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哈佛MIT研究:富人和窮人差的不是三千萬存款,而是三千萬詞彙。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瞭解:“三千萬詞彙鴻溝”如何來填平 。

——小暖媽

“我的媽媽很溫柔,笑起來的時候感覺雪花都要融化了。

我的媽媽煮飯很好吃,她的雙手會變魔術,能把蘿蔔土豆變成這個世上最美味的東西。

她的聲音甜甜的,就像我最愛吃的巧克力派一樣甜!”

這是我女兒3歲時對我的描述。

女兒3歲時她奶奶帶著她參加了同學聚會,老姐妹們也都帶上了自家的小寶貝。席間,有位阿姨提議讓孩子們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媽媽。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平均年齡 4 歲的小傢伙們,有的說自己的媽媽白白的、有的說自己的媽媽胖胖的、有的說自己的媽媽兇兇的……

輪到我女兒形容時,大家都驚呆了,覺得一個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怎麼這麼強。

婆婆回來和我們說起這件事,老公卻洋洋得意地說這些話都是他平常形容我的。

老公是個不吝讚美的,“彩虹屁”功力極其深厚,每天都會用各種甜言蜜語“轟炸”我,小傢伙耳濡目染,也變成了個“小馬屁精”。

以前我總對女兒的超強語言能力不以為意,覺得現在大部分小孩都很強,古靈精怪的孩子多不甚數。

像李小璐的女兒小甜馨、霍思燕的兒子嗯哼、還有阿拉蕾、小山竹這些“小童星”們都是“語言能力傑出代表”。

但在接觸越來越多的孩子後我才發現還有很多孩子的語言能力是“不過關”的。

為什麼當別的孩子還口齒不清的時候,有些孩子卻已經學會“天花亂墜”?

因為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的差異?

不。

這是孩子們“3000 萬詞彙的鴻溝”導致的。

是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方式差異導致的。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父母與孩子交流越多,孩子成績越優秀

有兩位著名社會認知學家進行了一項以《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為課題的研究。

他們科研團隊,選擇了來自各階層孩子年齡為 7-9 個月的 42 組家庭作為樣本,持續跟蹤研究了 3 年。

這項研究的作者歷時兩年,記錄了42個美國家庭的每天的親子對話。隨後他們對這 1300 條時長為 1 小時的對話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論:

平均每小時裡,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比有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少說 300 個單詞。

4 年後,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平均接收到 4500 萬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能聽到 1500 萬個單詞,兩者之間相差 3000 萬個單詞量。

研究者們預測早期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影響這些孩子日後的學習成績。

積極的語言力量能夠培養數學空間能力、成長型思維,自控力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果不其然,6 年後研究者們回訪這些孩子時,發現孩子們的詞彙量、語言能力和學習成績都與他們幾年前的預測保持一致,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優秀。

這樣看好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的語言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實不然,無論出身如何,每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潛力可以被開發,但差距往往就在早期的語言環境中被拉開。

論經濟條件我們家遠不如婆婆的那些同學,但女兒卻是我們夫妻一起呵護陪伴長大的,而他們幾個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保姆帶大的,因為父母忙於生意。

當我們在用豐富的語言給孩子傳遞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識時,他們的孩子接收到的語言可能只是“要乖乖”、“真棒棒”……

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多交流≠瞎交流

3000 萬的詞彙差距,這中間差的是什麼?是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起跑線!

通過研究我們知曉了孩子從小詞彙量越大,成績越優秀,即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成績越優秀。

但只要不斷的和孩子說話,孩子就能獲得更強的語言能力嗎?當然不是!

