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與金明池,同樣是皇家園林,差距咋這麼大呢!

今天的內容摘自

《五萬年中國簡史》的第五章宋朝:現代的“拂曉時分”。

由著名宋史專家吳鉤撰寫,為你介紹宋朝人逛公園的那些事兒。


頤和園與金明池,同樣是皇家園林,差距咋這麼大呢!

來自復旦、南大、中國社科院等院校9位史學名家聯合創作 可能是時間跨度最長的中國史


2018年夏天,我在北京出差,順道去遊了一天頤和園。


大家知道,頤和園過去是清王朝的皇家園林,1928年才成為國家公園。


我遊頤和園,倒不是被那裡的湖光山色與皇家建築所吸引,而是想實地感受一下昔日皇家園林變成城市公園的歷史感,親身體驗一下一個平頭百姓置身於昔日皇家林苑的感覺。


那天遊頤和園的市民很多,熙熙攘攘,人來人往。


看著遊人走過十七孔橋,或在昆明湖泛舟,或登上萬壽山,踏入昔日的皇家宮殿。


恍惚間,我覺得自己好像回到宋朝,在東京開封府遊覽金明池。


為什麼有這種奇怪的感覺?因為金明池是北宋的皇家園林,裡面也有一個像昆明湖一樣的大池子,臨水建有亭臺樓閣。


更重要的是,每年三月初一,宋朝政府都會開放金明池,放市民入內遊覽、觀賞,而且是免費的,開放時間是一個多月。


頤和園與金明池,同樣是皇家園林,差距咋這麼大呢!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圖片來自網絡


開放期間,市民不但可以遊覽金明池的皇家建築,還能觀看到各種精彩的文娛表演。


因為宋朝政府照例要在金明池上舉行盛大的水上文娛會演,節目精彩、形式豐富,


有水師演習、水上雜技、游泳比賽、跳水錶演、賽龍舟,等等。


水上會演停歇的時候,遊人可以租賃遊船遊湖,就如頤和園的遊客泛舟昆明湖。


金明池還准許商家在園內開設臨時性的酒肆、茶坊、飯店、商鋪、地攤、勾欄,


以便遊客走到哪裡都有坐下來休息的地方,同時還可以吃吃吃,買買買。


更有意思的是,金明池內還設有解庫,相當於今天的銀行營業點,


大概是考慮到遊客在吃吃吃、買買買的時候,身邊帶的現金很快就花光了,那麼可以到解庫貸款。服務真是周到啊!


不僅如此,金明池在開放期間,還允許遊客“關撲”。


“關撲”是宋朝詞彙,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博彩。


皇家園林內居然可以博彩,天啊!而遊客最興奮的事,莫過於遊玩一天,還能贏得不少“戰利品”,如衣服、瓷器、茶葉、美酒、日用品之類。


人們將這些“戰利品”裝在竹籃裡,用一根竹竿挑著回家。


最令人興奮的事我還未說,那就是三月二十日這天,宋朝皇帝照例會來金明池,觀看水上會演,與民同樂。


當然,皇帝是坐在臨水宮殿上看演出,遊人則在樓下觀看,根本不用擔心會清場。


因此,皇帝駕臨那一天,金明池的遊人會特別多,比平日增加一倍。


在金明池遊玩的宋朝市民,還真說不定會偶遇皇上,一睹龍顏。


生活在其他王朝的市民可能不敢相信:皇家園林居然會向市民開放,市民居然可以在皇家園林內吃喝玩樂。


想象中應該是嚴肅得連大氣都不敢出的皇家宮殿內,居然任由遊客博彩、喧譁,普通遊客居然可以在園內與皇帝一起看演出。


我們拿清朝的頤和園對比一下。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1),原名叫清漪(yī)園,咸豐末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中葉,慈禧太后重建,更名為頤和園。


不管這個園子叫清漪園,還是叫頤和園,都是皇室禁地,平頭百姓想都別想入內參觀。


乾隆四十五年(1780),有一個叫侯義工的平民,因為喝醉了酒,不辨方向,誤入清漪園,結果被抓起來,發配黑龍江,賞給披甲人為奴。


清王朝的小民是什麼時候才有機會進入頤和園遊覽的?


說起來真是諷刺,是在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與光緒倉皇逃走,當年是庚子年,所以又叫“庚子事變”。


頤和園也被洋人佔領了,有一些市民便跟著洋人,入園參觀。


“庚子事變”過後,清廷對洋人的態度出現180度大轉變,極力討好,


多次邀請各國公使與他們的家眷來頤和園遊覽,還准許外國人申請入園參觀。


但是,本國的臣民還是不可以進入。


辛亥革命之後,末代皇帝退位,頤和園被列為皇室私產,歸“小朝廷”所有。


不過北洋政府有限開放了頤和園,允許市民申請遊園,


但每月只開放三次,以農曆逢六之日為參觀日,且每次參觀只限10人,女性不準申請。


之後,由於發給清室的經費不足,北洋政府又實行“購票遊園”制,


頤和園的入門券每張售大洋1元2角,園中的排雲殿、南湖、諧趣園、玉泉山、遊船另行收費。


當時的一塊大洋,可以購買五六十斤大米,按購買力折算,差不多是現在兩三百元。


這個門票是很貴的。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頤和園才被劃為國家公園。


現在頤和園也收門票,聯票是五六十元,不算貴。


今天我們遊頤和園,如果留心,便會發現,頤和園內,昆明湖極大,萬壽山的宮殿也挺氣派,但道路、走廊卻很窄小,遊客稍多就顯得十分擁擠。


這是為何?


