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很多人對蜀漢最後一段時期的普遍看法,就是國力貧弱,缺兵少將,所以才無力抵擋魏國的進攻。

事實上,蜀漢雖然國力不強,軍力比魏國、吳國都弱得多,但後期依然湧現出不少名將,蜀國的軍隊也相當有戰鬥力。這裡,我們會講一講未能參加蜀漢滅亡戰爭的一支王牌部隊——南中五部都尉。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蜀漢最後的名將和未能參戰的精銳軍團

蜀漢在最後的危急時刻,湧現出了幾位出色的將領。比如,以數百人堅守漢中黃金圍的老將柳隱,以兩千多人擊敗吳國上萬大軍進攻的羅憲。此外,還有堅守南中地區,未能參戰的霍弋。

霍弋,蜀漢名將霍峻之子,在蜀漢滅亡前夕擔任安南將軍、建寧太守,負責統領南中七郡。霍弋在任上,平息了多年的地方叛亂,“撫和異俗,為之立法施教,輕重允當,夷漢安之。”(《三國志》)

公元263年,魏軍發動滅蜀戰爭,霍弋上表劉禪,要求率兵赴成都勤王。但是,後主劉禪以“備敵既定”為理由,不許南中的蜀軍北上。

由於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殺入成都平原地區,並隨後擊敗了諸葛瞻,導致劉禪迅速投降。霍弋和南中的蜀軍,只能“素服號哭,大臨三日”。

事實上,當時蜀漢的南中七郡(建寧、雲南、朱提、興古、永昌、越巂、牂牁)經過霍弋多年的治理,經常發生叛亂的夷獠各部已基本平定,南方地區已經比較安寧。南中蜀軍經多年平亂戰鬥,頗有戰鬥實力,是一支很可靠的精銳之師。從治理的地域看,南中軍團的正規軍人數至少有一萬人以上,其中最核心的戰力就是以建寧郡為治所的“五部都尉”,如果再動員當地夷僚部族,足可以出動數萬之眾。

在成都陷落後,部下們都勸說霍弋迅速歸降魏國,但霍弋認為後主劉禪生死不知,作為臣子不能貿然投降,“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三國志》)直到霍弋確認了劉禪投降的事實,而且已經前往魏國,最終才率領南中六郡歸降魏國。司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舉郡內附,仍委以舊任,官拜南中都督。

但是,這支曾經的蜀漢精銳軍團,最輝煌的戰史才剛剛開始。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五部都尉”子弟兵出征交趾

也就在霍弋剛剛歸降魏國不久,吳國又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叛亂事件。就在同一年(263年),交趾郡百姓不堪忍受太守孫諝的貪暴,在郡吏呂興的帶領下,殺死了孫諝。

呂興派遣使者來到魏國,請求舉郡內附。這時魏國剛剛吞併蜀漢,又趕上鍾會之亂,無法從北方調派兵力,所以霍弋的南中軍團就成了擔任援軍的最好選擇。

264年,霍弋上表遣爨谷為交趾太守,由爨谷率牙門將軍董元、毛炅、孟幹、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領部曲出征交趾。

從這些將領的名字,我們就能看出南中軍團的成分——當地大族的子弟兵。

當年諸葛亮平定南方叛亂,“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三國志》)。同時,又將一些羸弱人員分配給南中當地的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置五部都尉,號稱“五子”,這就是南中當地所稱為的“四姓五子”((《華陽國志》))。其中所提到的“四姓”可能只是泛指,因為五部之中的大姓絕不止四家。在出徵交趾的部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南中大姓的子弟。尤其是爨氏和孟氏,蜀漢著名將領爨習、孟獲、孟琰就是出身於此。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南中的“五部都尉”或“四姓五子”,和遷入蜀中的“五部無前飛軍”,在親緣上屬於兄弟關係,甚至是互相補充的關係。兩支部隊都多次參與過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戰爭。南中的將士,多出身於好勇鬥狠的土著和豪族,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非同一般。

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戰役中,輔漢將軍孟琰曾率數千人搶佔武功水東岸,但由於洪水爆發,孟琰所部與諸葛亮的蜀軍主力被分割。這時,司馬懿趁機出兵數萬猛攻孟琰,孟琰所部堅守不動,蜀軍主力則在西岸以強弩支援,成功擊退了司馬懿的攻勢。從這場戰鬥,我們就可以看出南中將士堅韌和頑強的戰鬥作風。

