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大同御河)

大同地處盆地,四面環山,老年人有句俗語:一河向南流;十山九無頭。

一河指的是御河,由北向南流淌,穿越於大同城東郭外,穿全境於艾莊村西南,和十里河匯合,至利仁皂村西、古家坡村東入桑乾河。

桑乾河是橫在大同南境由西向東的河,河兩岸人家稱桑乾河為大河,河南岸叫大河南、河北岸叫大河北。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大同桑乾河)

河南岸縱橫著一條山脈,阻隔著大同向南的視線,割據著大同與南的聯繫。大同的山脈眾多,到底何處有頭?何處是頭?姑且不論東西北,單說南境,看何處山有盡頭。

大同東南山脈發於雁門,始於龍首,而盡於蔚縣城東。在應縣界邊耀村有一山,名邊耀山。西南屬應縣界、東南屬渾源、西北屬大同。在相連百穀寨村(現屬懷仁)南,有一山名為黃土山,因土厚色黃,所以得名。黃土山東有大突頂山,山的東麓有谷口,名曰:麻峪口。麻峪口盡頭可連接渾源下韓鋪,渾源義家寨鋪及應縣羅家莊鋪,是條古道。每當谷中白氣瀰漫時,不出三日必將有雨,這成為了村民觀測天氣的晴雨表。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麻峪口大同縣水泥廠舊址)

在大突頂山東,有馬耳山,雙峰並峙,若馬耳焉。人們又稱南馬頭山,以區別於左雲及涼城境的北馬頭山。東麓有谷曰:甕城口。當地讀城為石,讀為甕石口,谷內連接渾源西圪坨鋪。此口為古驛道口,為稍衝級驛站。

古代驛站,隸於兵部,掌投遞公文、轉運貨物及供來往官員休息。各省腹地為驛,軍報所設為軍站。由京師按日計算,傳遞緊急文書、上諭、奏摺、塘報(邸報,朝庭官報)等。各省驛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傳送,因又稱驛站為塘站。驛站極衝高於稍衝,在馬匹和人員配置上不同,

在甕城口東,巔頂團圞,巖崖峭立,叫團崖山。在團崖和尖峰兩山之間叫斷嶺關山,也就是現在西浮頭村處,和渾源東圪坨鋪相接。在斷嶺關東,叫尖峰山,孤峰崱屴,直上青雲。尖峰山東是殿山,疊嶂參差,有桂殿蘭宮之勢。也就是大同睡佛肚臍的位置,再往東之山脈不一細數。

其實說這麼多的山,我想說的是甕城驛,雖說在北魏之初,就建有跨御河之興雲橋,又有明時跨桑乾之古定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甕城驛是最方便最快捷,最直達大同城的道路。

甕城口村位於吉家莊村北,距大同城約七十里。有堡,有廟已經坍塌,村民整體搬遷於吉家莊移民新村,村已廢棄。甕城驛的沒落,始於何時,不得而知。問村民說解放後路窄難以行車,就走的人少了。

(明)魏大本(公元1597年—?)曾任大同知府,作《渡桑乾望甕城驛》詩:

一派桑乾幾度過,秋空雨霽水無波。 孤城附近高山遠,碧巘青林佳氣多。

另有佚名作巜甕城驛亭》詩:桑乾河畔驛亭孤,客至忻逢五大夫。相對盤桓天欲瞑,風濤溭溭動虛無。

甕城驛口有驛站,還有驛亭,驛亭己不知身首何處。過去出甕城驛口經吉家莊村,到達一個叫佛堂寺的村莊,村莊北有條大路。而麻峪口走出的商賈駝隊進大同城,也必將歸在這一大路。大路到大河邊而斷,要想繼續前行,只能過河。

古時桑乾河並不似現在,像條溪流,可輕鬆跨越。(明)祝顥(公元1405年一1483年)曾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作《渡桑乾》:東池入滄海,浩蕩成洪波。

