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東漢末年,諸侯混戰,最後留下來的是曹丕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孫權的吳國。三個國家中最先滅亡的是蜀漢,然而從皇權來看,最先滅亡的應當是魏國。

第一步:高平陵之變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死,死前將少帝曹芳託付給司馬奕與大將軍曹爽,以宗室與世家相互牽制而平衡朝政。曹爽重用何晏、鄧颺等親信,掌握朝中大權;隨即加封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架空了司馬懿的權力。之後又任命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司馬懿則一邊稱病不出,一邊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老三國司馬懿劇照

公元249年,少帝曹芳帶著曹氏宗族以及親信前往祭拜明帝。司馬懿帶兵封鎖城池,上奏訴說曹爽的罪行,並派人讓曹爽投降,發誓善待。曹爽的智囊桓範勸諫曹爽帶著天子以令四方士卒勤王,曹爽不聽,向司馬懿投降,被司馬懿盡誅三族。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消除了由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魏宗室的權力日漸衰弱,司馬家逐漸掌控朝政,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

第二步:曹髦之死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的勢力在朝中日漸強盛,為了掌握地方大權,司馬氏先後平定了王凌之叛(公元251年)、毋丘儉之叛(公元255年)、諸葛誕之叛(公元258年)。至此,魏國皇室在地方上的勢力被司馬氏全部剪除。平定諸葛誕之叛後,司馬氏的家主司馬昭被魏帝曹髦封為“晉公”,加九錫,進位丞相,一如當年的曹操,雖然司馬昭多番推辭,然而其野心已經完全暴露出來。

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魏帝曹髦“性剛烈”,對司馬昭的冊封並非本意,面對權勢滔天的司馬昭,曹髦並不想像漢獻帝那樣坐等被廢。公元260年,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三人,向他們說出了自己不甘心坐以待斃的想法,以及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這三人並不是完全忠心於曹髦,其中王沈、王業更是傾向於司馬昭,他們一方面安撫曹髦,勸他謹慎行事,不要莽撞;另一方面剛離開宮殿就向司馬昭報告了此事。這表明魏國朝廷上上下下、從內到外已完全是司馬昭的天下了,曹髦能夠指揮的也就只剩下他的內侍以及護衛。

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曹髦率領著內侍護衛數百人殺向司馬家族,賈充帶領數千兵馬與曹髦對峙,最終在賈充的示意下,成濟弒殺了魏帝曹髦,曹髦死時還不到二十歲。

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魏高貴鄉公曹髦

對曹魏來講,曹髦一死,曹魏崩塌了,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三國史學者盧弼為此評價道:“高貴鄉公若韜光養晦,或免於毒手,乃遠慕少康,鋒芒未斂,禍變及身,惜哉高貴鄉”。是的,如果曹髦在韜光養晦幾年說不定還有轉機,可惜其意氣用事,終究死於刀劍之下。對司馬氏來說,曹髦的死給司馬昭帶來了極大的輿論壓力,在古時候弒君是大罪,司馬昭不得不殺掉了成濟來平息輿論,這樣一來,司馬氏篡國的進程不得不緩慢下來。

第三步:滅蜀之戰

曹髦死後,曹奐即位是為魏元帝。司馬昭為了減小輿論壓力,開始籌措伐蜀之戰,想用功績抵消罵名。

最終司馬昭選定了鍾會以及鄧艾兩人為伐蜀總帥,其中鍾會是主力,而久經戰陣的鄧艾則是一支偏師。滅蜀之戰很成功,公元263年,鄧艾軍圍住成都,後主劉禪出城投降。

面對滅蜀之戰的勝利,司馬昭加快了代魏的步伐。他在263年被封為晉公,264年又被封為晉王,也是這一年,司馬昭追封祖廟,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師為景王。

滅蜀之戰與其說是一場軍事戰爭不如說是一場政治戰爭,這場戰爭極大加深了司馬昭在國內的威望,弒君的負面影響因此被去除。這場戰爭過後,曹魏已經成為了一顆熟透的果子,隨時等待著司馬昭來摘取,距離司馬昭改朝換代似乎只剩一步之遙。

魏國滅亡三部曲,高平陵之變為開端,滅蜀之戰為終結

晉武帝司馬炎

然而司馬昭的運氣似乎並不太好,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接受了魏元帝曹奐的禪讓,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結語

魏國的滅亡是註定的。在曹操時代,曹操就覺得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在曹操、曹丕、曹睿時期尚且能夠壓制住司馬懿;然而其後的齊王曹芳年幼,曹爽又無才能,大權在高平陵之變中被司馬家族奪取,是司馬家族代魏的開端;即位的曹髦雖然“性剛烈,類太祖”但畢竟年輕氣盛,不知韜光養晦,魯莽行事,終究死於刀劍之下,曹髦的死標誌著魏國上下已完全被司馬家族控制,再無翻身的可能;元帝曹奐時期,皇室已無權力,司馬家族進行滅蜀之戰,威望大為加強,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兩年後成功上位,篡取了魏國的正統,建立了晉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