如果父母只是往孩子的腦袋裡塞入簡單的單詞,那裝得再多,他們也是效果甚微的。

這 3000 萬詞彙量的差距並不是指 3000 萬個不同的詞彙,而是說話的總量,包括重複的話語。

當然,在這些詞彙量中,語言的豐富性、複雜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饋”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之前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

一位叫一隻八怪的用戶說了一個她在搭公交時遇到了一對父子的經歷。

小孩用指甲蓋轉動了公交車廣告牌上的螺絲和爸爸說“爸爸,你看我的手指可以轉動這個螺絲呢”。

爸爸對此並沒有任何指責,反而誇孩子的手指是萬能的,並教孩子辨別了順時針和逆時針哪個方向會讓螺絲松,哪個方向更緊,弄緊螺絲後順勢問了孩子手還有什麼其他用處。

父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兒子列舉了很多例子說手可以吃飯、玩遊戲、寫作業、給奶奶洗腳等。

爸爸便趁此告訴他,要好好保護自己的手,才能牽著爸爸媽媽的手,一起做好多好多的事,並告訴他剛剛的行為很危險。

期間父親不小心壓著孩子的手,爸爸道歉後還順勢聊起了“神經話題”

平等交流、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這位父親的親子溝通堪稱典範,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倡導和宣傳的可優化孩子大腦的“3T 原則”親子溝通術。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1、共情關注(Tune in)

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

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轉廣告牌的螺絲大多直接就斥責起來了,這位爸爸卻在確保廣告牌的穩定和孩子的安全的情況,等到孩子結束動作再溝通。

這樣做即避免的父子的摩擦,也讓孩子得到了探索的機會。

2、充分交流(Talk more)

孩子每天使用詞彙的 86%-98% 都是與父母一致的。

所以語言環境很重要,爸爸媽媽們在與孩子說話時儘量用描述性的語言,不要只是用零散的話語應付,而是用豐富的語言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

這位父親通過充分交流將孩子的一個小小動作,延伸到了手的作用、神經的話題,孩子在一個短短的碎片時間就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3、輪流談話(Take turns)

想擁有高質量的“你來我往”親子互動,父母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多用“為什麼”、“怎麼辦”,而少用限定式問題。

這位父親問的是“你知道手還有什麼作用嗎?”,而不是“手可以用來做飯還是玩遊戲呢?”

這種開放式交流可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獨立思考,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而諸如“天空是藍色的嗎?”“狗是怎麼叫的?”這類過於簡單的互動則對於孩子的詞彙積累幫助比較少。

少問答案是“是”或“否”的句子。

比如,“今天幼兒園有沒有意思啊?”

你可以說:“今天你在幼兒園遇到哪些新鮮的事?”這樣才能讓孩子打開心扉。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除了 3T 交流原則,還可以嘗試這 5 條小技巧,提高親子對話的效率哦!


1、在孩子面前“蹲下來”

和孩子說話時記得蹲下來,放低你的姿態。讓你的視線和孩子平行,語氣要柔和不要擺大人的架子,讓孩子覺得你們是平等的交流狀態,而不是你在控制他,讓孩子理解你的建議的意義,而不是僅僅聽從你的發號施令。

2、讓孩子複述一遍

2 歲以下的孩子理解家長的指令會比較困難,但是 3 歲以上的孩子在這點上好很多。當你不確定孩子是否理解你的話時可以讓孩子重複一遍你的話。

3、多用積極的詞語

研究表明,在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中,孩子很難聽到“你是對的”、“很好”、“你真努力”這樣的口頭鼓勵。貧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負面語言是腦力勞動者家庭孩子的兩倍多。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能夠一直跟孩子說“你很棒”、“我為你驕傲”這樣的語言,孩子會把這些內化成對自己的判斷。

他們會更自信,更陽光,也更容易去爭取學業上的好成績。少說“不要”、“不許”、“住手”、“你真差勁”這些否定的、消極的詞彙。

4、給孩子留面子

孩子的面子,就是他的自尊,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並不能讓孩子反思自我,反而是剝去了他對家人的信賴,和對未來的信心。

5、談判時多用“當…就…”少用如果…就…

“當你畫完畫以後,我們就開始看動畫片。”

“當…以後”說明了你的期望,但語氣語態都比命令要求式的“如果…就…”好得多。

請不要這樣和孩子說話,小心他變笨!

3000 萬詞彙差距,才是橫亙在窮人和富人家孩子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最好的教育都在我們的陪伴日常中,爸爸媽媽無論多忙每天都一定要抽空和孩子深度交流哦。

讓孩子在增長詞彙積累的同時更加深親子之情,但請確保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在孩子心中開出溫暖、智慧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