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各種痕跡表明,至少在21世紀的前半段,俄羅斯最重要的地面裝備——自動步槍就是AK12了。那麼這個AK12到底“何方神聖”,其到底是不是AK74的整容版本呢?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1947年,採用7.62*39mm的M43中間威力彈藥的AK47問世,但是美國人還抱著全威力的7.62*51mm北約標準步槍不放,直到越戰初期遭遇了北越的AKM,美國人才恍然大悟。但是美國人這次直接彎道超車,發展出了小口徑殺傷理論:小口徑子彈重量比中間威力彈藥小,初速更高,阻力更小,所以其彈道低伸;較高的長徑比在進入人體後會翻滾剪切,造成很大的創傷;此外小口徑子彈還能夠減輕子彈重量和體積,降低成本,真的是好處多多,最終的成果—M16自動步槍。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小口徑這麼香,所以,蘇聯人也在1974年研發出了AK74。AK74可以直接看做是AKM的小口徑版本,其採用了5.45×39mmM74型步槍彈,進入人體後的空腔比M16的5.56*45mm步槍彈還大,並且後坐力也很低,彌補了AK74在結構設計上的某些先天不足。因為AK74有50%的零部件與AKM相同,可以看做是AKM的小口徑版本。區別在於為了適應5.45*39mm子彈優化了槍機、彈匣、供彈坡和槍管。此外,AK74在槍口在裝了一個槍口制退器。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制退器的原理是這樣的:少量火藥燃氣從兩側可以向後噴出,以“反衝”的形式平衡後坐力。還有一些火藥燃氣可以從頂部噴出,平衡槍口上跳。這個和AKM—3型的斜口槍口帽是一樣的作用。但是,AK74依然有很多缺點:活塞長行程後座,勢必會偏離中心軸線,影響精度。活塞室和槍管之間的距離很大,活塞長行程後座之後造成的翻轉力矩也很大;活塞室也沒有氣體調節器,不能實現多模式射擊。復進簧導杆還是固定在機匣的後端,前後運動也會偏離中心軸線,前無法讓後坐力“緩慢”釋放。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這些缺點的存在,讓AK74的精度特別是單發射精度無法與M16家族抗衡。但是,各有各的優點,AK74直接繼承了AKM的全環境適應性,並且容易操作,這是M16家族無法比肩的,而蘇聯的高緯度環境又需要這些優點。同AKM一樣,AK74有摺疊槍托版本AKS—74,有短槍管版本AKSU—74。因為AK家族的機匣蓋是前插後卡固定的,所以其容易晃動,不能裝瞄準鏡。所以AK—74N就在機匣左側裝有燕尾槽,燕尾槽上可以固定瞄準鏡。右側是快慢機,所以無法安裝燕尾槽。

到了21世紀的20年代,AK—74明顯落後了。所以,AK—12橫空出世。但是,AK—74上那些“坑”,其仍然沒填。AK—12只是讓AK—74的動作更加柔和,射擊時不用刻意“壓槍”,人機工效更好而已:AK—12的機匣蓋前端採用鉸鏈和機匣鏈接,後端以插銷固定,這樣就可以裝上模塊化導軌,安裝各種附件;槍機動拉機柄和槍機分離,其應該連接在長活塞上,機柄移動槽位於導軌下方;復進簧導杆的尾部銷插入機匣,最終被機匣蓋卡住,比AK—74的更加穩定。快慢機改為旋轉式,且左右兩側都有。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除此之外,被很多步槍採用的活塞短行程自動沒有被AK—12採用,其後座行程短,運行平穩。沒有活塞氣體調節器,活塞室和槍管之間的空隙還是很大,容易形成翻滾力矩。復進簧導杆沒有直接固定在機匣尾部,這樣可以讓復進簧的運行更加平穩。這早在HK—G36步槍上就被採用了。增加了空倉掛機和伸縮式槍托,改善了人機工效。彈匣還是幾十年不變的“前卡後掛”,解脫速度肯定不如按鈕式。上下護蓋上面設計了導軌,但是附件的穩定性肯定不如HK—416的一體式護手。所以AK—12並非革命性的創新。


70多年了,AK被俄軍改成啥樣了?改進槍機,射擊不用“壓槍”


AKM時代,AK家族擁有重槍管版本RPK;AK—74的家族裡,重槍管版本叫做RPK—74。這種火力輸出理論也被95家族採用,就是95式/96-1式班用機槍。而西服國家卻採用可散彈鏈供彈,槍管可快速更換的M249作為班用機槍。在AK—12家族中,槍族化依然延續,其未來將擁有短槍管型,重槍管班用機槍型,精確射手型,以及標準型。為了讓上述版本發揮優異的性能,AK—12可能將採用不同的口徑,包括5.45,5.56,7.62,。甚至是6.5這樣的未來口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