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年入100萬,5個特質

30歲,年入100萬,5個特質


今天給大家做一點提煉總結的工作。

我採訪了身邊十位在30歲以下,但年收入都超過了100萬的朋友,就個人成長請教了他們的看法,以下我會總結成五個方面,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這十位朋友的職業分佈,集中在金融、互聯網IT、創業者/自由職業者這三個領域。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30歲,都是來自工薪普通家庭,沒有二代。大家的學歷從專科到海龜名校碩士都有。

這個樣本容量非常小,沒有廣泛的一般的參考價值,但他們的看法,依然能給很多和他們一樣上進的普通年輕人一些幫助。

順便,我自己也可以算在樣本當中。以下的幾點總結,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我的主觀看法。

1

野心和抱負

這是我和大家聊天過程中,被提及最多的東西。

不同的人,對野心和抱負有不同的表達。比如創業者們都會有強大的遠景目標,但也把這個目標的近期規劃描述得非常清晰,例如這樣:

公司今年要實現用戶/收入翻倍的增長;三年內要實現營收3000萬…..

而在金融行業的同學,則會這樣說:

希望今年可以帶領團隊衝進新財富排名前三,至少要入圍;今年管理的基金收益排名,要努力做到前20%……

自由職業者如新媒體寫作者,則會定下粉絲增長數和閱讀數的指標,例如閱讀量要從平均3萬漲到5萬,粉絲總數要從20萬漲到30萬,在半年內……

以上都是我從和他們的交談中,聽到的非常具體的一些目標描述。這些目標有很重要的共性:

1)不是被動的,換句話說,不是為了滿足某個老闆或者領導,都是主動設定的結果。

2)具體的目標,都從屬於更深層次的遠景目標和事業/職業抱負。

什麼叫遠景目標和抱負呢?

就是你必須去設想若干年後,你希望過著怎樣的生活,這個問題很抽象也很困難,但是通常優秀的人都會努力去搞清楚這個問題,即使很難。一般的人可能就放棄了,反正也想不清楚。

遠景目標反映了一個人的野心,無論你是創業的還是在公司上班的。你始終並不滿足當下的狀態,包括收入報酬和個人成長狀態,你強烈希望自己未來可以做得更好。這種願望是非常強烈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財務自由只是一個初階的抱負和野心。

尤其是對於創業者來說,他們的野心往往具有一些普通人看來「虛幻而不現實」的成分,比如「讓中國老百姓都懂一點金融」。再比如幾個在金融行業工作的朋友,他們把自己的「野心」描述成「儘快成長為行業裡的標杆」,或者「有足夠能力單幹」。

當你沿著這些更大的野心出發,堅持不懈,最後財務回報真的只是一個副產品。這句話很多大佬都說過,包括最近在中國大火的Ray Dalio,在《原則》這本書裡也反覆提到:

所有賺到大錢的人,都絕對不是以賺錢作為他們的追求目標。賺錢只是更大目標下的一個附屬物。

總結起來有兩個非常棒的啟發:

1)必須儘早想明白你想要的是什麼,抽象也要逼自己想。

2)在1的基礎上,確立對未來的渴望(野心),並把它們分解到具體目標上去逼近。

巴菲特五十年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說:

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時,我決心要成為一個富有之人。這並不是因為愛錢的緣故,而是為了追求那種獨立自主的感覺。我喜歡能夠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

2

強大的執行力

如果說野心和抱負決定了人們追求財務自由的起心動念,決定了一個人的「世界觀」,那麼強大的執行力,就是這個世界觀通往行動的方法論支點。

問及大家如何將自己的目標一個個做到的,得到的最多的答覆就是:

那就去做。不對的,邊做邊改。先做了再說,總之要先動起來……

早年我跟一位處於早期創業者的朋友(也是受訪者之一),提出了很多美國同類公司的做法,並製作了一個PPT給她。等到下一個禮拜我再去她的公司,我發現她已經把我PPT裡的很多建議轉化成了公司年中大會上佈置下去的具體任務,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分析」(我)和「執行」(我朋友)的差別。

這種差別,深深刺痛了我,畢竟那些放光的點子都是我想出來的,結果卻被他們拿去執行了。也是從那以後,我深刻認識到,執行的力量,很多時候要超過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公司最重要的角色是CEO,(E代表執行),而不是CIO(C Idea O)。

再比如,做互聯網的一個朋友,他帶領國內知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一個30人的團隊。某一天和我討論起另一款競品的優劣勢,結束之後,當晚十二點即發郵件要求團隊所有成員在第二天下班前提交競品的分析報告。

總之,收入高的人,他們的執行力都高得驚人!

