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作者:馮瑋瑜


已經擁有了兩隻同樣尺寸的弘治黃釉盤後,著名收藏家馮瑋瑜為什麼還要高價拿下第三隻?在她“三元及第”的背後,藏著多少拍賣實戰中總結的寶貴競價經驗?今天馮瑋瑜老師的這個入藏故事會讓你大開眼界。


最後一批名家舊藏 60年來秘不示人

明清每一個朝代的瓷器,都與皇帝的政治態度、文化修養、欣賞意趣緊密相連。弘治時期的黃釉獨出機杼,傲然成為明清兩代黃釉的最高峰,其實展現的是時代的氣象。

弘治瓷器製作精良,跟弘治所處的年代有關,瓷器有“明看成化”之稱,而弘治緊接成化,政權父子相傳,御製瓷器也得以繼承成化時期的品質。工匠能力、藝術水平也得益於成化朝打下的基礎。到了弘治一朝,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朝廷有足夠的財力保證御瓷的質量。

弘治厲行節儉,多次減燒御瓷以縮減國家財政開支,所以弘治時期的瓷器傳世並不多見,卻雖少猶精,特別是黃釉瓷器,釉色清澈嬌嫩,獨步於明清二朝,成為黃釉瓷器之冠。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弘治黃釉盤


2016年4月6日,香港蘇富比隆重推出了“琵金頓中國藝術收藏”專場:一個英國貴族60年秘不示人的舊藏終於出現在拍賣場。為了琵金頓專場,蘇富比單獨出了兩本圖錄,可見其重視程度,宣傳上到處可見:這是歐洲最後一個老藏家的釋出,以後再也沒有了。

我問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李佳女士:“既然這是最後一個,你們以後還拍什麼?蘇富比以後怎麼辦?難道以後不拍了?”

李佳正色說:“這的確是最後一個歐洲大藏家的舊藏,而且是珍藏60多年從未露面的,以後不會再有。這麼完整的專場,這樣級數的老藏家,再也找不到了。以後只有散貨了。”

艾倫·羅傑·道格拉斯·琵金頓(Alan Roger Douglas Pilkington) 是英國貴族,於1958年開始收藏,1969年猝然離世,雖然僅有十年,卻成為中國瓷器收藏的翹楚,傲視同儕。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琵金頓(網絡圖片)


著名學者康蕊君在《琵金頓:慧眼賞菁華》一文中寫道:“御瓷,製作皆嚴謹精妙,然而琵金頓收藏卻更獨具慧眼,所選藏品,舉目拍賣市場,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均無可與之相提並論者。”看了圖錄,頓覺此言不虛。宣德軍持壺、成化青花宮碗……皆是世間少見,精美異常,這批琵金頓舊藏好多都是億元級的拍品!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琵金頓專場裡的弘治黃釉盤


琵金頓專場裡共有四件黃釉器:一件是弘治黃釉盤,一件是正德黃釉盤,還有一件是嘉靖黃釉盤,以及一件萬曆黃釉盤。說實在的,這四種類別器物,我均已有收藏,不存在拾遺補缺。但琵金頓名頭太響,若能收藏其舊藏之一二,也會令自己的黃釉系列收藏增色不少。


收藏觀PK:微觀品相VS藝術價值

當我在預展上手弘治的黃釉盤時,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溫華強先生剛好也在旁邊,他見我反覆細看此盤,說到:“這件弘治盤,雖然來源沒有爭議,釉色不錯,但盤上有兩條衝,如果不是在琵金頓專場,恐怕底價也拍不出,估計這件也在底價附近吧。”

我不以為然,因為外國的收藏家與時下國內的藏家收藏觀念不一致。國內藏家要求“真精稀”,追求完美,一旦出現小瑕疵,馬上價格下掉,因為會影響下次轉讓,所以國內藏家對瑕疵特別挑剔。推己及人,下一手買家也會選擇全品相的,這件略有瑕疵的萬一砸在自己手裡賣不出去,豈不是虧大了!而國外大藏家主要從美術史、歷史價值的高度首選藏品,國內的藏家目前還是看重微觀的品相,這是國內國外收藏觀念的不同之處。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琵金頓專場裡的弘治黃釉盤


追求完美,固然是我的追求,但我不是做古董生意的行家。弘治一朝至今已經有400多年,且弘治瓷器當年的產量也較低,400多年的流轉,能保存得完美無瑕,當屬鳳毛麟角,何須挑剔一二條肉眼幾乎看不見的衝線呢?

