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在整個戰國時代裡,各大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是不確定的,他們之間的聯合和對抗都是要根據現實情況來進行確定的,而這種聯盟與對抗,在戰國前期表現的並不是很明顯,因為在戰國前期,雖然有魏國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但它的國家實力並沒有到達佔據絕對性優勢的,所以也不需要其它的國家聯合起來對抗。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真正能夠體現戰國時代邦交斡旋的重要性,其實是戰國中後期,在這段時間內,中原地區的格局變化是非常快的,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關係也是反覆變化的,在此之中,齊國就是一個比較鮮明的例子。

齊國是中原地區的諸侯強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作為西周的開國諸侯,在整個周王朝有著很高的地位,同時,齊國又是位居東海之濱的國家,在經濟發展這一方面擁有著天然優勢,所以,一直以來齊國的經濟實力就要比內陸的國家要強盛。

齊國在整個戰國時代是擁有圖霸中原,統一天下的資格和機會的;而且齊國實力強大,在每一種聯盟中齊國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比如說蘇秦當時提出的合縱時,齊國已經進行了吏治變法,能夠為合縱帶去巨大的支持。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在合縱聯盟中,無論是軍力上還是財富上,合縱也確實給了秦國巨大的壓力,讓秦國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境當中,在此之時張儀入秦,秦惠文王採取張儀提出的連橫政策對抗合縱,秦國從合縱內部將其瓦解,突破了東進的屏障,化解了面對的危機。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聯盟而與秦國連橫?

而在連橫政策當中,齊國就是一個關鍵,正是因為齊國放棄了合縱而加入了連橫才導致了局面的反轉;那麼齊國為什麼要放棄山東六國的合縱而選擇連橫呢?畢竟在戰國中後期,秦國是統一的最佳人選,是山東六國最大的敵人,哪怕面臨著如此的境地,齊國還是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合縱,那麼導致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本篇文章重點的分析一下,上述的幾個問題。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國家利益考量是主導因素

首先,我們要從利益方面來進行分析;其實在整個戰國時代,無論是聯合也好,還是對抗也好,都擺脫不了利益這兩個字,什麼樣的政策能夠帶來更多的實際利益,那麼什麼樣的政策就是需要推行的根本;同樣的,與哪一個國家進行聯合,能夠收攬更多的利益,那麼與哪個國家進行聯合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利益其實對格局的變化影響是非常大的,畢竟利益是主導一個國家行動的關鍵因素;而齊國也正是因為利益的影響,才會在合縱和連橫之間做出選擇。

  • 合縱策略受益最大的是秦國的鄰國,齊國與秦國不相鄰

其一,合縱確實能夠團結起山東六國的實力來對抗秦國,在發動戰爭時獲得勝利的幾率要更大,但當時的秦國只經歷了秦孝公一代變法,變法並不是十分的徹底,國家實力雖然比較強大,但是還沒有達到以一敵六的地步,秦國並不能夠發動遠距離的長途奔襲戰爭。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也就是說,在那個時間段最受秦國壓迫和威脅的其實是秦國的鄰國,也就是韓國、趙國、魏國這幾個國家,與秦國並沒有直接相鄰土地的燕國和齊國,其實是遠離災禍的,他們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所以,秦國哪怕是強盛也危及不到它們,那麼對於齊國來講,一個影響不到它們的威脅卻需要它們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去進行壓制,齊國自然是不會同意的。

也就是說,合縱其實是六個國家共同出錢、出力、出人,但來自於秦國的威脅卻更多的籠罩在韓國、趙國、魏國等國家身上,就好比與讓齊國付出代價,去為其他的國家承擔可能帶來的損失,這怎麼算也是一筆不合算的買賣,至少在戰國中期,秦國還沒有表現出統一氣勢時,是一筆不合算的買賣。

  • 合縱即使成功, 齊國所獲的利益也不大

其二,六國的合縱並不僅是在於應對秦國的壓迫和進攻,也就是說不僅停留在防禦的方面,他們還是想結合六個國家的實力來吞併秦國,然後瓜分秦國的土地和財富,而這一點也像我們上次所說的那樣,最佳的獲利方其實還是秦國的鄰國,單純從土地這方面來講就是如此。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因為獲得了土地就必須需要分出人力、物力和軍隊來進行管理,那麼自然是與本國的發展核心地段比相鄰的土地,更加的容易進行實際的控制,而齊國卻沒有與秦國直接相鄰的土地,如果山東六國真的因為合縱而吞併了秦國,真的將秦國的部分領土分給了齊國,那麼齊國其實也不能將這塊領土與本國的領土進行直接的聯繫。

這也就意味著,只是名義上得到了這些領土的控制權,卻沒有對這些領土的實際控制權,就說明齊國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和代價,最終卻沒有獲得實際利益,這是讓它無法接受的。所以,面臨著這種尷尬境地的齊國又何必去為合縱費心費力呢?

