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曼哈頓是一個狹長的岩石小島,四周由水環繞。中間一個巨大的城市綠肺中央公園。這座城市的主要發展歷程和城市結構以1876年中央公園的建成為標誌。

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20世紀之交,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曼哈頓人口激增,曼哈頓大部分的公寓建於20世界的最初的十幾年,在1912年左右,公寓樓取代聯排別墅成為曼哈頓城市住宅的主要形態。當初紐約的建築師紛紛去到歐洲的羅馬,巴黎學習歐洲最流行的建築藝術,試圖在美洲地圖上建立一個“新的巴黎”。

比如,在上西區河濱的Riverside Blvd 河濱大道,就是模仿歐洲的河濱建築群而修建,所以至今,河濱大道仍舊留有很多當時的歐式豪宅Mansion。如今,大量的歐式風格建築保留了下來,成為一個時代的痕跡和見證。

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紐約房地產界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修的公寓樓稱為“戰前公寓 Pre-War Building”。而二戰後,90年代前修的現代公寓樓稱為“戰後公寓 Post-War building”。新大樓常泛指90年代後近20年新修的大樓。 有趣的是,這三種類型的公寓缺剛好迎合了世界不同地區的和國家的客戶。

比如,從歐洲來到曼哈頓生活的居民往往對十幾層高的戰前公寓Pre-War Building情有獨鍾。似乎住在這樣具有很多設計細節的戰前房讓他們有種回到故土的感覺。一杯紅酒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無限回憶。

而戰後公寓Post-War building,由於建築高度拔高了,往往超過20層。高的甚至30層以上,這樣的公寓往往修在城市之後發展的地區,比如在曼哈頓島比較兩端靠近東河以及西邊哈德遜和區域。戰後公寓由於戶數大大增加,而設計公寓簡化,戶型也簡化,層高降低,所以價格反而顯得比較中庸,受到了大量在城市工作的中產階級的歡迎。 在價位上,和屋況上屬於性價比不錯的適用房源。

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90年代後近20年新修的大樓以Condo為主,即為全產權公寓。90年代亞洲經濟騰飛,這類新建築吸引了來自日本,韓國和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投資人,同時,來自歐洲,南美,中東的投資人也看重這裡的高端物業。

同時,90年代以後隨著紐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降低,得益於當時市長的整治,讓世界的高淨值人士開始把目光投向曼哈頓,他們看到了這裡活躍的經濟活動,和世界商業中心的地位。認為這裡是配置美金財富與資產的好地方。“高端物業”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產市場。新建築公寓以玻璃外牆和城市景觀為主要賣點,比如最初在哥倫比圓環修建的時代華納雙子塔,擁有中央公園和哈得遜河的獨家景觀。

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2008年經濟危機以後,曼哈頓從危機中復甦,地產迎來了一個更新的格局。

2010年後中國資本開始湧入曼哈頓。新大樓公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產品不僅有高層玻璃單體建築,一些在建築界具有影響力的大師如Robert A. M. Stern則倡導回到過去,他害怕未來的城市都沒了個性,每一個城市都如同一些亞洲城市和迪拜,被大量的高層建築包圍,卻失去了人居最本質的訴求,即對傳統生活儀式感的保留,客廳是客廳,廚房是廚房,戶型具有獨立性,和街區,自然的親密關係。

曼哈頓,究竟是如何成了現在的曼哈頓?

紐約時代廣場

於是近5年,紐約開發商又開始從過去尋找靈感,開始使用石材建築高層建築,結合現代建築的大窗設計,成為“新派仿戰前公寓”。目前從價位和市場反應來看,“新派仿戰前公寓”由於其品質和藝術工藝成為投資人親睞的一種類型,當然價格卻不低。

曼哈頓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千米有26,668的人口。巨大的人口流量是曼哈頓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它繁榮發達的標誌。

曼哈頓的發展過程看似非常複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論多麼發達的經濟或文化娛樂產業中心,都離不開地理交通優勢、人口流量優勢、人才資源優勢和品牌價值優勢。投資者們與其說是青睞曼哈頓,不如說是看中了這些區位優勢。

本文由紐約資深華人地產經紀人Peggy Peng女士撰寫,她在美國紐約獲得雙碩士文憑,對曼哈頓和長島房地產市場有非常熟悉和深入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