當你還在左顧右盼無比糾結的時候,他可能已經把計劃執行到第三個版本了。這就是差別,這種差別最終會轉化成財富獲取的差異。

3

聰明,但肯下笨功夫

一個當基金經理的朋友,管著接近10億的資金,年收入早已過百萬。本科和我是同學(浙大),碩士是美國知名大學金融工程系畢業,智商水平毋庸置疑,一定屬於人群中前5%。

但這位朋友,工作起來,毫不含糊,踏實得甚至有點「不近人情」。

比如說,有一年我去北京找他玩,期間他的媽媽也從外地去北京玩。大約十天,有一個禮拜是我陪著阿姨在轉。而朋友在幹嘛呢,研究公司,寫報告,跑調研,訪談行業專家,每天十點之後才回家(可能還會繼續工作),早上8點準時出門,老媽都顧不上。

這是一個優秀研究員的縮影,很多在金融行業買方工作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在剛剛工作的前幾年,非常踏實地深入鑽研你所研究的行業和公司,最終成為該行業的專家,你才可能具備成為一個基金經理必備的素養。

同樣地,對於創業的人來說,聰明和踏實就更是必須的。

很多人想,我有錢,我有資源,我找人來幫我實現我的idea就可以了。但我告訴你,這樣的創業,很可能會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公司內部孵化的項目,失敗率極高的重要原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早年在投資行業工作的時候,為了研究餐飲行業,老闆讓我去海底撈當服務員,體驗兩個月餐廳的運作,我拒絕了。當時的我認為,這麼簡單的事,誰不會?我知道就可以了,幹嘛非得去做?

這幾年我創業,常常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包括但不限於:創始人CEO/產品經理/運營/銷售/市場/客服/行政……之前以為可以避免的那些「一看就會」的事情,一個也沒逃過。

聰明人的優勢是很容易看穿一切,邏輯和分析推理能力極佳。但他們很容易脫離現實,有時甚至天馬行空,根本無法真實理解80%的人面臨的真實場景。這時需要你下笨功夫,才能真正接近現實。

聰明人很多,但往往都是小聰明。只有願意下笨功夫的聰明人,才是大聰明。

這樣的人很少,可謂稀缺。如果碰到願意下笨功夫的聰明人,你一定要珍惜,他們後面的爆發力,往往驚人。

4

近乎冷酷的韌性

韌性在這裡我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層面的內涵:

韌性=樂觀+逆商+自省。

通過自己努力賺到大錢的人,都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品質。這當中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對野心和願景(短期的目標)有一種近乎冷酷的韌性。我為什麼用了近乎冷酷來形容?因為

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己確實很不客氣,可以把自己折騰到相當慘的地步,但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

比如我自己,我就經歷過職場高級白領,甲級5A寫字樓,出差都住五星酒店這種職場精英,到創業失敗,現金流枯竭,身負外債的跌落,也經歷過從低谷反彈,迅速超越前期高點的迴歸。箇中滋味,不必多言。

往往對世界充滿樂觀的人,在碰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想:

有什麼解決方案?可以創造什麼條件?最壞情況下,可以收穫什麼?

但悲觀的人,會一上來就想:

有什麼困難?缺哪些條件?失敗了怎麼辦?這樣也有問題,那樣也有風險該如何是好?

每個人的身邊,一定都有這樣的「悲觀主義者」,衍生出來一批「抱怨者」。他們的眼裡永遠是問題多於困難,風險大於機會。但能夠憑實力賺到較多財富的人,一定不是這樣的,他們是一群理性的樂觀主義者。理性的意思是,不會讓自己成為樂觀過頭的盲目者。

光有樂觀顯然也是不夠的。

很多時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犯錯,有時還是致命的錯誤,比如我第一次創業的失敗,比如我一位朋友在創業過程中被政府關停相關項目,再比如一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朋友交易失敗賠掉了大半年的收入。

看一個人,不能僅僅看他多成功。更值得看的,是他失敗後能反彈到多高

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抗挫折能力(逆商)支持他們從底部重新走出來,但是我採訪的這些朋友們,都表現出了強大的逆商。我常常為有這樣一群朋友感到自豪。

樂觀和逆商最終轉化成有用的行動,還離不開時刻反思,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時刻覆盤的能力,不管在金融投資的朋友身上,還是在互聯網和創業的朋友身上,都是非常明顯的。

有了目標,又在執行過程中願意下笨功夫的聰明人,只要他們足夠堅韌,實現目標很多時候就成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

5

開放心態與持續進化

什麼叫高情商呢?阿里的彭蕾(螞蟻金服之前的董事長CEO)說過一個觀點:

高情商就是一種開放心態的能力,就是能和身邊的人發生連接的能力。

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高情商不是圓滑油膩,也不是很會來事兒,而是一種保持開放心態的能力。不輕易否定別人,一種萬物為我所用的格局和心態。

如果以這個角度來定義高情商,我發現我訪談的這些朋友們,無一例外,情商都挺高的。跟他們聊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你很少聽到他們正面直接否定你,他們會保持一種開放心態,然後和你討論。

擁有開放的心態,才能持續進化。

一個封閉的人,時刻都傾向於先否定的人,是無法完成自我進化和迭代升級的。

舉個例子,我那位在某知名券商擔任首席分析師的朋友,對於新媒體一直都持有非常開放的心態,時常找我討論請教如何將枯燥的研究報告寫得可讀性更強一些。後來,即便在專業性極強的債券圈,那位朋友也獲得了多次10w+的「精準流量」,讓我這個更專業的寫手,都不得不「刮目相看」。

畢竟,世界一直在變化,你永遠不能指望以相同的自己,來換取不一樣的未來。

PS:

以上5點只是我總結得比較抽象符合更多職業可以借鑑的特點,並不全面,也不是他們獲得百萬收入的全部原因。

比如從行業分佈看,金融和互聯網更容易造富,在金融內部,又必須是前臺業務。再比如,在一線城市比在二三線城市,更容易獲得高收入。這些原因都很重要,但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展開分析。

本文的要點,並不是獲得年薪百萬的「秘方」,而是希望能從這些角度,給更廣泛背景的讀者,一些有益的啟發。


轉自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