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郭泰,東漢名士,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後世稱“郭有道”。他因“不仕不隱”的獨特風姿,而在當時享有盛名。那麼,何為“不仕不隱”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出仕,所以官府辟召,他從來不應命,但是也不隱逸,而是選擇閉門授徒,然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影響朝局的目的。郭泰的這種為仕方式,可謂是“獨樹一幟”!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東漢後期隱逸名士的分類

東漢中後期以後,東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朝堂被攪和得烏煙瘴氣。在這樣的大社會背景下,當時名士們的內心其實是相當矛盾的:你說不出仕吧,忠君的思想在折磨著自己,作為一介社會名士,怎麼能不盡心盡力為國家效勞呢?但是出仕吧,朝堂上又實在是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畢竟官場風險大,上進需謹慎!

於是,在這種矛盾而糾結的思想影響之下,當時的社會隱逸名士可大致分為這三類:先入仕後隱逸、終身不入仕和先隱逸後入仕。

一、先入仕後隱逸

其實,從這個稱呼上就可以看出,這類人就是指那種:最初為朝廷付出的思想很堅定,所以儘管朝堂黑暗,但是他們依舊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以期能達到改變社會現狀的目的。然而,現實的無情終究擊垮了他們的堅持,無奈的他們只能選擇隱逸。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東漢初期,在漢光武帝的鼓勵和推動之下,名士入仕的現象很普遍。這些心懷鴻願的士子名人們無不希望在朝堂上大展拳腳,以期可以使自己揚名立萬。但是,現實總是很殘忍地戳破了他們的幻想,就比如說漢桓帝時的襄楷。

襄楷,東漢著名方士,他好學博古,且善天文陰陽之術。當時桓帝雖在位,但是權利顯然被掌握在了宦官的手裡。這些宦官為了排除異己,時常濫用暴行,朝臣們為求自保,大多也是明哲保身。而襄楷為了能讓宦官有所收斂,就屢次上書參奏,希望漢桓帝可以有所作為。但是,漢桓帝是不想作為嗎?其實不然,漢桓帝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罷了!

所以,最終的結局自然不會如襄楷想的那般,而且他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帝以楷言雖激切,然皆天文恆象之數,故不誅,猶司寇論刑。只能說,空有滿腔熱血,卻無交付之處!萬般無奈的襄楷只得退出了朝堂,且後來再有徵召,也不再去應徵了。

二、終身不入仕

終身不入仕,自然說的就是那些不管朝廷如何下令徵召,但是他們都不會入仕的那類人。其實,這些名士也是被社會現狀所逼迫,他們自知無力改變這些,就只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可以這樣說,東漢中後期發生的黨錮之禍,其實就是加劇名士逃離朝廷的根本原因之一。黨錮之禍指的是:東漢桓帝、靈帝在位時,士大夫、貴族等因對宦官亂政不滿,從而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之名禁錮士人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雖然結局都以宦官的失敗而告終,但是這些名士們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名士們對於出仕的積極性就被打擊的所剩無幾了。而且,東漢後期時人對於社會的黑暗都有所瞭解。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避世不出的社會名人,反而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推崇。對於有些社會名士來說:一個是進而有險,一個是退而得名,這種一看就可以做出選擇的問題,名士們又怎麼會選擇入仕呢?

三、先隱逸後入仕

這個類型指的是那種最初受到朝廷的徵召時出山的慾望並不強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廷的一再邀請,逐漸軟化了自己的態度,最終走向仕途的士子們。

其實,就士子們的出路可言,他們能選擇的方向並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仕其實已經是還算可以的道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單一選擇,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就受到了禁錮。在自身思想的引導下,他們對於出仕的想法本就一直存在,只不過因為受到黨錮之禍的影響,積極性有些遭打擊而已。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但是,當他們一再受到朝廷的邀請時,內心深處渴望出仕的慾望又重現被喚醒。明面上來說,出仕的原因是因為受到了朝廷的禮遇,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自身的慾望在騷動,比如東漢名臣黃瓊。

黃瓊,字世英,尚書令黃香之子。早年間的黃瓊,因為受到父親名氣的影響,雖被任命為太子舍人,但對於他來說,這樣的一個位置實在不是自己的心頭好。況且,如果那時就出仕的話,難免以後會被人說成是受父親庇護。所以,頗有心氣的黃瓊自然是不會答應,而是選擇了“辭病不就”!

公元122年,黃香逝世。黃瓊在服喪期滿之後,就受到了五府的一起辟召。但是,在這樣的盛情邀請之下,黃瓊依舊沒有答應出仕。直到公元127年,因“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而遭到彈劾的黃瓊,只得選擇了“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入仕後的黃瓊,一反之前不理世事的態度,反倒是“及後居職,達練官曹,爭議朝堂,莫能抗奪”。而且在其他朝事上,也是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力求為朝政多做貢獻。而且,那時候像黃瓊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從“黃瓊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這些士子名人們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還是很大的,儘管前期的他們反應消極,但是一旦入仕以後,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他們願意為官、渴望向上的本質心態。

郭泰的“不仕不隱”

所以,對比當時社會上這三種士子名人們的選擇,郭泰的“不仕不隱”就格外的突出。那麼,為何郭泰會做出這樣的抉擇呢?原因如下。

一、對當時朝堂的現狀很不滿

少時的郭泰在面對母親“母欲使給事縣廷”的建議時,毅然決然地回覆到: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於是,他在學業完成以後,選擇了“乃遊於洛陽”。從郭泰的這番經歷來說,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也是渴望出仕的,而且對自己能夠成功出仕也有著很大的信心。

然而,見識過太多的朝堂黑暗以後,他深知:這時候的東漢朝廷已經無法挽救了,而且憑藉自己的一人之力,不但挽救不了什麼,還可能把自己也摺進去。所以,在面對黃瓊等人的舉薦時,他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回覆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隨後,避不出仕。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此後,郭泰就以“不慕名利”的態度面對世事。然而,也正是他的這種淡然之態,反而得到了一些名人雅士的尊重和認可。

二、受儒道兩家教育和忠君思想的影響

從秦朝初始開始,儒道兩家對於隱逸思想的發展,其實就有很大的影響,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種:對於道家來說,既然人力不可為,那麼就應該順其自然,淡然視之。而對於儒家來說,這類士子身上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非要為之”的勇氣,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去匡扶朝廷,希望可以構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社會。

上述的這兩種思想就在郭泰身上得到了一個詭異的平衡狀態:郭泰深知自己已經無力迴天,但是本著忠君的思想,要完全放棄朝堂、歸隱山林,他也是做不到的。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在可以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下,又能完成濟世行志的理想。所以,最後的他選擇了閉門授學。

都是隱士,為何你這麼突出?郭泰:因為選擇的是“不仕不隱”

也就是說,雖然明面上的郭泰選擇了避世,但是實際上的他卻也並沒有完全和朝堂政治隔離。因為在他看來:以文會友、以學輔仁的這種方式,同樣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況且,他雖然沒有直接為官,但是他卻可以以評人議政的方式來參與朝堂政治,更別說他還一直在甄拔與識鑑有才之人。

結語

不得不說,郭泰的這種“不仕不隱”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對於當時的士子來說,郭泰獨立於朝堂、可以避禍的先見之明,是值得欽慕的,因為他的不受束縛,反而使他的行為處事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同時他閉門授課時,也依舊達到了“收文武之將墜,拯微言之未絕”的目的。

從這些來看,儘管後世對郭泰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就當時郭泰的處境來說,他已經達到了自己最初定下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