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尚未認識的一種關鍵力——坎離極性作用力(二)

物理學尚未認識的一種關鍵力——坎離極性作用力(二)

——離性能量的多層次分配與融合所表現的斥力與引力

1.坎離極性作用力的多層次分配

坎離極性作用力是隨著能量的揮發與融合而分佈於所有物質層次的。離性能量是從核子層次向銀河級星系層次逐層逐次揮發、融合和分配的;追隨離性能量揮發的坎性凝聚力輻射,則表現對離性能量的牽制和約束。這樣,由多層次的能量揮發和融合形成的是:每一個層次的物質個體,在都有一個表現斥力的個體獨立的離性能量層的同時,還有各個個體之間能量層的融合而產生的集團性融合能量層;星球的個體獨立能量層表現的就是個體之間的斥力空間,星球的集團性融合能量層表現的就是星系的個體能量層。

物質在從小至大的層次遞增過程中,坎性凝聚力強度與離性能量層的斥力強度,雖然表現為規則性的層次遞降,但各層次同層次個體之間都是離性能量層斥力稍大於坎性凝聚力的相對平衡狀態。

離性能量層斥力稍大於坎性引力的具體表現就是:

各層次物質個體都存在著非約束態離性能量,表現的就是各層次物質個體都具有溫度。在個體內部的能量膨脹性壓力大於環境壓力時,則表現為個體或群體的膨脹效應。

物理學尚未認識的一種關鍵力——坎離極性作用力(二)

而造成坎性凝聚力與能量膨脹力的平衡差異的,其實就是乾性引力輻射對坎性體的偏對應約束,即坎性輻射受到乾性輻射的偏對應約束,就減弱了對正對應離性能量的約束,從而造成各層次物質個體非約束態離性能量的剩餘而表現的溫度。但是,如果在核子層次的坎性凝聚力與離性能量膨脹力絕對平衡的話,那麼也就沒有熱性能量的多層次揮發輻射了,當然也產生不了質量體的凝聚和宇宙的形成。

由於個體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是引力與斥力相對平衡的作用力。所以分開凝聚的物質需要力。譬如,將具有弱相互作用力的粒子分開,讓它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獨立能量層以後,它們之間就不再具有凝聚力。而且將它們互相靠近在一定距離上還會產生能量層斥力,要排除這種斥力而讓它們再結合,則需要一定的溫度與壓力條件,才能再次實現能量層的互相融合而重新產生坎性凝聚力。

由於在核子層次有更強大的乾坤極性作用力(強力),在原子層次有電磁極性作用力,所以,坎離極性作用力在這兩個層次只能成為比較次要的弱力。由於星球之間、星系層次的乾性輻射表現的是同性斥力,電磁極性作用力的功能則轉化為星球運行的規範性作用力,所以,

真正使坎離極性作用力成為主導性作用力的,是在星球之間和星系層次。

宇宙的各個物質層次之間,離性能量層從最大層次向最小層次的層層包容,表現的作用力效應是:物質的層次愈小,個體因揮發融合而失去的離性能量比例愈大,個體之間的單位質量表現的坎性凝聚力就愈強;反之,物質的層次愈大,因揮發融合而失去的離性能量比例就愈小,虛空能量對坎性體凝聚力的中和率就愈高。因此,物質的層次愈大,個體的離性能量對坎性輻射的中和率就愈高,個體之間的坎性體凝聚力就愈弱,從而表現了坎性凝聚力從小層次到大層次的多層次遞降。

星系是坎性凝聚力發生作用的最大層次。在星系內部,距離穩定的恆星之間的坎性凝聚力與恆星個體的獨立離能量斥力是相對平衡的,所以坎離極性作用力並不會表現絕對性的斥力與引力,更不會表現重力,而只能表現為限定距離的凝聚力。

太陽系各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則是由各個行星的性值與太陽的不同性差造成的不同能量融合率決定的;各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坎性引力強度,就是由性差體現的自外向內的能量融合率遞增決定的。

隨著行星與太陽雙方能量揮發率的增加,能量層的融合率會逐漸下降,主要表現於行星對太陽能量層融合率的下降。請讀者朋友們注意:星球之間的能量層融合率與星球的能量揮發率(性值)是不同概念。

行星性值與太陽之間的能量層融合率反相關。

太陽性值則與行星之間的能量層融合率正相關,也就是行星與太陽的性差與能量層的融合率正相關

因為能量層融合率的下降必然導致距離的增加,所以,星球之間距離的不斷增加是由從星的能量揮發率(性值)進步、個體之間獨立能量層的擴張、能量融合率的下降造成的必然趨勢。

因為各層次物質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坎離極性作用力,所以要把存在於地球上的物體發送到地球之外,除了要克服乾性引力以外,還要克服坎性引力。克服了坎性引力的人造衛星,就是已經形成了個體獨立能量層的飛行器。人造衛星返回地球、包括隕石落入地球,因為首先要融合獨立的離性能量層,所以會產生高溫燃燒、揮發熱能的現象;反之,人造衛星飛離地球,因為要建立個體獨立能量層而需要付出巨大能量。

離開地球要付出能量、進入地球要釋放能量,其原因就是離開要建立個體獨立能量層、進來則要壓縮、揮發、融合個體獨立能量層這樣的差別造成的。但是,由於目前發射的人造衛星並沒有考慮乾性斥力平衡問題,所以人造衛星單純依靠不相匹配的離性能量層斥力,並不足於與地球能量層相抗衡。由於不考慮斥力因素的人造衛星並不能形成穩定軌道,所以,目前發射的人造衛星,運行一段時間後都要墜落。不過,人造衛星的機械電子元器件壽命有限,所以實際也用不著考慮斥力平衡。

