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潛能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組織的“2020年宏觀經濟形勢和改革走勢”座談會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主要依靠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潛能。

今後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展潛能。都市圈建設每年能夠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應對疫情衝擊,更是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後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潛能


專家表示,疫情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的確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堅決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立足當前、著眼全年看問題,在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刻認識“六保”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進一步擴大開放,把“六保”等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中國抗擊疫情的鬥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基於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所強調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任務很重,特別是國際上疫情的蔓延和大發展,第二波、第三波的暴發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形勢依然嚴峻。因此,當前應充分考慮中國經濟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宏觀政策如何調整,如何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來破解當前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恢復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疫情持續時間,二是生產能力受損程度。除了儘快控制住疫情之外,儘可能減輕生產能力受損,保護生產力,是短期政策的重點。現階段要穩增長,重點是穩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這個大頭穩不住,經濟整體就穩不住。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已經成了小頭,靠小頭穩不住大局。”劉世錦說。


劉世錦認為,經濟恢復和發展主要靠結構性潛能而非宏觀刺激政策。中國經濟遠高於發達經濟體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結構性潛能。這種結構性潛能,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後發優勢,是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潛能。


“今後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劉世錦特別強調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要性。在他看來,

小鎮小城要新建改建大量居民住宅、公共基礎設施,小鎮小城之間要用軌道交通等連接,產業聚集的小鎮小城也要有新的產業投資,這些不僅可以帶動消費,也可帶動大量投資。初步估算,今後十年,都市圈建設每年能夠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應對疫情衝擊,更是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此外,無論是近期熱炒的“新基建”,還是所謂的老基建,投對地方都是好基建。投到都市圈,出錯的概率不大。


中銀國際研究董事長曹遠征認同劉世錦的觀點。曹遠征表示,中國經濟依然有潛力,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巨大發展空間。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61%。“理論上說,如果城市化率不超過75%以上,經濟增長過程不會結束。中國還有20%的農民工沒有真正進入城市,如果這20%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短期消費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釋放。因此以城市化為綱來擴大內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方向性的”。


曹遠征指出,近期公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具有重要意義,文件中提出的戶籍、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措施有助於形成內需擴大的體制機制,尤其是最終消費的體制機制。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指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業、保基層政府運轉。宏觀調控政策應未雨綢繆,保持必要的力度,著力刺激消費需求,穩就業、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


祝寶良建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增加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層政府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發行抗擊疫情特別國債,用於三個方面,一是設立企業紓困基金,保護企業生產能力,提高進口替代水平,保證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二是注資中小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增加銀行資本金,提高銀行融資能力;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份額,提高我國的話語權。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額度,從2019年21500億元擴大到35000億元,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穩定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主要通過刺激消費需求保企業和就業。各地區可根據情況,發放消費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島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國290多個城市發放5000億元左右,用於食品、日用品、旅遊、文化等消費。減免汽車購置稅,汽車限購城市可階段性放寬購車數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