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日常小話題。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掏耳朵的習慣,掏耳朵也就是掏耳屎(為了避免部分人員的不適反應,以下均稱為“耵聹”),那種酸爽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但也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耵聹”不用掏,掏多了會傷害耳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用不用掏呢?怎麼掏呢?我們的耳朵您瞭解多少呢?如何才是掏耳朵的正確打開方式?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掏“耵聹”的那些事兒。

一、人耳的構造
人的耳朵結構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

第一,外耳。就是人體外部可以看見的耳朵部分,也就是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對稱地位於頭兩側,主要結構為軟骨。主要作用是收集外界環境的聲音,便於導入內耳,還有一個重要作用保護耳道和鼓膜,減少外界傷害。
第二,中耳。也是由三部分組成,即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鏈。基本功能主要是將聲波傳送至內耳。
第三,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內耳連接許多神經,主要作用就是將中耳鼓膜震動產生的機械能轉化為神經電衝動,再傳輸至大腦。
二、如何聽到聲音
那麼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聽覺是如何產生的。
百度百科:聽感受器是內耳蝸管裡基底膜上由聽覺細胞組成的科蒂氏器官。物體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的傳播,經外耳、中耳和內耳的傳導系統,引起耳蝸內淋巴液和基底膜纖維的振動,並由此激起聽覺細胞的興奮,產生神經衝動。衝動沿著聽覺神經傳到丘腦後內側膝狀體,交換神經元后進入大腦皮層聽區(顳上回),產生聽覺。
工作流程:耳廓(收集空氣中的聲波)——外耳道(聲音進入中耳)——鼓膜(產生振動)——鼓室內聽小骨(把振動的聲音放大)——耳蝸(通過耳蝸把聲音傳到聽神經)——聽神經(把聲音傳給大腦)——大腦(產生聽覺)
外耳和中耳都是傳輸系統,內耳是感音系統。
也就是說,我們的外耳收集外界的聲波,經中耳,傳送至內耳,經過能量轉化和化學反應傳送至我們的大腦。有人會問,為什麼在大街上有些人並沒有帶著我們傳統的耳機,卻也能聽到歌曲?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試想,既然只有外界的聲波才能振動鼓膜,才能振動,再經一系列的傳輸,我們才能聽到聲音,試問:那我們是否可以直接跳過外耳的收集和傳輸,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動,來產生聽覺呢?答案是可以的。這就引出另外一個名詞——骨傳導。
百度百科:骨傳導是指來自植床周邊的宿主骨表面和骨髓中的定向成骨前體細胞通過增殖伸延長入植入骨及其腔隙的表面,產生成骨細胞形成新骨。骨傳導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的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來傳遞聲波。
骨傳導其實就是顱骨傳導(頭骨傳導)。比如我們日常講話就是顱骨傳導,我們自己講話自己聽到的聲音是由顱骨把聲帶的振動直接從內部傳給聽覺神經的,加上大腦的加工處理後形成的另一種聽覺。
現在比較流行的骨傳導耳機就是這個原理。
來自百度:骨傳導耳機的出現是在1935年,艾格·漢德(Edgar Hand)首次開始給病人配備骨傳導耳機以幫助其聽到周圍的東西,隨後骨傳導逐步納入了醫學研究範疇,直到21世紀初形成電子消費品被廣大世人所知。而更早的骨傳導應用則是相傳作曲家貝多芬之所以在失聰之後還能進行音樂創作,據說是嘗試了由喬瓦尼61菲利波61英格拉西亞發明的一項技術——咬著一根與鋼琴相連的棍子就可以聽到由顎骨傳來的音樂。
三、為什麼掏耳朵?
說完耳朵以及聽覺的產生和傳播途徑,下面開始進入正題。什麼是耵聹,我們為什麼會去掏耳朵?
