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淮口街道歷史悠久,俗名淮州。

淮口古鎮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成都東北部的水陸要衝,兵家爭奪之地,素有川東門戶之稱。公元553年,西魏曾在此建金淵郡和金淵縣,唐時避李淵之名諱,改為金水縣。


宋乾德五年(967年),中央政府於金水縣地立懷安軍。將古鎮的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地市(州)”的級別。因此,說這裡商貿興旺、人才豐茂,毫不為過。只是後來淮口古鎮併入了金堂縣,使得這大家閨秀一下子就沉默了,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淮口古鎮曾經的輝煌。


別的不說,單是不少著名詩人,就與古鎮有不解之緣。


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淮口古鎮一角 圖源網絡


川中才女——花蕊夫人


有文字資料可查,花蕊夫人出生於淮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該書於南宋嘉定十四年,即1221年開始編纂,成於宋寶慶三年,即1227年)記載:“花蕊井在(金水縣城內)都稅務相對。昔花蕊夫人生於井旁。” 花蕊夫人出生年月不詳,卒於976年,與王象之編纂的時間也比較近。由此可見,其可信度非常高。


花蕊夫人作為一介女流的傑出表現,顯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或小概率事件。俗話說,紅花也需要綠葉的陪襯。眾所周知,在封建時代,非常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這種大背景下,雖然沒有詳實的史料作為支撐,但我們可以以管窺豹——才氣逼人的花蕊夫人赫然出現,古鎮淮口的學風應該非常濃郁。


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花蕊夫人 圖源360百科


水有源,樹有根。到了宋代,懷安軍在淮口設立了白神山書院。《金堂縣誌》記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任命懷安軍鹿鳴山人黃敏為本軍助教,掌管白神山書院,此為金堂有書院之始”;而白神山就在“城西南高五十步週迴三里”,大概在現在的淮口中學附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所書院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我們之所以不太瞭解很多從淮口走出去的人才,這與金淵縣被撤掉有很大關係。加之古代的檔案記載本來就不多,那些籍貫是“金水(淵)”的人才,如果不是特別突出的,自然就很難被大數據抓取。特別是金水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懷安軍還被大水衝沒,更使得這些才俊很容易沉到“歷史長河”的河底。


畫龍點睛的張僧繇,就是地地道道的淮口人。蘇軾在一篇《十八大阿羅漢頌》中記載:“蜀金水張氏,畫十八大阿羅漢。軾謫居儋耳,得之民間。海南荒陋,不類人世,此畫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見師友,乃命過躬易其裝標,設燈塗香果以禮之”。明代狀元楊升庵在他的《蜀志補罅》裡記述:“瑩碧池,在石城山清修寺旁。梁張僧繇故居也。僧繇每畫,滌硯於池。至今池水猶黑,挹之則清。”然而,很多資料依然把張僧繇記載為“吳中人”。


直到今天,很多金堂人覺得沒必要去為“金水”人爭辯,而昔日的“金淵”人士,更是懶得去辯解證實,這也進一步有力證明,金水不在,文脈散落


詩詞大家——蘇軾


據熟知雲頂山歷史的一些文友說,蘇軾曾經到過雲頂山,並給雲頂山寫了匾,賦了詩。但在文獻方面,卻沒有具體記載。而云頂山上的慈雲寺,確實也有一塊落款為東坡居士的匾。但是,是不是蘇東坡專門為慈雲寺而寫,就很難考證了。


不過,蘇軾的那首《次韻子由送家退翁知懷安軍》,的確是寫給在懷安軍中的同窗好友:“吾州同年友,粲若琴上星。當時功名意,豈止拾紫青。事既喜違願,天或不假齡。今如圖中鶴,俯仰在一庭。(吾州同年友十三人,今存者六人而已,故有琴上星、圖中鶴之語。)退翁守清約,霜菊有餘馨。鼓笛方入破,朱弦微莫聽。西南正春旱,廢沼黏枯萍。翩然一麾去,想見靈雨零。我無謫仙句,待詔沉香亭。空騎內廄馬,天仗隨雲駢。竟無絲毫補,眷焉誰汝令。”


