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女性癮者》裡,女主角說過一句臺詞:“應該給所有沒侵犯過孩子的戀童癖都發一枚獎章。”

當時作為一個20歲出頭的女性,我樸素的三觀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但不用半分鐘,就能明白其中的邏輯,戀童癖≠性侵兒童的罪犯。假如一個戀童者,能夠剋制慾望,一生從未傷害過任何兒童,那好像確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過我倒不敢隨便跟人討論這個見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戀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頭痛欲裂》的德國電影,創造了可以嚴肅討論的契機。

資源流出不久,已經登上豆瓣熱門,評分7.2。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如果不看正片內容,僅看豆瓣評論區,你可能會覺得網友都是變態,自己所在的並非人間。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但導演確實創造了一個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戀童癖馬庫斯,由《超感獵殺》男星馬克思·雷邁特飾演。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馬庫斯,26歲,獨居,家裡整潔乾淨,飲食習慣良好,堅持健身和拳擊運動。年紀輕輕已經當上了建築師,公司的年長者都要向他請教。

但他卻是一個可怕的戀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請說去見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請說去見女友,實際上是回家看兒童節目、拍照、撫慰自己。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每次這樣的事情發生,他都痛苦地用頭撞牆,鄙視自己,但下一次還會繼續。

公交車上出現了兩個小男孩,他把頭轉過去,又不受控制地轉回來,目不轉睛地盯著男孩。他甚至對自己的侄子產生了反應。他拍的兒童照片堆滿了幾抽屜。

他噁心自己。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無論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無論喜歡變性人,還是喜歡毛絨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達成慾望。

但戀童癖不行。

偏偏這時候隔壁搬來了一對母子,單親媽媽傑西卡帶著可愛的兒子亞瑟。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因為馬庫斯幫過一次小忙,傑西卡毫無防備地請他去家裡吃飯。馬庫斯像去見約會對象一樣緊張,換了很多套衣服,練習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為傑西卡,而是為小男孩亞瑟。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為了能常常見到亞瑟,他甚至和傑西卡發生了關係。

萬幸的是,他從來沒有侵犯過亞瑟。劇情繼續發展,馬庫斯骯髒的秘密最終被傑西卡發現。

他選擇自殺,一次死不了,就死兩次。

導演在此給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除了自殺和成為傷害兒童的惡魔,戀童癖還有別的出路嗎?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默沙東診療手冊》把戀童癖稱為“性慾倒錯”的一種形式,稱之為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命名為“戀童障礙”。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沒有廣泛認可的結論。學術界曾經過做過數次研究,但甚至經常發生互相推翻結論的情況。

治療方面也困難重重,目前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戀童”可以被治癒,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慾望。

在樸素的正義感中,讓所有的戀童癖去死、去化學閹割物理閹割,並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誰是戀童癖,他們不會在這種社會環境中聲明自己的身份。

發現他們的唯一機會,可能是在一樁或者多樁兒童性侵案發生之後。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心理諮詢師於玲娜在《戀童癖到底怎麼治?》一文中,提到——

全職從業(心理諮詢師)近七年間,我沒有接觸過一個戀童癖個案,也從來沒在國內的教科書或同行的案例報告中聽說過一個戀童癖個案。

原因至少有二:戀童癖的一方,會害怕因為求助治療而遭到鄙視或道德審判(在國外還包括司法審判);治療師的一方,往往很難成功治療一個讓自己討厭的來訪者,戀童行為天然會引發多數非戀童者的厭惡,對治療師而言,去共情一個戀童者的內心世界,有極大的技術難度。

這在電影裡也有所體現,馬庫斯體檢的時候,終於對醫生說了自己是戀童癖,請求醫生幫忙。但那位醫生聽完立刻站了起來,背過身,請他出去。

醫生噁心他,不想給他提供任何幫助。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他在網上找到同類傾訴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淪慾望,甚至開始犯罪。

他終於找到願意幫助他的心理醫生,但醫生告訴他這種病終身伴隨、不可治癒,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遠不可能在合法的情況下跟慾望對象結合。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他的家人在他自殺未遂後,與他斷絕來往。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從未受過傷害,也無法繼續接受弟弟。

戀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無論是否傷害過兒童,這個人都將迎來社會性死亡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某一天,生無可戀的馬庫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亞瑟,亞瑟並不知道馬庫斯的秘密,他高興地邀請馬庫斯在週六中午一起玩,並承諾不會告訴媽媽。

這裡面有多重悲劇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場的媽媽傑西卡。

她在剛剛認識馬庫斯時,就讓小亞瑟和馬庫斯在夜晚單獨相處數個小時。

在侵犯險些發生後、在得知馬庫斯秘密後,她既沒有告訴兒子真相,也沒有給他進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

每個母親都痛恨戀童癖,卻並不告訴自己的孩子該如何去分辨戀童癖。每個母親都對兒童性犯罪深惡痛絕,卻恥於告訴孩子,什麼是性犯罪。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她應該萬分慶幸,馬庫斯仍然是個人類,而不是禽獸。

但避免悲劇,不可能依靠一個戀童癖強大的道德自律。

在電影裡,馬庫斯實實在在地尾隨過一個小男孩,穿過繁華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過來,他很可能會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醫生面前崩潰,說:“我恐怕在某個時候會傷害一個男孩,我已經快到那種地步了。”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翻看豆瓣的評論區和討論區,許多網友為此困惑,思考解決辦法,如何讓戀童癖不再戀童?如何讓戀童癖不傷害別人又能免於痛苦?社會應該如何應對戀童癖?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當豆瓣網友開始同情某些戀童癖,當有一部電影願意儘量嚴肅地討論這個議題,那麼證明更科學、更理性的思潮開始發揮作用。

一個從未傷害過兒童的戀童癖患者,值不值得同情?

我們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動社會快速進步,讓所有孩子能夠接受科學的性教育,減少一切性暴力發生的可能性。

讓所有的具有戀童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幫助,而不是任其在陰暗的角落裡滋生邪惡。

或許有一天,戀童者會坦誠地說出自己的困擾,積極接受科學的、專業的幫助,那我們的世界能夠變得更好。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疑問請聯繫本號。


撰文/空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