(明)張逵(明嘉靖時期人)作《過桑乾河》:萬里洪波如舊湧,一川積凍未消融。

在桑乾河兩岸曾流傳一則故事,有一個木匠在河岸邊遇見一小僧,小僧對木匠說:大河南有點兒小活,你幹不幹?木匠嘆氣說:活兒大小不說,這想幹也過不去。小僧說:你閉眼,我帶你過去。當木匠再睜眼時己是對岸,小僧將木匠領入廟中,活兒確實不大,是修廟門閂。木匠認真的將活做完。小僧只是隨意給木匠工具箱中塞了些刨花做為酬金。木匠知道活是不大,不好說什麼。小僧又讓木匠閉眼,送回北岸。木匠回到家中,直嫌小僧小氣,氣急將工具箱中東西倒在地下,不想倒出的全是些散碎的銀子。木匠感到神奇,知遇到了神仙。村中人聽說後,也感到驚奇,於是村莊更名為:渡莊。意為神人普渡眾生,這村莊也就是現在懷仁杜莊村,而木匠修門閂的廟是河對岸的佛堂寺村。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也無傷大雅。離杜莊村不遠,有一村莊叫古家坡村(現隸屬懷仁),位於桑乾河北岸,和佛堂寺村相對。古家坡村坡處有望河墩一座,墩南有關帝廟一處。廟形制正房三間,兩側耳房,正殿對應戲臺,雖說以供奉關帝為主,卻眾神缺一不可。古家坡的關帝廟瀕臨坍塌中,連壁畫也被人竊取。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古家坡村的殘廟)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古家坡村關帝廟壁畫)

說古家坡村,是因為自古村中有人以背河為營生。將佛堂寺大路的人揹著過桑乾河,背河無疑是風險行業。桑乾河河水聲勢浩大,水流湍急,每到雨季,更是洶湧波濤;開河時節,浮冰流動,相互碰撞,兇險萬分。據說,背河人穿牛皮褲子,拄一根棍子,將行客揹負於背上,頭上頂著行客的衣物,在河中緩緩移動。遇有大冰時,用棍子把大冰推開,再前行。夏季時,不管背河人還是行客,按規矩不管男女,都要脫了精光,連一絲也不得有,說是這樣出了意外也好救援。桑乾河背河的渡口也不僅限於古家坡,沿河有多處。

那麼驛站中轉官員和馬匹是怎樣通過的呢,據說有種羊皮筏子擺渡,這種行業是由古家坡的財團把控。背河這一古老的行業約在六十年代時消失,解放後擺渡行業由公私合營,曾短暫保留了一段時間,後由於修有橋,這一行業也消失。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高店村門樓)

過了河一路向北就是大路,經安寺村(現屬懷仁)、謝店村(現屬雲岡區)、高店村(現屬於雲岡區),謝店、高店的村名,來源於打尖住店客棧。高店村更是彙集有經懷仁西安堡驛(懷仁西安堡村)、毛家鋪(懷仁毛皂村)、肥村子鋪(現屬雲岡區)到達的客人。沿村多供奉關帝廟,形制基本相同,以高店關帝廟最為完整,也保存最好,成這條大路中不可多得的風景。

經過南灣村、南村、北村,其實古時南村、北村不是這麼叫法。兩村附近有高阜稱獨覺岡(也稱獨角岡),曾記載有代藩諸墓,大同記載代藩諸墓有三處,馬鋪山、陽和坡、獨覺岡,雖說有記錄,也未曾見有真東西出土。據傳這一風水寶地曾於北魏時建有獨覺寺,南村、北村也就稱之為南北獨覺寺村。(明)劉餘澤《尋獨覺廢寺》:披草問招提,荒荒日欲西。豈緣成獨覺。應是度群迷,殿圮餘碑蘚,僧貧共野齊。人天從證果,去馬意悽悽。

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

(北村的廟宇)

想這明代獨覺寺已是廢墟。過北村到田村,雖說要經過十里河,已經沒了兇險,過十里河經智家堡,達七里村,離城也僅僅有七里,七里村設立有鋪。

這條路就是曾經的大路,完全廢棄約在七十年代末。後又因屬不同的區域管轄,年久失修,再加上大同的火葬場和陵園大多建在沿途,這一大路荒廢。

大同有條河叫大河,有條路叫大路,現在已經沒有人這麼叫了。

【來源:孤遊RWG,作者:任文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