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產生的高溫燃燒現象,主要是由離性能量層被壓縮產生的高溫;人造飛行器返回地球大氣層的角度不合適會被彈出,則是由雙方密度相等的離性能量層不能實現融合而互相排斥造成的。所以:物體進入地球高密度能量層產生的高溫燃燒現象並不是與大氣摩擦造成的,而是能量層的壓縮融合造成的。其實,只要觀察一下相同速度下離開或進入地球能量層時,表現的溫度變化差異就可以驗證這個說法。

因為星球揮發的能量主要用於建立個體獨立能量層,而星球的能量揮發又導致坎性輻射的延伸。所以

星球的坎性引力場和離性斥力虛空範圍,都是與星球的質量和能量揮發率正相關的。

2.個體之間離性能量的融合與坎性凝聚力的產生

因為任何一個層次質量體的完整個體之間都有離性能量層斥力,所以,質量體之間必須要融合離性能量層才能產生坎性凝聚力。所謂的融合離性能量,就是因環境壓力的作用而融合共用雙方能量層。這與原子的電子層融合形成共價鍵相同。只是電子層融合是7-2巽兌能量體的融合,與坎離極性的9-4離性能量融合稍有不同而已。但離性能量比電子巽兌能量體更容易產生揮發融合,原因就在於離性能量具有膨脹揮發性。

星系內部、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是尚未被物理學認識的一種作用力。坎性輻射牽制離性體達到大層次低等級平衡,就形成為虛空能量斥力層,星球之間,就是因為個體都擁有獨立的離性能量層而具有斥力。但是,由於星球坎性引力輻射的存在,所以,互相之間融合離性能量就會產生坎性凝聚力。

星系內部、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都是坎性引力與離性斥力永遠相對平衡、或離性性斥力稍大於坎性凝聚力的一對作用力。因此,宇宙層次的坎離極性作用力主要表現為星系凝聚力。

認識了星球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就能夠解開宇宙問題研究中的許多困惑。著名的暗物質問題,就是沒有認識到坎離極性作用力造成的困惑。

因為離性能量的揮發能夠到達最遙遠的星系之間,所以追隨離性能量的坎性輻射產生的坎性引力,能夠成為星系的主導性凝聚力。星球之間距離的相對穩定、維持銀河星系形狀的相對穩定,能夠抵制銀河級大星系旋轉造成的外圍恆星運行的“強大離心力”,就是依靠坎離極性作用力相對平衡實現的。

當然,銀河系旋轉具有“強大離心力”只是人為的想象。由於大星系的星球之間既沒有乾坎引力造成的絕對重力,而沒有重力的物體是沒有離心力的,所以把星系旋轉想象成具有強大離心力並不真實。銀河級大星系沒有重量,同層次恆星之間也沒有絕對引力,所以其旋轉並沒有離心力。沒有離心力,也就不需要強大的引力去平衡,只需要坎離極性作用力的平衡就足於維持距離位置的相對穩定。

物理學尚未認識的一種關鍵力——坎離極性作用力(二)

因為坎性凝聚力是個體之間融合離性能量而產生的,所以,把互相凝聚的個體分開需要克服凝聚力;但克服了凝聚力,也就是把融合能量重新恢復為個體能量層,所以會失去凝聚力;分開後再互相靠近則會產生斥力。

由於處在發展進程中的宇宙都是能量揮發大於能量吸收的,所以,星球之間、乃至於恆星星系之間的作用力,在宇宙的物質聚合大於物質分離的發展過程中都是斥力大於引力的。宇宙的膨脹,就是由星球的物質聚合造成的能量揮發對星球能量層的充實擴張造成的。將來如果宇宙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聚合物質的來源受到限制,那麼最終會趨向於星球的能量釋放與吸收的平衡;那個時候,星球的能量釋放與衰老星球爆炸揮發的貧能物質對能量的吸收就會趨於相對平衡、或者表現膨脹與收縮的正反波動狀態。

離性能量是從最小層次向最大層次逐層逐次揮發、融合和分配的,物質個體的能量層是從小層次至大層次層層包容的。所以,個體的層次愈小、揮發融合的能量比例愈大、個體的坎性性值就愈高,個體的坎性凝聚力也就愈強;反之則反之。

由於屬於宇宙最大個體集團的銀河級大星系之間的能量融合率是最小的,所以銀河級大星系之間坎性凝聚力最弱(接近於零),所以,銀河級大星系之間的能量膨脹力產生的膨脹作用則最大。因此,宇宙的膨脹,主要體現於銀河級大星系之間的互相遠離。但由於各個大星系之間的壓力不平衡,所以也有星系互相靠近的。當然,宇宙的膨脹是總星系的外面空間還是原始狀態的表現,銀河級大星系的互相遠離,就是為了佔據更大的發展空間的表現。如果最大層次的空間表現有點擁擠了,那麼,宇宙的膨脹就會趨於停止。因此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相撞之說是不可信的,原因就在於空間壓力達到平衡以後就會停止靠近。

本篇總結:各層次質量體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是因能量的多層次揮發融合而產生的。認識了各層次物質之間的坎離極性作用力,也就認識宇宙作用力的全部。

下篇要講的是:星球離性能量揮發率與性值、性差、密度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