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宋的藩屬國西夏國藩,西夏王趙元昊自立稱帝,宋朝與西夏大戰在即。

寶元二年,北宋朝廷聯合西夏的宿敵,青唐吐蕃首領唃廝囉,合力對付元昊。並在邊境屯以重兵,招募當地人為兵,於險要處置堡寨,“度地形險易遠近、寨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

十一月,西夏進攻北宋保安軍,被鄜延路(今陝西延安一帶)鈐轄盧守懃等人擊退。

隨後,環慶路鈐轄高繼隆等人主動出擊,攻破西夏數處堡寨。

捷報傳到京師,仁宗大為振奮,下詔賞賜守土有功的將領與官兵,其中,延州都巡檢司的一名指揮使,作戰英勇,立功最多,獲超四資授官。

這位在西北戰場上嶄露頭角的下層將領,叫做狄青。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狄青畫像

01從小有俠義之風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

他的家鄉曾經是遼宋戰爭的前線,民風彪悍,人人尚武。狄青從小習武,練就了一身的絕世武功。

狄青有個哥哥,名叫狄素,兄弟倆感情頗深。

狄青16歲的時候,哥哥狄素和村裡一個叫鐵羅漢的人打架,不慎把人打入水中。村民都以為鐵羅漢死了,要綁了狄素去見官。

狄青見狀,連忙對保伍說:“鐵羅漢是我殺的。”於是,保伍放了狄素要綁狄青,狄青說:“我不逃走,讓我去救鐵羅漢,如果救不上來,再把我綁走也不晚。”

結果,鐵羅漢被狄青救了出來,並無大礙,狄青兄弟只是因打架鬥毆被口頭警告。

狄青代兄受過的事情被人們傳開,人們覺得他為人仗義,有俠士之風,都很佩服他。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清平樂》劇照

02西夏之戰中屢立奇功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8年),二十歲的狄青應徵入伍,隸屬“拱聖營”,屬於皇家儀仗隊。拱聖營是禁軍中地位很低的部隊,是非戰鬥部隊。

《宋史·狄青傳》記載,狄青“初隸騎御馬直,選為散直。”

散直,是皇帝禁衛軍中倒數第二的職位,相當於現在的排長級別。北宋禁軍的晉級,一般都是通過嚴格的選拔,對貧民出身,毫無背景的狄青來說,做到三直,已是他過人的軍事才能的最好證明。

而且,北宋時期的禁軍,接受的是最好的軍事訓練的和薰陶,這對以後狄青參加西夏戰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宋史》記載:“寶元初,趙元昊反,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叛宋,狄青被選派到西北前線,擔任鄜延路延州都巡檢司下的一個指揮使(相當於現在的營長級別),雖為下層將領,手下也有幾百號人了。

狄青卓越的軍事才能,由此得到施展。

因為西夏兵的突然入侵,給本來就重文輕武,軍事力量薄弱的北宋,帶來了沉重的一擊。宋軍上下,瀰漫著一種“恐夏”的氛圍。

就連一代名臣韓琦、范仲淹、尹洙也束手無策,在軍事上,只能採取保守的防禦策略。

而狄青在這次的戰鬥中,表現得十分英勇,他效仿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戴著銅面具,披頭散髮,手持利刃衝鋒陷陣。

西夏兵看到他面目猙獰,形象駭人,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沒人敢來阻攔,宋軍一時士氣大振。“面涅將軍”聲名鵲起。

面涅,是宋朝時期,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出身低微的兵士臉上刺字,作為記號。而狄青出身低微,所以當兵時臉上也被刺了記號,被人親切地稱為“面涅將軍”。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狄青戴面具的形象

狄青先是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攻打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還焚燒了西夏貯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2300只,俘虜5700人,戰績十分可人。

緊接著,他又修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遏制著敵方的要害之地。

從這些佈局可以看出,狄青深謀遠慮,知己知彼。

據統計,狄青在西北邊關四年的戰爭中,前前後後一共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受傷就達八次之多。

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雖然狄青身體強壯,可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在安遠一戰中,他又一次不幸受了重傷,身體也垮了下來。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但是,當他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又不顧傷病,挺身而出。士兵們都被他的舉動所震撼,都爭先恐後,奮力拼殺。在狄青的帶領下,宋軍收復了部分失地。

由於狄青屢立戰功,他的上司,當時任經略判官一職的尹洙召見了他。尹洙很欣賞狄青的才華,就把他引薦給了經略使韓琦和范仲淹,並告訴二人,“這是良將之才。”