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蘇軾 圖源360百科


家退翁知懷安軍是在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而蘇軾被李定等人誣陷,即第二次被貶是元豐二年(1079年),史稱“烏臺詩案”。蘇軾被抓進烏臺,莫名其妙被關了4個月,放出來後,到同年好友——家退翁這裡散散心,也是有可能的。


有學者考證,蘇東坡在《送周正孺知東川》一詩中,比較明晰地勾勒出,他從成都,經大渡(今金堂趙鎮),過中江,再到三臺,一路瀟瀟灑灑地走走看看。趙鎮與淮口僅僅十來公里的路程,蘇軾會不會因家退翁在此,就轉一個彎?就憑他那“翩然一麾去,想見靈雨零”的詩句,順江而下是極有可能的。


愛國詩人——陸游


號稱放翁的愛國詩人陸游,是騎馬雲遊雲頂山的,這一點是肯定的。至於他到淮口沒有,基本上可以旁證。


首先,陸游從廣漢到金堂,並經清江鎮,還在一個竹園躲雨和小憩。這個證據出現在他的一首叫《自漢州之金堂過沈氏竹園小憩坐間微雨》詩歌中。其中寫道:“帽邊忽墮吹香句,肘後舊傳醫俗方。更覺清遊天所惜,坐來飛雨度橫塘

”。如今的清江鎮,已經併入官倉街道,特別是他老人家躲雨的“竹園”,更是了無蹤跡。


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陸游 圖源360百科


其次,陸游到雲頂山,此地美景更讓他詩情大發,又提筆賦詩《自小云頂上雲頂寺》,不禁脫口而出“躍馬上雲頂,欲呼飛仙人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透過這兩首詩的題目,就實實在在找到一個重要信息——即陸游是從北向南而來,也就是從趙鎮朝淮口方向走的。如果按照出遊不走回頭路的原則,陸游應該是到過淮口鎮上的。


何以證明呢?有廣安學者考證,陸游至少有兩首詩應該涉及廣安的,一為《嶽池農家》,另一為《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特別是最後一首,一下子就讓陸游的旅遊線路明朗了起來——陸游是先到成都,再經廣漢,然後一路朝東而去,再從三峽離開四川。


因此,陸游在金堂境內,其行走路線非常明確,就從小云頂朝大雲頂走,再下山經淮口,過沱江,一路朝廣安一帶而去。遺憾的是,陸游沒有點名道姓地寫一首有關“懷安軍”的詩。


著名詩人——流沙河


著名詩人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23日),作家,學者,書法家,原名餘勳坦,祖籍四川金堂。


流沙河雖然是金堂人,但是他在淮口呆的時間也不長。據說流沙河本人曾回憶,1950年,組織安排他去淮口鎮(縣級區公所駐地)教小學,住在黃家鄉的一個廟子裡,上課地點是長梁村小。


結果,他一去,校長知道他文筆了得,就安排他編個戲,一開張就引起轟動。後來,流沙河主動找淮口鎮管文教的領導,要求把自己調到底下去工作。這樣一來,流沙河就去了黃家鄉小學,當了20多天的教書先生,後來就離開了淮口,到《川西農民報》(《四川日報》的前身)任副刊編輯。


陸游、蘇軾、流沙河......著名詩人與淮口古鎮的不解之緣

流沙河 圖源360百科


可惜的是,金堂縣的有些文獻資料,僅記載:“1950年,(流沙河)在縣學生聯合會協助宣傳工作,後到金堂縣淮口鎮女子小學教書”。這麼短短的幾十個字,就把流沙河在淮口的這段經歷,完完全全濃縮成了“壓縮餅乾”。


或許有人會問,陸游沒給淮口寫詩,那流沙河給淮口寫過詩嗎?好像還真沒有。那流沙河在淮口那二十幾天,他又在幹什麼?沙河老師回憶:“我就在那裡開始寫小說,沒多久就寫出了小說,《四川日報》曾發表過。川報負責人看了我發表的小說後說:‘趕快把這個人調來’。”由此可見,淮口這個地方,還真缺一點運氣。


作者:水泉

編審:趙霞

圖:部分來源於網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