百度百科: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淡黃色黏稠的分泌物稱耵聹,俗稱耳屎。耵聹在空氣中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耵聹如黏稠的油脂,俗稱“油耳”。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時藉助咀嚼、張口等運動,耵聹多自行排出。若耵聹逐漸凝聚成團,阻塞於外耳道內,即稱耵聹栓塞。
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認為耵聹是耳朵裡面垃圾,定期或不定期需要清理,人類無休止的探索慾望,總是想窺探這個黑洞般、狹長深淵耳道的秘密,這就導致我們養成掏耳朵的“好習慣”,每次掏完感覺聽清楚了很多,並且掏耳朵這個過程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愉悅感,感覺很舒服、很享受,讓人們大呼過癮,也有人把這種感覺成為“不脫衣服的GC”
。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這是因為耳道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末梢另一邊的脊束核部分細胞構築是和痛感衝動的傳遞和調製有關,某些快感和痛覺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繫,所以我覺得掏耳朵也有可能會上癮。(聽說,掏耳朵某些人甚至會“失禁” )
四、到底應不應該掏耳朵?
掏耳朵雖然會讓人產生蜜汁感,但是經常性的掏耳朵會引起諸多問題。
有些人經常喜歡各式各樣的“工具”掏耳朵,掏耳勺、棉籤、火柴等等,甚至手指甲等尖銳物品。經常使用這些東西掏耳朵,會將外界的細菌帶入耳道內,甚至損害耳膜,引起耳道發炎等疾病,長時間會導致聽力下降。
其次,耵聹在耳道內能夠保護耳道、鼓膜等減少傷害。一方面,耳朵內最初的分泌物可以保持耳道內皮膚具有一定溼度。另一方面,形成耵聹對外界的灰塵、沙土、細菌等起到阻礙作用,也可以降低外界噪聲。所以可不要小看你耳中的耵聹噢!
最後,耳朵還具有自淨功能,當耳道內的耵聹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在我們平時活動時自行脫落,所以不必翻來覆去的掏來掏去。
物極必反,當耵聹堵在耳道出不來形成“耵聹栓塞”時,我們就需要及時清理了,不然會導致我們的聽力下降,甚者引發中耳炎。
所以,凡事都要控制,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五、剛入手掏耳朵工具測評
說了這麼多,還是會忍不住,但是又怕不小心“中招”。這不,最近剛入手了一款掏耳朵工具,趁著這個機會,趕緊來測評一下。
(一)包裝及贈品
這款電動掏耳勺購買初衷就是覺得好玩,挺奇葩的一款產品,以前總是用掏耳勺,後來掏耳勺找不到,畢竟不大,很容易丟失,於是乎腦袋一熱就買了這個。開始上圖:
外包裝全部日文,表示看不懂
說明書更看不懂,好在有圖
。
透明塑料盒包裝,不low也不高檔。
(二)安裝
雖然看不懂說明書,但是這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奧秘,簡單組裝成功。
第一步,打開主體尾蓋,只需輕輕一拉即可。
第二步,裝入電池。
第三步,蓋上尾蓋,裝上掏耳頭。
主體
裝入電池
安裝掏耳頭,中間按鍵是開關鍵
(三)使用體驗
這款電動掏耳勺工作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兩部分組成,前端是掏耳勺(內部中空,方便耵聹傳輸),後面是吸塵器。在使用過程中,前端掏耳勺將耵聹挖出,然後將耵聹通過內部電動機吸入主體。由於我的耵聹不多,所以試了一下,收穫並不大。
(四)總結
第一,優點:
1、前端掏耳勺比較軟,掏起來會減少對耳道的損害。
2、耵聹直接吸出,比較方便。
第二,缺點:
1、內部電動機聲音大,震感強,掏起來感覺不舒服。別說對兒童了,就是大人也受不了這噪聲。
2、整體塑料質感差評。
3、電池供電設計,不喜歡。
4、油耳朵的朋友請繞行,因為它的吸力不大。
總的來說,這款電動掏耳勺從功能上來看,可以代替普通的掏耳勺。但是,從安全角度考慮 ,建議還是使用傳統的比較安全,因為我在掏耳朵的時候,點擊的噪聲和震感讓我無法準確的判斷掏耳勺的深度。前面也說了那麼多了,不要經常有事沒事就掏耳朵!不僅不文明,更不健康。
記住:小掏怡情,大掏傷身,強掏灰飛煙滅嘛!
不說了,我得去掏會兒!
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