“二人一見,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范仲淹是個愛才之人,一看狄青有如此卓越的軍事才能,就有心栽培他,送了狄青一本《左氏春秋》,並對他說:“作為將帥,不知道古今的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狄青聽後,便改變了志趣,讀起書來。後來,他通過學習,精通了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

沒過多久,他就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後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狄青靠著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一路高升。

後來,宋仁宗想召見狄青,因戰事吃緊,沒能如願。“乃命圖形以進”。

慶曆四年(1044 年),宋朝與西夏達成和議,元昊屈服並削去帝號,宋朝每年給西夏“歲幣”作為安慰。此次慶曆和議之後二十多年間,宋夏之間暫無戰事。

西夏之戰,是狄青成為軍事將領之路,也是狄青成名之路。西夏之戰後,狄青成功進入北宋朝廷,但是,這距離成為樞密使,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清平樂》劇照

03平定儂智高叛亂,使狄青達到人生巔峰

真正讓狄青走到權利中心的戰爭,是平定儂智高叛亂。

儂智高的父親原是廣源州(是邕州下轄的一個羈縻州,治所在今越南高平省廣淵縣)首領,被交趾殺死。儂智高承襲了父親的首領之位,可依然被交趾欺負。

廣源州雖是宋朝的國土,卻被交趾控制。

北宋皇佑元年(1049 年)九月,儂智高率部眾攻陷安德州,並建立“南天國”,改元景瑞,再次脫離交趾。

這讓交趾非常惱火,於是派兵攻打儂智高。儂智高不敵,再次向宋朝請求歸附。北宋朝廷認為儂智高乃是叛交趾而來,害怕滋生邊事,竟然拒絕了儂智高的歸附請求。

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朝廷恐失交趾之心,不納。智高謂其徒曰:‘吾今既得罪於交趾,中國又不納我,無所自容,止有反耳。’”

​皇佑四年(1052年),廣源州首領儂智高發起叛亂,先是攻陷邕州,後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了廣州城。

宋仁宗先是派了楊畋等做安撫使平叛,後又任命孫沔和餘靖做安撫使,皆無成效。關鍵時刻,狄青主動請戰。

狄青說:“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

意思是:我是兵將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的。希望能夠允許我帶兵前去平叛,把叛賊的腦袋砍下來送回京城。

趙禎正在為叛亂的事發愁,看到狄青請戰,不禁大喜,當即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負責廣南平叛。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起初,交趾人曾請求出兵幫助北宋朝廷討伐儂智高,宋仁宗還特地下了一道詔令,用三萬緡錢賞賜給交趾國做軍費,還許諾平定叛亂後再有厚賞。

朝廷派出的安撫使孫沔和餘靖等人認為交趾人可信,便在邕州、欽州準備了萬人的糧草接待他們。

狄青到達後,立即傳令餘靖等人,不要派使者去交趾借兵,並立即上奏說:“交趾國李德政聲稱將率步兵五萬、騎兵一千趕來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蠻夷來消滅內寇,對我無利。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蹂躪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不仁不義,進而發動戰亂,又怎麼抵禦他們呢?請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

他的意見剛一啟奏,就立即被趙禎採納。自叛軍被他平息後,人們都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打了勝仗的儂智高得意洋洋地回師,重新佔據邕州。

狄青剛剛上任,就立即聯合孫沔、餘靖二人的部隊進駐賓州。

狄青到任之後分析發現:“賊便於乘高履險,步兵力不能抗,故每戰必敗。願得西邊蕃落兵自從。”

隨後仁宗也從其所請,”丙子,詔鄜延、環慶、涇原路擇蕃落廣銳軍曾經戰鬥者各五千人,仍逐路遣使臣一員,押赴廣南行營,從狄青請也。”

狄青汲取了之前戰敗的教訓,給將士們下了一道死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交戰,要聽從我的統一指揮。”

可是,廣西鈐轄陳曙依舊不聽指揮,趁狄青還沒到來,便擅自率領八千步兵攻打叛軍,結果上了敵軍的當,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倉皇逃遁。

狄青在半道接到消息後,生氣地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

第二日早晨,狄青才到達目的地,還沒來及歇息就立即集合各將領到堂上,先是逮捕了不聽從命令的陳曙,緊接著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以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

孫沔、餘靖二人相視驚愕,沒想到狄青會下此狠心,其他眾將領也都嚇得兩腿戰慄。很顯然,狄青這是在殺一儆百,在為自己樹立軍威,自此軍中紀律嚴明。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清平樂》劇照