可以說,霍弋派出遠征交趾的這支部隊,正是以原蜀漢的“五部都尉”作為核心力量,而且也擁有著蜀漢最精銳“無前飛軍”的部分血緣。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以一支偏師獨立對抗吳國七年之久,創下戰史奇蹟

公元265年(西晉泰始元年),爨谷率領南中軍團抵達交趾。此時,晉國已經取代了魏國,所以這支部隊的旗號從漢軍變成魏軍後,又變成了晉軍。

交趾雖然已經發生叛亂兩年,但由於路途遙遠,吳國主力又在北邊和晉國對峙,再加上孫皓在264年剛剛即位,所以吳國一時來不及出動大軍征討。爨谷率軍抵達後,迅速安撫交趾各郡縣,討伐仍忠於吳國的部分地方。但不幸的是,爨谷很快病故,晉國就安排馬融繼任為交趾太守。這位馬融,乃是蜀漢名將馬忠之子,父子二人都長期任職南中,原本也是一位出色的領袖人選。不過,馬融不久先生病去世,楊稷成為了後繼者。

楊稷,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蜀漢將領,但成為晉國的太守後,卻爆發出了名將的風範,並創下了戰史奇蹟。

南中軍團出征的兵力並不多,主要以“四姓五子”的部曲為主,最多不過一萬人。不過,當南中軍團安撫交趾等地後,當地土著大族也紛紛響應魏晉的中央朝廷,至少提供了兩三萬人的兵員。

從泰始元年(265年)一直到泰始七年(271年),晉國南中軍團(此時也可稱為交趾軍團)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以偏師的身份佔據了吳國的交州地盤七年之久。在這期間,楊稷不僅發揮出了較高的軍事才能,對交趾、日南、九真等郡的內政治理也做到了井井有條,為抵抗吳國的反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合浦之戰大破吳軍,斬殺交州刺史劉峻

公元268年,吳國終於騰出手來展開對交趾的征討。這一年,孫皓想趁著晉國初建根基不穩,出動三路大軍發起了對晉國的攻擊。吳軍第一路攻襄陽,第二路攻合肥,第三路就是攻打交趾。

攻打交趾的這一路吳軍,由吳國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將軍顧容(名臣顧雍的同輩)等人指揮。史書上沒有記載吳軍的數量,但估計至少有數萬人。其中,前部督修則是一員猛將,“前部督”這個官職是吳國特有的,當年的甘寧在濡須口之戰中,擔任的就是前部督。

但是,姍姍來遲的吳國大軍,卻被以逸待勞的晉軍連連擊敗,“領軍三攻(楊)稷,皆為(楊)稷所敗”(《華陽國志》)。吳軍不僅被晉軍打出了交趾境內,甚至還被反攻到了合浦一線。

晉軍在將軍毛炅、董元的指揮下猛攻合浦,在古城一戰中徹底擊敗吳軍,擊殺了劉俊和修則。吳軍全面崩潰,殘餘部隊在顧容率領下退保合浦,死守城池。

合浦一戰,晉軍大獲全勝。與此同時,吳國其他兩路攻晉的作戰也宣告失敗,這次伐晉失敗嚴重加深了吳國的危機。

儘管楊稷指揮交趾軍團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了實力的不足。毛炅、董元在大勝之餘,卻無法攻克殘餘吳軍困守的合浦城。顧容等人困守合浦長達一年多,最終等來了第二支征討大軍。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吳國第二次征討大軍險些又遭失敗

公元269年冬天,吳國再次出動大軍征討交趾。這一次,吳國動員了空前規模的部隊,其中吳軍主力號稱二十萬(估計實際為十萬),另外還動員了交趾南部的興扶嚴夷十萬(估計在幾萬人不等)。雖然吳軍數量有所誇大,但數量肯定遠遠超過了晉國在交趾的總兵力。

吳軍主力以虞氾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陶璜為蒼梧太守,這一路從荊州的陸路進發。另外,吳國還派出了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海路進兵。吳國第二支征討大軍抵達合浦後,首先與顧容的殘部會和,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向交趾進發。

