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人壽上市“夭折”,“精明”的劉益謙放棄了“雞肋”的重組?

當年的抄底失敗,讓劉益謙的國華人壽一度出現生死危機。雖然接連的增資一度將國華人壽“拯救”,但時至今日劉益謙是否還願意履行當年的承諾,完成天茂吸並國華人壽計劃,為這些增資股東提供退出渠道?

時隔一年之久,劉益謙主導的天茂集團吸並國華人壽的大戲宣告“夭折”。5月26日,天茂集團發佈公告,終止吸併除天茂集團外六家公司持有的國華人壽49%股權,援引理由為各方對吸並增發價格無法形成一致意見。

資料顯示,天茂集團依照換股以及發行股份方式吸並國華人壽,吸並價格參照2019年8月給出的每股6.30元。然而天茂集團截止5月26日股價僅為5.18元,對吸並對價的倒掛幅度達到18%。湖北國資顯然不願“買虧”。

另一方面,老虎財經注意到,2018年湖北國資與天茂集團聯手增資國華人壽,彼時依照交易價格推算的國華人壽整體估值已經超過433億元。然而天茂集團截止5月26日總市值僅為256億。如參照該估值和天茂集團持有國華人壽51%股權倒算國華人壽整體估值,國華人壽在吸並完成後的整體估值至多為500億,其較一年半前湖北國資增資增幅不過15%左右。

而如果算上國華人壽過去幾年的資產增長,按照市價吸並的湖北國資顯然已經處在低價賤賣的狀態。根據財報,2018年,國華人壽全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5億元,公司總資產1708億元,同比增長33.33%。2019年,國華人壽總資產1974億元,同比增9.18%,淨資產增長90.35%達到267億,保費收入達到37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吸並尚未成功,天茂集團實則已然是套著“國華人壽51%股權”的控股殼公司。對於劉益謙來說,吸並國華人壽一事已然是“雞肋”,對自身毫無影響——然而對於“講義氣”的劉益謙來說,為當年火線馳援國華人壽的六方股東提供上市公司作為退出渠道,則是合併上市的主要目的。

那麼究竟是市場因素迫於無奈,還是“精明”的劉益謙刻意終止“雞肋”的重組?當年伸出援手的六方股東,又能否終止得到退出渠道呢?

抄底的代價

去年8月,天茂集團發佈公告意圖吸並國華人壽。天茂集團將“搖身一變”成為國華人壽,全國第六家保險公司也將橫空出世。

而在這筆交易的背後,國華人壽實控人,叱吒風雲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正在為他當年的大意抄底買單。

2015年7月,救市大潮風起雲湧,劉益謙斥國華人壽保險資金數十億元殺入股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劉益謙表示想為救市盡綿薄之力:“自己最驕傲的事兒,是對自己的兒子說,自己當年參與了穩定市場。”

可劉益謙也許沒有意識到,這些入場搏殺的險資宛如滄海一粟。國華人壽大量資金參與繼而產生數十億的浮虧。不巧的是,雷厲風行的“償二代”保險監管措施恰好於當時正式落地,國華人壽的償付能力直接亮起紅燈,迫使劉益謙在幾年中持續為國華人壽尋訪資本活水。

時光荏苒,直到三年後的2019年4月,由天茂集團以及兩方地方國資合計百億的注資獲批,才真正意義上解了國華人壽的“燃眉之急”。劉益謙則打起閃電戰,一邊連續向關聯公司出售天茂集團實業資產,一邊張羅國華人壽換股上市,為曾經馳援國華人壽的股東創造出完美的上市平臺退出渠道。進退之間,注資與換股中間相隔不過五個月時間不到。

禍兮福所倚

時光回到2014年6月,天茂集團201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按時召開,91個天茂集團中小投資者就公司掛牌轉讓國華人壽股權事宜投出了他們“神聖”的選票——793萬股對581萬股,贊同出售國華人壽的中小投資者雖然佔多,但不佔絕對優勢。

不過,所有參與投票的投資者都知道,決定股東大會結果的,將是天茂集團第一大股東新理益集團。股東大會的主角,是剛在香港以2.8億的天價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的“中國收藏大王”,新理益董事長劉益謙。

緊接著,天茂集團宣佈,股東大會通過掛牌出售國華人壽股權的決議。

那年被稱為A股牛市的“七年之癢”。上證指數在2000點左右盤整,早年磨拳霍霍的資本玩家們變得興意闌珊,怨聲載道的小散戶們已經快忘了自己的股票交易密碼。而由於國華人壽在興辦之初便大量參與萎靡不振的股市,當時的國華人壽對劉益謙來說,頗有些“食之無味”,甚至不如雞缸杯裡的茶來的香濃。

不過,轉折點發生在2014年7月至11月。彼時中國股市煥發新生,保險行業國家級支持政策不斷,國華人壽2014年財報更是直接轉虧為盈,逼得劉益謙“吃回頭草”。

2014年11月,天茂集團宣佈撤回國華人壽的掛牌轉讓,而天茂集團在2014年的年報中也直接將股市回暖作為撤回國華人壽掛牌轉讓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2015年1月,天茂集團宣佈向劉益謙夫婦定增募資近百億,用於天茂集團向國華人壽的增資。

國華人壽上市“夭折”,“精明”的劉益謙放棄了“雞肋”的重組?