我雖已藏有一對弘治黃釉盤,均來自蘇富比,是相隔數年分別入藏。當年為了湊對,孜孜以求,好不容易。這回再湊上琵金頓,就是連中三元了。難得的是三件的大小尺寸一致,再而三,德不孤。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三隻弘治黃釉盤


蘇富比拍賣行中國藝術部高級國際學者、董事李寶平博士專門從倫敦飛來香港,協助這場轟動一時的琵金頓專場拍賣。

對於這件弘治黃釉盤,李博士說:“此盤釉色非常好,屬於傳世弘治黃釉盤裡釉色上乘之作,可見當時琵金頓的眼光相當不錯。遺憾的是此盤有衝線,不過不仔細看也看不出來。英國老一輩收藏家主要是看藏品的藝術性,研究其歷史文化,對於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小瑕疵包容度較大。我個人建議你可以考慮此盤。當然,這個專場也有很多好東西,可以挑更好的,但黃釉畢竟是你的系列收藏,說心裡話,這盤真不錯。”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三隻弘治黃釉盤


琵金頓舊藏這件弘治盤,釉色勻淨,清澈透亮,如一泓雞油,嬌嫩瑩潤。此盤胎體堅薄,見有窩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外圍雙圈款,字體清秀。這件弘治盤還有非常好的來源:

Eustace Benyon Hoare舊藏

倫敦著名古董商 Bluett& Sons Ltd.舊藏

Ashley Cowan舊藏

1958年艾倫·羅傑·道格拉斯·琵金頓入藏至今

流傳有序,遞藏記錄清晰,都是名頭很響的大藏家,著名古董商的舊藏。來源那麼好,這隻黃釉盤,我決心當仁不讓。


定價策略和競價訣竅大揭秘

“琵金頓專場”拍賣當天,大廳擠滿了人,氣氛熱烈,舉牌踴躍,拍品不停創出天價,掌聲不斷。

這件弘治盤以7萬港元起拍,一開始有幾家舉牌競價,當追高到50萬港元后就只剩兩張牌在競價,兩張牌一左一右,各不相讓,拍賣師兩手翻飛,一手指左,一手揮右,用英語一串串地不停報價,嘰裡呱啦,唸唸有詞。我權當他在唸經,志在必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見賊殺賊。

我認為拍賣行的定價其實是有策略的,特別是這件弘治名品,定價超低,一定格外引人關注,大家都想“撿漏”,結果遠超拍賣行定價。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琵金頓專場的拍賣現場。圖源:雅昌藝術網


同樣的,凡參與拍賣舉牌競價,也是有策略的,舉牌競價可以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開始時直接喊一個遠高出底價數倍以上的高價,把那些想“撿漏”的一下子打懵了,他們心裡一下子接受不了這個價格。當他們還沒反應過來,拍賣師槌聲一響,勝負已定。這種嚇人的方式是雙刃劍,如果自己判斷錯誤,一下子喊高了,那就站在高山上,自求多福了。

另一種是一口接著一口跟舉。這種跟舉方式為大多數人採用,起碼前一口還有人跟自己競價,成交價顯得較為公道。即使是跟舉方式,還是有竅門的:例如對方剛舉牌,自己就迫不及待立即又舉牌,顯得志在必得,氣勢上壓倒對方,讓對方知難而退。更誇張的是高高舉牌不放下,讓所有競爭者知道自己不吝價錢,志在必得,讓競爭者心怯退出。

我就在拍賣會親眼見過大收藏家張宗憲先生坐在第一排,拿著1號牌高高舉著,完全不看別人的出價,高舉不放,引得全場一片掌聲。可惜,那次張宗憲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有人愣是不吃他這一套,就要硬搶。也許,人家看見是張老先生志在必得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更要硬搶不可呢。