然而,佔絕對優勢的吳軍與楊稷所部晉軍遭遇後,竟然又戰敗了。吳國名將陶璜初戰受挫,折損了兩員大將,被迫撤回合浦。面對失敗,吳軍主將薛珝甚至一度想退兵,直接放棄交州各郡。在陶璜的堅持下,吳軍才沒有灰溜溜撤退。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此時,吳軍的兵力估計在十萬左右(刨除誇大的數字),楊稷的晉軍經過五年在交趾的發展,估計也有三五萬之多。以南中“五部都尉”為核心的交趾軍團,卻能以劣勢兵力壓著吳國大軍打,一度逼得吳軍主將考慮撤退。這一時刻,可以說是南中子弟兵最輝煌的鼎盛期。

但是,吳軍也並非都是無能之輩。名將陶璜在初戰失利後,總結經驗教訓——““諸軍不相順,故敗爾”(《三國志》)。吳軍兵力雖多,但互相協同能力差,反而無法有效地指揮。

陶璜挑選了數百名精銳士卒,趁夜色偷襲晉軍董元所部,“獲其寶物,船載而歸”。陶璜的小勝,鼓舞了吳軍的士氣,也等於打破了“南中軍團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陶璜的指揮下,吳軍連連擊敗晉軍,並拉攏交州當地人協助作戰。同時,吳國還誘使興扶嚴的夷人從後方打擊楊稷麾下各城,導致晉軍顧此失彼。(《三國志》)

最終,吳國征討大軍再次進入交趾郡境內。在封溪一戰中,楊稷派遣毛炅、孟嶽率軍與吳軍展開決戰,但最終寡不敵眾,晉軍遭到了慘重失敗。南中軍團的主力大部被殲。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南中子弟兵的輓歌

儘管遭到了慘重損失,但楊稷指揮的南中軍團殘部依然頑強堅守著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從公元270年一直抵抗到271年秋天。

從265年到271年,指揮交趾戰役的,一直都只有作為霍弋部將的爨谷、馬融、楊稷等人,霍弋本人長期坐鎮於建寧郡負責後方支援。楊稷等人在長達七年的交趾戰役中,一直都沒有得到晉國中央的援兵,只有南中七郡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霍弋在中途不幸病逝後,南中七郡的支援也難以為繼了。

271年,吳國十萬大軍圍攻交趾城,城內的南中子弟兵才一千多人,還有本地新附士兵四千人,老百姓一萬多人。“至(271年)秋七月,城中食盡,病、餓死者大半。”(《華陽國志》)最後在叛徒內應下,吳軍終於攻入交趾城內。楊稷、毛炅、張登、孟通、孟幹、爨熊、李松等將領均被吳國俘虜。

蜀漢最後的王牌軍:成都陷落時未能出兵,數年後卻成為吳國的噩夢

猛將毛炅被俘後,陶璜非常欣賞他的勇猛,想收服他為吳國所用。但是,毛炅寧死不降,並且大罵吳國君主孫皓等人。陶璜等人惱羞成怒,將毛炅、張登、孟通等人殺害。楊稷在被押往建康途中,發病嘔血而死。

曾經輝煌的南中軍團,這時只有孟幹、爨熊、李松三人被俘虜到了吳國內地。

當初被俘後,楊稷幾個人互相發誓,如果“困辱虜手,若蒙未死,必當思求北歸”(《華陽國志》)。孟幹、爨熊、李松三人向吳國人表示,自己擅長製作蜀國的竹製弓弩,於是被吳國安排成為工匠。經過兩年的忍辱負重,三人趁吳國的看守鬆懈下來,渡江逃亡北方。在逃亡過程中,爨熊、李松不幸被吳國追兵殺死,只有孟幹一人成功逃到了洛陽。

在孟乾的證詞下,晉國朝廷才終於瞭解到南中軍團在交趾堅守七年、多次重創吳軍的巨大功績。於是,晉武帝司馬炎追授楊稷為交州刺史,毛炅、爨熊、李松等人也都被追封,並以後人襲爵。

南中軍團(五部都尉)——這支蜀漢最後的精銳部隊,在迸發出耀眼光芒後,如流星一般消逝在歷史中。值得一提的是,構成南中軍團的南中大姓——霍、爨、孟、李、呂等,依然在後世保持著活力,並逐步融入各個少數民族。尤其是爨氏,晉朝以後在南中地區一家獨強,甚至建立了“爨氏政權”,一直持續到了唐朝年間,但這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