今時今日觀之,留下國華人壽是個“禍福相依”的選擇。

2015年半年報審計報告中,國華人壽靠著上半年6個月的時間獲得淨利20億,其中投資獲利了結34億;相比之下,2014年國華人壽全年12個月淨利潤不過14億,投資獲利了結達37億。即便是這樣,國華人壽在“兌現浮盈”上仍然顯得很剋制——截止2015年6月30日,國華人壽的資產飆升至百億以上,其中高達56.33億淨資產實際為股票浮盈。

隨後,國華人壽的“好日子”,隨著2015年下半年A股雪崩到來而結束。

2015年6月30日,劉益謙在微信朋友圈曬了一張走入股票交易室的照片,題圖“十二年頭一遭”。當然,老股民還依稀記得,2010年,劉益謙和他的家將薛飛曾被證監會請去喝過咖啡,理由為新理益集團在參與京東方A定向增發時曾試圖操縱市場。

幾天後,劉益謙在朋友圈發了一段長文,把自己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既得利益者,理應參與維穩,並且聲稱已經在股市裡砸下十億,隔天將繼續加倉。

與劉益謙救市呼應的,是二級市場頻繁傳出國華人壽舉牌的消息——7月份拿下天宸股份、國農科技、有研新材;8月,拿下東湖高新,華鑫股份,新世界,加上對海航科技、鴻達興業和龍宇燃油3只股定增,短短兩個月,國華人壽就砸下了高達65億險資。

也正是這場救市,為接下來國華人壽遭遇的種種困難,埋下了伏筆。

救火隊

2016年一季度,那是任何中國股民都不願意回憶的一段慘痛時光。

那段時間,國華人壽持倉報表資產浮盈波動異常劇烈,其從其他綜合損益科目中體現的2015年的浮盈54.76億下降至13.05億,導致淨資產一度從103億縮水到70億不到。

這裡得稍作解釋。一般財務報表中,記錄沒有賣出獲利(割肉)的股票,房產等其他資產的價值變動的科目,就叫做其他綜合損益科目。這是一個企業用於隱藏股票收益或者股票虧損對年內業績影響的,經常被用於“調節利潤”的工具。

火燒眉毛的一刻來了。

2016年一季度起,“償二代”監管體系正式實施,保險公司只被允許向保監會報送償二代報告,停止報送償一代報告。“償二代”對償付能力普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償付力過低的企業,保監會將限制其增量業務的拓展。

於是劉益謙終於回過神了——對於淨資產大幅縮水的國華人壽來說,2016年3月31日將是國華人壽的“大限之期”。劉益謙必須在此之前,把錢的事兒搞定。

劉益謙畢竟是劉益謙。2016年2月,劉益謙夫婦耗時1年的增發計劃終於塵埃落定,國華人壽獲得劉益謙夫婦增資25.5億;除此之外,國華人壽覓得了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三家增資方合計增資14.5億元,合計40億資本金已然備齊。

2016月4月1日,保監會終於宣佈批覆國華人壽40億增資,而根據企查查平臺,劉益謙夫婦以及上述三家法人增資的時間,恰好為2016年3月31日。國華人壽幾乎在最後一秒搞定了監管層核准增資事宜。

但即便如此,國華人壽的償付力仍然如坐針氈。

“償二代”體系下,獲得增資後的國華人壽2016年一季度末核心償付力為101.98%,綜合償付充足率為117.54%;2016年二季度,國華人壽償付力再次下降,核心充足率破百至99.91%,綜合下降至114.64%,直接跌破監管層對綜合償付率120%以上的要求。

作為對比,根據中國保險報統計的2016年四季度償付充足率報告,低於100%和核心償付充足率的壽險企業,均為排名所有壽險企業倒數10%。

投桃報李

劉益謙也許沒想到,同樣的遭遇,他竟然還要再面對一次。

2018年全年,國華人壽賬面獲得年度淨利潤20.55億元——但這不足以概括這一年國華人壽的潰敗。2018年財報國華人壽其他綜合損益稅後淨額為-29.42億,折算下來,似乎國華人壽一年經營最後倒虧了近9個億。

也是在2018年,國華人壽的股票持倉出現了整體意義上的浮虧: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截止年底為-23億,淨資產由148億下降到138億。國華人壽的核心,綜合償付充足率則分別跌到118.24%和128.20%,再度逼近“大限”。

而作為背景,國華人壽的其他三個法人股東,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於2016年7月連同天茂集團提交的新一輪95億增資枯等三年,沒有任何下文。

不過,這次劉益謙學聰明瞭。

2018年中旬,劉益謙開始選擇彎道超車。他接洽上了湖北國資方面的公司,後者願意替代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成為新的國華人壽增資股東。2018年12月,天茂集團發佈公告,武漢地產開發投資,湖北宏泰,江岸國資分別出資40億,5億和1億增資國華人壽,分別佔股9.22%,1.14%和0.23%。而以此估算,當時國華人壽估值已然達到433億元。

而且為表誠意,劉益謙竟然直接將國華人壽的經營範圍改為湖北武漢,援引理由為“看好中部崛起帶來的發展機遇”。

在覓得國資支援後,重組進度一下子就得到提升。

時光再快進到2019年9月。根據國華人壽的換股公告,國華人壽的原股東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獲得增發的上市公司股份、可轉換債券和支付現金,其他三個股東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國資獲得上市公司增發股份。前三批次換股上市解禁期為12個月,一年後這些股東便可自由買賣上市公司股權;後三批次要等36個月。

作為增資方馳援救火,作為大小非解禁獲利,劉益謙也算仁至義盡。只是面對天茂集團低迷的股價,以及未來六方股東顯而易見的退出可能,劉益謙是否也藏有某些“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