跟舉還有一個方法:適時拖慢出價節奏,老是等到最後一次才舉牌,打擊滿以為即將落槌的競爭者的心氣。總是最後一刻才繼續出牌,出價出得很痛苦的樣子,暗示現在的價格已經夠高了,如此反覆幾遍,對方也會覺得價格太高而放棄了。

我認為如何競價,也是一門學問,因為這涉及人們的心理活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制定好競拍策略後,還得視情況,審時度勢,見機行事。

這件弘治盤還在不停地競價。我注意控制舉牌出價節奏,因為舉得太急,怕對方急紅了眼,腦瓜一熱,什麼都不知道了,只知道舉舉舉,一下子就舉到不理智的高價。越是想得到,越要沉著。舉牌要拿捏分寸,在前幾時,我故意拖慢節奏,往往在最後一刻才應價……結果以100萬元成交價拿下,超出底價14倍多。

百二秦關終屬楚,功大不負有心人。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三隻弘治黃釉盤


三個同樣尺寸的弘治黃釉盤,先後被我一一入藏。這件黃釉盤,釉色嬌黃,瑩潤如酥,散發著讓人著迷的雞油般黃色。有種暈散的光芒,有種迷離的韻味,如詩如幻,令人沉醉東風。琵金頓60年之私家秘藏,今我幸而得之。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馮瑋瑜藏品:三隻弘治黃釉盤


瑋瑜談收藏理財


收藏類電視節目多半不靠譜

估價時一定要管住“情緒怪獸”


我一直和大家講,我們從買入的那一刻起,就要建立一個投資意識一一無論我多喜愛它,這件藏品終有放回市場的那一天。因此,你要了解它的買入價格以及未來可能賣出時候的價格,並且要了解市場。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埃裡克·約翰遜指出:“在估計事件可能性的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正在‘思考',但是在這個所謂的思考過程中,自發性的非意識部分產生的作用卻大得驚人。”因此,我們預估藏品價格時,必須在“情緒怪獸”衝破牢籠前,對價格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標準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下面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合理地預估價格。

一、挑選參照物做比較。一旦看上某件拍品,首先會研究這件器物的器型、釉色、年代、路份等,翻查歷年拍賣會成交價記錄,從朝代、器形、燒造工藝、流傳、品相等方面尋找近似的參照物,仔細比對,並結合當前的市場情況,對價格有一個初步的認知。

二、徵詢市場專家、同行或藏友意見。

這裡所說的專家是參與市場的行家和古董商。近年來,越來越多電視臺播放收藏類節目,邀請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所謂專家。令廣大觀眾驚奇不已的是,他們只要觀摩,甚至觀望一下某件器物,就能夠近乎準確地預估一件藏品的價格。不過,我要提醒你,這多半是不靠譜的。

價格是多種綜合因素在市場裡的具體反映(包括器物的類別、稀缺性、品相、經濟環境、資金面、市場熱度等等)。藝術品的價格形成是一個經濟現象,價格由市場的供需關係、買賣雙方的心理定位、藝術家的學術地位和其作品的質量、社會群體的審美標準等因素來決定。

預估一件器物的價格,總要從多維角度來思考判斷,而且在競拍場時常會有意外情況出現,所以在預估價格時還要預留上浮的空間,如果在事前就做足功課,就不至於臨場舉止失措。如果你把拍賣場的舉牌當作舉手之勞,那麼,你離“出場”就不遠了。

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些因素包括心理期值、風險承受度、價格上限、細緻周全的準備工作等,但不要忘了一定要控制你自己的情緒,一定要管控“情緒怪獸”。

股票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建議新手,在拿出真金白銀之前,每一位投資者都應該進行一年的練習,設計投資策略、挑選股票以及檢驗結果。同樣的原理,對於初入收藏領域的新人而言,在真正買入藏品前,不妨多觀察市場,或在拍賣場進行幾次“近於實戰的估價模擬”

*本文選自馮瑋瑜親歷收藏系列叢書《藏富密碼》第3章《三元及第——一隻英國“琵金頓”舊藏明代弘治黃釉盤入藏記》,有刪減。

買下這隻盤,花了100萬

*有意邀請馮瑋瑜老師出席高端文化藝術活動、展覽、講座、藝術鑑賞及收藏理財課程等活動項目,可於文章底部或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