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傳統外貿的窘境

本人07年底開始從事外貿出口業務,地處民營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非貿易公司,產品比較單一,屬於傳統技術含量不高的低端加工業,10年前由於人口紅利期,外加老外付款方式比較爽氣,基本都是定金下單,貨好收款發貨,然後國內供應商處可以壓款延期支付,因此幾乎沒有資金壓力,只要有能力拿下訂單,只賺不虧,小微工廠起步也比較容易。

12年以後開始人工工資飆漲,居然跟10年比短短3年翻了個翻,工廠租金也至少上漲了1/3,而產品售價由匯率降低和其他因素卻低了20%以上,這樣導致企業必須要有好的管理模式來提升整體生產效率來壓低成本,但不幸的是當時本人才30來歲,除了積累了一些外貿實操經驗,對生產管理,財務管控都沒有認識,好在沒有形成虧損之前,及時保本出局,放棄生產這一塊,以貿易為主,但業務萎縮較快。

現在回頭看看,其它同類小微工廠只要熬過那一波,更新設備,加強管理,在14,15年後又贏來了一波輝煌,不過也僅僅是看似的輝煌,年產值急劇增長,利潤率和絕對值都大幅下降,然後就是行業洗牌,只留下了規模以上以及資金實力較強的企業,老外客戶的付款方式也在漸漸變化,全額信用證,貨到港前付款,更甚至於30-90天不定的賒賬期,都在考驗企業的實力和抗壓能力,但總體來講,吃掉了小魚,能留下的企業17-18年都還有骨頭可啃。

真正難熬的是現在,由於疫情關係,今年生產銷售上半年有斷檔,但是人員底薪,工廠租金還是要付,這樣幾個月時間就吃掉了工廠1-2年的利潤,加上工人自我保護意識加強,消極怠工的情況更甚,一遇到困難就撂挑子走人,非常難管理,總體來說生產效能還不及10年前,但導致這一情況的其他原因就是現在的外貿訂單碎片化,定製化,同行業同質化惡性競爭,對產業鏈的整合掌控要求都有所提高,吃不到產品的附加值,壓榨不到剩餘勞動價值,世界形勢動盪需求減少,回款風險增加,每一項都要了親命,所以說現在幹實體的小老闆難啊,真難!

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抱團取暖咯,看看日子怎麼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