而此時,儂智高的軍隊還沉浸在一片勝利的氛圍中,不過狡猾的儂智高還是留了個心眼兒,派人前去偵察宋軍的狀況。

宋軍這時示敵以弱,按兵不動。1053年的上元節(正月十五日),狄青于軍中大設酒宴,款待將士,來麻痺敵人。

儂智高聽到探子的彙報,才稍稍放鬆了警惕。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狄青第二天便集合人馬,一晝夜就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佈陣,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

敵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後,紛紛出來迎戰。

宋軍前鋒孫節在山下與叛賊搏鬥時,不幸戰死,叛軍的士氣又開始高漲。孫沔、餘靖等人看到如此慘烈的戰鬥現場,嚇得臉色都變了。

只有狄青依然面不改色、不慌不忙。他手舉著白旗指揮著騎兵,趁叛軍不注意從左右兩翼衝出,大敗叛軍。

這時候,叛軍才意識到,今日遇到高人了,於是倉皇逃命。

狄青的隊伍依然窮追不捨,追擊了叛軍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的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狄青還生擒叛賊五百多人。

吃了敗仗的儂智高不甘心,趁著夜色縱火燒城,然後逃至大理國。“會日暮,智高復趨邕州,夜焚城遁,由合江口入大理國。”

大理國在北宋邕州知州蕭注施加的壓力之下,殺了儂智高。“智高亦自為大理所殺,函其首至京師。”

自此儂智高叛亂平定。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清平樂》劇照

04被猜忌,被排擠,抑鬱而終

狄青帶領大軍班師回朝。回到京師後,趙禎立即對他進行了嘉獎,並任命他為樞密使。

樞密使,是宋朝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軍委主席,北宋時期多為丞相兼任,而且一般為文官擔任該職位。

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狄青是以武將身份擔任此職位的第一人,可謂榮耀至極!

可是,趙禎覺得升了官還不夠,還賞賜給他一套在京師敦教坊的宅第,並給他的兒子們加官晉爵,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狄青的戰功和他受到的擁戴刺激了文臣集團脆弱的自尊,如果武人的軍功業績成為世人崇拜的對象,無疑會威脅到宋初以來辛苦營造的“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也會觸及文人辛苦獲得的獨尊地位和附著其上的利益。

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前後共四年時間,但史書中幾乎沒有留下其任何活動,一些跡象表明,在普遍的“興文抑武”背景下,狄青也只能碌碌無為、平淡度日。

儘管要忍受來自文官集團的鄙視,但狄青在廣大士兵和普通百姓中卻有著極高的聲望。士兵把狄青視為英雄,百姓也為其勇武所折服,每次狄青出門,總能吸引大批人觀望,以致道路壅塞。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這時,流言就來了。

有人稱看見狄青家的狗長出角來,知制誥劉敞說狄青宅第到夜晚常發出奇光,"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與當年梁太祖朱溫稱帝前情景類似。

又有人稱看見狄青在相國寺身穿黃袍起居行止。一時間訛言四起,朝野譁然,劉敞和御史中丞呂景初不斷上奏,要求將狄青逐出京城。仁宗並沒回應。

在狄青被罷免的過程中,出力最大的是當時的翰林學士,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歐陽修早年曾對狄青評價頗高,但到了至和三年(1056),歐陽修連上三道奏章,要求仁宗罷免狄青。

宰相文彥博也勸說仁宗,罷免狄青,還舉出陳橋兵變的例子。

所謂功高震主,這個理由很能打動皇帝的心。

嘉祐元年八月,狄青罷樞密使,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他在離行前悲愴地說:“青此行必死。”

儘管被貶離開封,但在文彥博等人看來,心腹大患仍未完全去除。

文彥博派宦官每月兩次至陳州“撫問”,不停對狄青實施心理打擊和精神迫害,狄青每次聽說朝廷使臣到來就“驚疑終日”,不過半年便嘴生毒瘡,抑鬱而終。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05結語

一代武神,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朝廷的猜忌之中。在陳州的半年,狄青的心中,該是多麼的悲憤與無奈。

狄青死後,宋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後為其神道碑額題名為"旌忠元勳"。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給近世將帥排名次,認為狄青從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為人深沉而有謀略,又能謹小慎微,保全名聲,有始有終,對狄青頗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並親為他御製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祀。

生前猜忌,死後榮寵。狄青的死,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清平樂》:大將狄青,一群文弱書生中的行走荷爾蒙

戲劇中的狄青形象

想了解更多精彩,請關注若水說情感。

參考文獻:《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