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有人說,石家莊是一座移民城市,此話不錯,但任何一座城市不論大小,總有它的原住民。那麼,石家莊市的原住民是誰?他們的本來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20世紀50年代華北製藥廠外景

所謂原住民,其實就是比較早的生活聚集在同一個地域的人群。這個比較早不是漫無邊際,是有階段性和時間範疇的。從廣義上講,石家莊一帶的人口經過多個朝代的遷徙變化,來源是多樣性的,成分是多元的,涉及長時間的歷史。如果攤開了說,按照東恆一真定一石家莊的順序,需要花點時間。今天我們重點剖析一下近現代石家莊人,即正太鐵路開通、中心城市的治所遷移到石家莊以後,在這裡居住生活的人。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1944年的休門街

從鐵路興起、現代城市開埠到新中國成立,石家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原住民大致生活在現在石家莊主城區的範圍內。最早的原住民是原來石家莊、休門及慄村(後分為姚慄村、任慄村)三個村的居民。其中,慄村並不在最初的市政規劃內,後來因為與石家莊和休門距離最近,且城市發展需要,也被擴了進來。這一帶成為石家莊最早的發展用地。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中山路上老萬寶百貨店舊址

石家莊村成為兩個火車站、貨場、貨棧以及商鋪、旅館、錢莊的場地,休門村成為銀行、郵電局及初期工業的承接地,而慄村則與石家莊村一起,,為石家莊第一個現代工廠—正太鐵路機器總廠提供了場地。這裡的人們,就是石家莊最早的城市原住民。這一階段,是石家莊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人口不斷增長的時期。19世紀末,石家莊、休門、慄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達到三萬餘人。到20世紀30年代,人口猛增到6.3萬人。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位於民生路上的聲光電影院舊址(建於上世紀20年代)

再就是1941年,日寇佔領時期,對城市規劃做過修訂,擴大進來二十多個村莊。其中包括:獲鹿縣(今石家莊市鹿泉區)東南部的部分村,如東里村、西里村、東焦村、西焦村、北焦村、範談村、元村、孫村、塔塚、槐底、尖嶺等;正定縣所屬的滹沱河南的部分村,如談固、北宋、白佛、柳林鋪、桃園、義堂等。加上原有的,共計69個村莊。這裡的人們隨著城市規劃的擴大而成為市民,又因為文化相同、生活習俗相近,自然也加入了原住民的行列。這些村融入城市的時間先後不一,有的開始是作為城市的郊區,當中許多人仍然從事農業生產,後隨著時間推移,才慢慢融入市民生活。這期間,還有一些北京、天津、保定的客商,以及周邊縣的生意人、打工者,陸續進入城市,並在此安家立業,也加入了原住民的行列。到解放時,石家莊城區大約有十九萬人,建成區面積三十多平方公里。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50年代的中山路照片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早期石家莊火車站

原住民與其他城市的人們一樣,多數是逐步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由從事農業轉變為城市的工人、店員、職員等職業。繁榮發展的城市,像一條載滿養料的大船,為他們提供了生存的機會。像一張大網,衍生出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職業,並且不斷轉變出一批批職業人才。例如,圍繞鐵路而產生的第一批產業工人,從事機車修理、貨物運輸企業或合作體;利用豐富的礦產品、農產品資源而興起的加工產業,比如焦炭、紡紗、織布、鐵製品、麵粉廠等等。他們當中有產業工人,也有作坊式的手工業者;利用城市交通的便利條件,興起的集市、批發或零售業,從事各種物資和商品的交易買賣,成為城市的第一批商人或小販;為城市生產生活服務的金融、公用事業和服務業,包括銀行錢莊、供電供水、通訊郵政、客棧旅館、商店飯莊,產生了城市第一批的職員、修理工和夥計等等。還有一些人,,仍然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只不過是為了提供給城市而謀生。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1944年時的大石橋

誰是石家莊真正的原住民?

1956年長安公園開始興建,1957年建成並開園

粗略梳理了這些職業,我們發現一個有規律的現象,即所有職業都與這座城市的特殊屬性相聯繫。鐵路、市場、交通、運輸,是這座城市起源的基礎,同時又為這裡的人們共同生存發展提供了源泉。原住民雖然社會背景不同,從事不同的職業,但長時間的共同生活,維繫在共同的環境裡,使他們有了一個趨同的新身份—石家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