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智力的發展與行為

維果斯基和皮亞傑都出生於1896年,他們為我們瞭解智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都被稱為建構主義者,因為它們都強調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他人那裡被動接受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從他人那裡獲取知識。

這兩位心理學家都承認,社會互動是發展理解力的基礎。

維果斯基有說服力地論述道:“社會經驗決定著人們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解釋他們的世界”。

皮亞傑解釋道:“兒童之間的社會互動,對於智力、道德以及個性的發展來說是必要的”。

兩位心理學家一致都認為幼兒的思維與年長兒童的思維不同,抽象思維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

幼兒的思維是不同的

兒童的世界觀和對事實的看法與成人不同。兒童的推理能力有限,加之他們的經驗不足,常常導致他們得出與成人的邏輯不一致的結論,而這些也容易使兒童陷入困境。教師和父母會因成人理解的違規、說謊、自私或自我中心及無理行為而對孩子大發雷霆,更糟糕的是,兒童並沒有意識到他們錯了。

經常會聽到成人說:“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的推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他們的經驗不足,成人的這句話就對兒童造成了心理傷害。

也是三週歲以前的孩子,他們認為我看見的就是我的,我喜歡的也是我的。那我拿了我喜歡的東西,我為什麼要有羞愧之心呢?就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這就是幼兒和成人思維模式的不同。

對於這一特殊時期的兒童,成人需要與兒童有同理心,同樣也要有建立規則的意識。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看來非常喜歡這樣東西,可是這件東西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孩子如果要哭鬧,那就讓他哭一會兒,家長不用說太多的大道理,靜靜地陪著他就好。

如果是可以分享的物品,那我們需要引導兒童請求分享:“哦,看來你很喜歡這件東西,我們問問他,可以給我玩一下嗎?”如果對方答應了就皆大歡喜,如果對方不同意,我們要讓孩子學會接納拒絕。

我不主張傷害教育,但不會繞開挫折教育。傷害教育是不可逆的,而挫折教育是教會孩子成長的。我們可以拒絕別人同樣也要接納被人拒絕,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看到很多關於成人間的關係,特別是求愛不成就將對方傷害的人,他們的心理力量是有多麼的薄弱啊!如果他們從小就能有很好的行為發展就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皮亞傑對認知發展階段的解釋,對理解為什麼幼兒的思維如此迥異於我們成人很有幫助。從嬰兒認為一個玩具掉落到沙發後面就沒有了,到他知道要往沙發下面去看,去尋找玩具,這個過程就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學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永久性客體的認知。

為什麼幼兒剛開始上幼兒園會大哭大鬧?那是幼兒的分離焦慮。他們同樣需要智力上的成熟才能認識到爸爸或者是媽媽,隨後就會回來接走他們的。

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我們給到孩子的環境和要求,一定是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

當有耐心的成人為兒童在這些複雜領域的學習中提供支持時,兒童就會成熟起來。

幼兒智力的發展與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