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中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劉備稱帝后第一年,頭一件要展開的軍事大行動,就是由他親自領軍,進攻吳主孫權。

主帥東征,是相當危險的事,但由於關羽、張飛雙雙死於東吳之手,桃園三結義,如今僅剩孤零零劉備一人,此仇不報非君子。因此儘管部屬動他三思,仍無法動搖他東征孫權的決心。

面對蜀漢的4萬大軍,以及順流而下的船艋,東吳則推出年輕的儒將陸遜迎敵。陸遜雖然只是一介書生,不諳武藝,但深通兵法。他的策略是以靜制動,任憑劉備如何挑戰,堅守不出。

劉備大軍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直通東吳的軍事重鎮夷陵。吳國將領紛紛請求迎戰,陸遜卻不動如山。他認為,劉備目前銳氣正盛,而且紮營高處,據守險要,此時出擊,就算獲勝,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萬一失敗,所付出的代價誰也承擔不起。所以當今之計,還是一個字“守”。

吳國將領都以為陸遜怯儒,心裡十分不快。陸遜不以為意,和劉備從2月一直對峙到6月。

劉備這邊漸漸按捺不住了。他命吳班率領數千兵力在平地紮營。吳軍將領覺得機不可失,要求迅速攻擊,而陸遜又以其中有詐為由不動聲色。陸遜和其他將領在陣中觀察,幾天後果然看到數千兵力從山谷中走出。所有的將領這才明白,原來是劉備的誘敵之計。

劉備一等再等,等不到攻擊的機會,便放棄水陸並進的計策,下令水軍撤退到岸上,處處結營。始終按兵不動的陸遜,終於決定對蜀軍發動反擊,一洗長期以來的憋氣。

然而,一向主張儘速出兵決戰的各位將領,對這項遲來的攻擊令並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要攻擊,一開始就得行動。搞到現在,敵軍已經深入五六百里,和我軍相持七八個月,每個要害的兵力都已經部署完善,我們攻擊討不到便宜”。

三國中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陸遜回答說:“劉備老奸巨滑,作戰經驗豐富。當他剛抵達時,陣腳不穩,但相對的,他一定全神貫注,考慮周到,應付他反而不容易。如今駐電已久,沒什麼戰果,兵卒疲累,士氣低落,更談不上策略規劃,此際才是擊敗他們的時機。”儘管如此,諸將領心中仍然不服,尤其在派出一支隊伍試行攻擊受挫後,更令人不禁對陸遜的自信深表懷疑。陸遜不理會這些冷言冷語,他胸有成竹地告訴大家,他已有萬全破敵之計。這個破敵之計,就是火攻。

劉備的軍營連綿不絕七百里,氣勢上固然相當唬人,但是在陸遜眼中,這其實是劉備的致命傷。因為當時正值酷暑,劉備為求涼爽,紮營在樹林旁,非常適合火攻。而且營寨延伸過長,犯下兵家大忌,失敗在所難免。

一切發展果然一如陸遜所打的如意算盤。東吳大軍帶著茅草和火種,攻人蜀漢軍營,順風放火,劉備陣營陷入一片火海,高級將領投降的投降,被殺的被殺,40個營寨被攻破。劉備抱頭鼠竄,一路撤退,所有的軍需物資、武器、船艋,喪失殆盡;將士屍首浮在江面,順流而下,與幾個月前劉備率領的船隊浩浩蕩蕩東下相比,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也,令人悲嘆不已。

劉備在後衛部隊的保護下,逃到白帝城。原應乘勝追擊的陸遜,顧慮到魏王正在集結部隊,可能會來個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對吳國不利,因此放棄追擊。劉備總算拾回一條命。但主帥東征,卻落得這般下場,悲憤之餘,健康大壞,隔年就病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