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邊境疑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曹丕為何沒有藉機滅掉孫權?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夷陵之戰以東吳大勝、蜀漢徹底失敗而告終,那麼,從襄陽之戰到夷陵之戰,魏、蜀、吳三方各有哪些得失呢?

魏蜀吳三方中,最大的獲益方無疑是東吳。東吳以微弱的代價,把劉備勢力驅逐出荊州,徹底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那麼,東吳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呢?

一是宣傳得力,佔領輿論制高點。

孫權集團一再宣傳劉備借荊州,並屢次討要。前面我們說過,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主要是讓劉備分擔曹操的戰略壓力。並且,劉備把他控制的夏口一帶給了孫權作為交換,孫權也沒吃大虧。況且,南四郡是劉備攻打下來的,更不屬於“借”的。儘管如此,孫權仍宣傳成劉備借荊州,真是“謊言重複一萬遍就成了真理”,直到今天,多數人都認為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還留下了那句“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的歇後語。

二是抓住有利時機,果斷出擊。

公元214年,劉備奪取了西川,孫權派人索要南郡,劉備推託不給。第二年,孫權陳兵荊州邊境,要以武力索要荊州,劉備本想撕破臉,帶兵援助關羽,與孫權死磕。無奈張郃進攻巴西(今四川省閬中縣),劉備只好與孫權議和,以湘江為界,把湘江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歸孫權。前面說過,南四郡本來就是劉備打下了,現在交給了孫權,按說,孫劉兩家關於荊州的瓜分已經解決。但孫權看到關羽荊州軍傾巢而出,派呂蒙果斷出擊,襲奪荊州,擒殺關羽。在孫權看來,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利益,不在乎什麼“背盟”,更不在意啥“協議”。原因很簡單,歷史本來就是為勝利者書寫的。

魏蜀吳邊境疑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曹丕為何沒有藉機滅掉孫權?

三是頭腦清醒,積極備戰。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中,張昭說“……劉備已有兩川之兵……若知雲長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東吳難與敵也”。張昭有沒有說這句話,不得而知。不過,以此公赤壁之戰前的表現,說這樣的話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他說這話後,孫權怎麼表現呢?“權聞之大驚”。實際上,孫權對劉備興兵報復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絕不會“大驚”。他把指揮部從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遷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並非武漢市武昌區),就是對劉備興兵有足夠準備的明證。

四是不計面子上的得失,妥善處理對外關係。

孫權既然已經與劉備撕破臉,必須避免兩線作戰。為此,孫權不惜向曹丕稱臣,接受曹丕封號,以換取魏方中立。

說完了孫權方面,我們再分析一下曹魏方面的得失。

魏蜀吳邊境疑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曹丕為何沒有藉機滅掉孫權?

曹魏方面抵擋住關羽潮水般的進攻,牢牢守住了襄陽和樊城,並最終擊潰了關羽。孟達投降了曹魏,東三郡失而復得,加上黃權在夷陵之戰後降魏,可以說,曹魏方面人地皆有所得。

曹操方面的外交,令人歎為觀止。比如,關羽進攻襄陽、樊城,曹操方面主動向孫權示好,唆使孫權從關羽背後捅刀子。孫權決定襲擊荊州,一再叮囑“勿洩漏”,曹操馬上把這事大聲嚷嚷出去,既穩定樊城守軍軍心,又嚴重擾亂了關羽軍心。孫權把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企圖嫁禍曹操,曹老闆卻讓人用沉香木續了個身體,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曹操甚至親自拜祭。

魏蜀吳邊境疑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曹丕為何沒有藉機滅掉孫權?

但是,曹魏方面本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只是被曹丕坐失良機。那麼,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是如何表現的,又錯失了什麼良機呢?

夷陵之戰爆發,是曹魏進攻東吳的最佳時機。劉曄建議曹丕“遣上將提數萬之兵,渡江襲之”。曹丕什麼態度?“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當時的“天下”還有誰欲降?可笑的是,曹丕坐失良機,卻在陸遜取勝後,發動了侵吳戰爭,是不屑於趁火打劫,非要一對一單挑嗎?結果可想而知,被東吳打得落花流水。

三方中,劉備集團無疑是輸的最慘的一方,丟了荊州和東三郡,大批的文臣武將喪命,軍隊損失尤其慘重。劉備集團的失敗並非偶然,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急躁冒進,是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失敗的共同原因。

夷陵之戰後,魏蜀吳三方控制範圍大體確定,在三國時期疆界基本維持了下來,如下圖所示。

魏蜀吳邊境疑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曹丕為何沒有藉機滅掉孫權?

那麼,三國的疆界為什麼會這樣最終形成,有哪些地理原因呢?

魏蜀之間基本以秦嶺為界。我們前面介紹過秦嶺,狹義的秦嶺南北寬100到150千米,東西長400到500千米。有秦嶺天險,無論魏攻蜀,還是蜀伐魏,都比較困難,秦嶺山區也就成了兩家天然的緩衝區。

蜀吳之間基本以巫山為界。我們知道,巫山是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界線,這裡山區面積廣,長江水流湍急,所以成了兩國天然的緩衝地帶。夷陵之戰後,蜀吳兩家重新修好,再沒有發生戰爭,與地理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相比較而方,魏吳之間疆界漫長,並且缺乏高大的山脈和河流阻擋,按說是最不穩定的。不過,東吳自從孫權繼位後,已經放棄了問鼎中原的戰略意圖,對曹魏基本採取守勢,所以疆界上也處於相對平衡狀態。

東漢十三州中,曹魏控制了九個州,面積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300萬人,成為勢力最大的一方。東吳控制了揚州和荊州大部分,以及交州的全部,面積比曹魏還大,只是開發較晚,人口遠比曹魏方面少,約550萬。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人口估計不足100萬,面積雖有約100萬平方千米,但實際上,蜀漢能有效控制的僅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這就註定了,蜀漢所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