連橫比合縱更能給齊國帶來現實利益

而相比於合縱,連橫則是能夠讓韓國直接獲得利益的方式;連橫的關鍵點在於讓秦國與齊國進行交好,以此讓齊國從合縱的陣營當中剝離出去,而秦國既然有著這樣的打算就必須要給齊國足夠多的利益,比如與齊國保持一種良好的邦交關係,兩個國家結成盟友,那麼就有了不發生戰爭的第一層保障。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再加上兩個國家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誰打誰都保證不了利益的獲取,所以就有了不發生戰爭的第二層保障。因此,兩個國家的關係,完全可以穩定在相安無事的環境當中,齊國也就不需要再通過合縱,來保證秦國不對它發生戰爭了。

就如同我們上述分析的那樣,齊國和秦國本身就沒有直接利益衝突,齊國之所以參加合縱是為了避免可能要發生的戰爭,但實際上,這種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至少在戰國中期時發生的可能性不大。

齊國在連橫中,比合縱承擔風險要小

齊國參與合縱並不是因為它的國家發展受到了危險,而是在規避風險,但在合縱中與秦國直接相鄰的韓國、魏國等等的國家,卻是真正的在保障生存和發展,所以。合縱當中付出和回報最不對等的就是齊國。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這就意味著齊國對於合縱最不敏感,而在齊國這種不必要的心思之下,秦國又向它拋出了橄欖枝,這其實能夠讓齊國獲得比合縱更加多的利益,如此一來,它也就不再需要通過合縱來達到它的目的了,完全可以選擇連橫這種更加直接的方式。所以,齊國是秉承利益方面的考量,才在合縱和連橫當中做出了抉擇。

合縱連橫策略受整體局勢影響

其次,我們從當時的局勢上來進行分析;我們上述所說,齊國在選擇合縱和連橫時是有著利益考量的,但這種利益考量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建立在軍事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建立在各大諸侯國實力發展相對來講比較均衡,能夠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博弈的基礎上。

這樣的局勢能夠給諸侯一種迷惑作用,讓他們沒有辦法明確的判斷出誰有著統一的勢頭和可能,畢竟大家的實力發展都差不多,誰都有著笑到最後的資格;所以,當選擇盟友的時候不存在著一種絕對性的防範,在這種基礎上自然是利益至上的。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 戰國中期,局勢不明朗,諸侯國實力平均

如果當時的局勢已經特別明朗,秦國就已經有了統一的勢頭,就已經壓的山東六國抬不起頭,那麼很大程度上合縱能夠進行下去,因為山東六國想要發展,那麼就必須要抱在一起,以六個國家的實力對抗一個國家的發展,從而穩定自身的發展。

而在戰國中期,楚國的實力比較強大,趙國也正在進行軍事變法,魏國就更不用多說了,它是戰國時的最先強盛起來的國家,哪怕經歷了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的失敗,也只是衰弱到一個與其它國家同等程度的地步,只是失去了超級大國的地位而已,所以強勢的諸侯國其實有很多。

  • 齊國受到鄰國的威脅要大於受到秦國的威脅

齊國並沒有面臨一種被秦國消滅的風險,反而是面臨著一種可能被楚國魏國等鄰國消滅的風險,所以,齊國在選擇盟友的時候,其實是異常小心的;因為合縱的時候可能大家的矛頭都是一致的,都貢獻自己的實力來對抗秦國,可是如果秦國真的滅亡了呢?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秦國的滅亡勢必會導致其它國家實力的上漲,最能夠獲得利益的又不是齊國自己,一定是與秦國相鄰的諸侯國,而它們本身就對齊國有著潛在的危險,如果再在合縱當中獲得了更高的利益,那麼齊國又要面對什麼樣的局勢呢?對於參與合縱這件事情來講,其實齊國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而當時的局勢又沒有嚴峻到讓齊國必須選擇合縱才能生存的地步,所以,齊國以自然不會堅定在何總的立場上。