因為乾隆造這個園子的時候,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有那麼多人進來參觀。他建造的是皇家禁苑,不是公園。


頤和園與金明池,同樣是皇家園林,差距咋這麼大呢!

頤和園十七孔橋|圖片來自網絡


在歷代王朝中,只有宋王朝將一部分皇家園林開放給市民遊覽,並確立為一項固定的制度。


所以我們說,宋朝的一部分皇家園林,已經具有國家公園的性質。


但是,皇家園林畢竟位於京城,能到皇家園林遊玩的市民,通常是京城的市民。


京城之外的其他人呢?比如蘇州人、杭州人、廣州人,他們是否也有機會遊覽公園?


這涉及一個問題:宋朝城市是否出現了公園?許多朋友可能會說:宋朝怎麼可能有公園呢?


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公園,最早出現在近代歐洲,晚清時才傳入中國,上海租界的外灘公園是中國的第一個公園。


外灘公園誕生之前,中國只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它們都不是共享的,而是獨佔的;它們都不是開放的,而是封閉的。


其實,這話說得太絕對。前面我們說過,宋朝的一部分皇家園林,並不封閉,而是定期向市民開放。


宋朝的私家園林其實也有對外開放的慣例,每到春暖花開之時,很多私家園林都會打開大門,任由外人入內參觀。


南宋詩人陸游有一首小詞名《釵頭鳳》,這首詞題寫在什麼地方?就是紹興的沈園。


當年陸游遊沈園,遇到前妻唐琬,觸景生情,寫下這首憂傷的《釵頭鳳》。


沈園就是一個私家園林,是一個姓沈的人家建造的,所以叫沈園。


但是陸游、唐琬都可以到那裡遊賞,如果它是封閉的,大概就不會有《釵頭鳳》這首詞問世了。


不過,私家園林畢竟不是公園,我也沒有打算將宋朝的私家園林說成公園,宋朝另有名副其實的公園,宋朝人一般叫“郡圃”“州園”。


郡是州郡,圃就是園圃,郡圃、州園就是州一級政府建設的園林。


縣一級政府也會建造園林,一般叫“縣圃”。


不管是郡圃,還是縣圃,都是當地政府籌集資金興建的,屬於地方政府所有並管理的公共園林,並不是私家園林。


地方政府興建園林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官員在工作之餘,有一個放鬆身心的地方;


二、給當地老百姓建造一個可以遊玩的場所。因此,這些園林都是對公眾開放的。


開放的形式也有兩種:


一、定期開放,通常是在每年的春天,春暖花開、景觀最美的時候開放園林;


二、長年開放,即一年四季都打開大門,任由公眾遊覽。


這樣的園林,跟我們今天逛的公園並沒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它就是公園,宋朝人的公園。


也許你會問:你說的宋朝公園,是不是隻有個別地方才有?不是。


按宋朝人的記載,每一個州城都有一個以上的公園,很多縣城也建造了公園,甚至一些市鎮都有公園。


可以說,在宋朝,城市公園是一種普遍的公共設施。


其實,“公園”這個詞也不是晚清從日本傳進來的,宋朝人已在使用這個詞語了,而且含義就是指“公的園”。


為什麼宋朝的地方政府熱衷於建造公園?


這跟宋朝人的施政觀念有關,宋朝的執政者認為,老百姓有一個遊樂的地方,是政通人和的體現;衙署園林裡的湖光山色,不應該由官員獨享,而應該與民共享。


孟子不是說過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宋朝有不少衙署園林,名字就叫“眾樂園”。


宋朝之後,地方官府便喪失了建造郡圃的積極性,原因大約也有兩個:


一、他們認為,官府修建嬉遊之所,純屬浪費公款;


二、他們認為,市民沉溺於嬉遊,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於是,宋朝式的公園建設便沒落下來,以致今天許多朋友都未曾聽說過宋朝居然有公園。


從宋朝的公園制度,我們可以看到宋朝政府的施政理念、宋朝市民的公民權利,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後世的王朝中也難以比擬。


頤和園與金明池,同樣是皇家園林,差距咋這麼大呢!

《五萬年中國簡史》 姚大力、錢文忠、於賡哲、李山、武黎嵩、 仇鹿鳴、 吳鉤、方誌遠、馬勇 / 著


從頭一批智人踏上中華大地到20世紀,

從基因、語言、氣候、地理

到政治、軍事、文化、經濟,

來自復旦、南大、中國社科院等院校9位史學名家,

為你理清中國上下5萬年的來龍去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