合縱內部不團結,導致齊國分道揚鑣

再次,因為合縱內部的爭鬥導致了齊國的脫離;其實齊國雖然屬於合縱的陣營,但它與合縱當中的很多國家之間都有著利益糾紛,尤其是與北方的燕國和中部的魏國。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 齊國與鄰國燕國是死敵

燕國和齊國是宿敵,這兩個國家雖然是鄰國,但卻從來沒有過互幫互助,反而是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戰國前期,燕國與齊國就勢同水火,而當時齊國的發展比較強盛,燕國如果沒有背後的魏國給它支持,可能早就被齊國打得抬不起頭了,所以,讓這兩個國家把酒言歡自然是不太可能的。

  • 齊國與魏國有深仇大恨

再一個就是魏國,魏國與齊國之間的仇恨更甚,我們上述也說到過,魏國其實是戰國初期,最先強盛起來的諸侯國,它曾經是整個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它一直以超級大國的勢頭髮展下去,那麼獲得最終的統一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正當此關鍵階段,齊國與魏國爆發了戰爭,戰爭的結局以魏國大敗而告終,齊國用兩場戰爭勝利成功地將魏國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拉了下來,也讓中原地區的發展從初期階段過渡到了中期階段。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所以對於魏國來講,齊國是與它有著深仇大恨的,讓這兩個國家握手言和也不太可能,更不用說在合縱的過程當中魏國獲利要比齊國大,齊國怎麼可能拿出自己的資源去養肥自己的仇人呢?如果魏國再次強盛起來而反咬一口,那麼齊國的發展有可能會被打斷,這種局面自然是齊國不樂意看到的。

因此,齊國退出合縱讓其他的五個國家,去找與自己並不相鄰的秦國死磕,最終能夠達到一種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哪怕在此之中並不能獲得太多的好處,那至少它也沒有任何的損失,反而是如果堅持合縱的話危險更大,一旦合縱失敗,那麼齊國也就失去了與秦國交好的機會,那才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考慮到這些內部爭鬥的弊端,齊國還是沒有選擇留在合縱的同盟當中。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結尾

  • 戰國時代,邦交斡旋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其實在整個戰國時代,邦交斡旋的技巧還是有很多的,而邦交斡旋的最終目的,是在保證自身發展的基礎之上獲得更大的利益,並沒有誰就是誰的死敵這一說,更不存在著永遠的朋友,它們之間的聯合和對抗其實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的。

同時它們也有對於整體局勢的考量,畢竟它們同樣都是諸侯國,同樣都屬於戰國七雄,雖然實力的發展並不均衡,但相互之間也並非沒有這一戰之力,所以,行走的每一步都需要萬分小心,也正因如此,利益才會成為為唯一追逐的東西。

當然也有人說,如果齊國能夠堅定地留在合縱陣營的話,那麼秦國的東進不會那麼容易,最終的統一也不會那麼容易;如果不是秦國與齊國的交好,至少齊國對於其它國國家遭遇滅國之戰,就不會置之不理,秦國也不可能那麼快的統一。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 齊國即使留在合縱陣營,也阻止不了統一形式

但是,這是我們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上,站在上帝的視角上去進行分析的,整個戰國時代本身就是一個利益爭奪的年代,明爭暗鬥是錯綜複雜的,雖說有很多人認為齊國的選擇錯了,可是齊國卻是整個戰國時代除了秦國之外,存國最久的諸侯國,這其實也很能說明問題。

而話說回來,齊國就算真正地與其它國家進行聯合,就能夠獲得更好的結局嗎?古代的歷史本身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如果想要保證華夏文明的正統傳承,那麼戰國時代一定會被終結,最終一定會有一個諸侯國能夠達到統一。

戰國時代齊國,為何放棄合縱而選擇與秦國連橫?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如果這個諸侯國不是齊國的話,那麼齊國必定要被消滅,哪怕就算是留在合縱陣營當中,齊國也不一定就有著更長的立國時間。所以,當我們去分析一則歷史問題時,還要就事論事,要儘可能的擺脫上帝的視角。

這真是:

戰國時代,合縱連橫策略對山東六國影響很大,六國合縱扶危翼傾,秦國連橫乘勢以強,而齊國朝秦暮楚反覆無常,被秦國從合縱內部擊破,齊國倒向秦國,成為戰國時代的攪局者,推倒戰國時代多骨諾米牌,秦國統一天下勢不可當,其實齊國也是進退維谷,有苦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