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培訓班,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從20世紀中葉開始,現代心理學才逐步揭示了早期經驗對兒童認知發育的影響,發現兒童成長確實存在音樂、語言等敏感期,外界給予適當信息刺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於這種認識,豐富多樣的興趣班被開發出來,有些從形式到內容,都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給了家長多樣選擇。


有些家長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培訓班,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專家建議給低齡兒童報興趣班應該重娛樂性,幼兒美術創意、兒童舞蹈、幼兒合唱等更適合孩子,因為玩耍、娛樂、交流、開心、親情,才是孩子們上興趣班的主要目的和動力。專家認為,對於3~6歲的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樂於接受新知識,應進行普及、啟蒙性的培訓;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可開展一些專業性較強、思考性強的項目。

除了吃喝玩樂,孩子可能有著更加“高級”的趣味。報興趣班的孩子週六一天的時間基本上也就沒得休息了。你一定覺得孩子很辛苦,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一天問起來,孩子居然回答說:“我覺得比去幼兒園好玩。”

想想也是,以前週末也不過看看電視、玩玩手機,逛逛公園,或者旅遊之類的。而現在,他有了豐富得多的課餘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畫畫、音樂等水平一天天地提高,老師長輩們都會誇她,這樣的成就感哪裡是吃吃喝喝能夠比得了的呢?豐富而充實的人生能夠給孩子帶來的樂趣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有些家長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培訓班,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20世紀偉大的法國幾何學家E.Cartan也說:“在聽數學大師演說數學時,我感覺到一片平靜和純真的喜悅。這種感覺大概和貝多芬在作曲時讓音樂在他靈魂深處表現出來是一樣的。

大部分家長報班,是為了塑造孩子健康個性,開發孩子潛能和培養創造力,是希望讓孩子終身受益。而不是為了參加各種比賽,拿個獎或者晉級。最終的目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動手、動腦表現自己的機會,為孩子提供一個挖掘潛能和創造的空間。

孩子的天賦也只是擁有那麼幾年,如果得不到適當正確的保護和引導就會慢慢消失,所以如果一旦發現孩子在某方面的確存在超出常人的能力,家長還是應該為孩子的成長提供適當的機會和條件,

很多人覺得小朋友報了那麼多課時都是覺得孩子真累,可事實上因為這些課外班都是小朋友自己一再堅持下選擇的,而且大部分上課都像在遊戲,尤其是英語和創意美術,學的過程孩子是樂在其中的。

興趣是孩子最喜歡的,最想參與的一種情感。“需要”則是孩子身心發展的自身要求。孩子除了自身的生理需要之外,還有遊戲、交往、學習、表現、審美等多種需要。那麼我們選擇的班首先必須是孩子感興趣,最喜歡參與、最需要的活動。


有些家長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培訓班,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孩子學習的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調動他們多個器官、多種感覺,能培養他們多方面能力。

你會發覺,報學習班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益處:

擴大孩子的交際圈
1. 孩子總呆在家裡,接觸到的人或事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參加少兒興趣班無疑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從未接觸的環境,開拓孩子的視野,同時接觸更多的小夥伴,擴大孩子的交往空間,讓孩子受益匪淺。

2. 挖掘孩子的優勢資源
少兒時期是孩子感知覺、動作及思維發展的敏感期,適時參加少兒興趣班有助於家長或老師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挖掘潛能,培養特長,達到感知覺、動作的鍛鍊及思維的訓練。

3. 塑造良好品質
良好的品質是後天磨練出來的,讓孩子參加少兒興趣班可以通過對興趣的學習,認識到無論學習什麼都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顯現出成長的價值,驕傲與榮耀是一時的,成長中的抗挫力、自信心、意志力、交往能力等個性品質的增強,才是最美好的收穫。


有些家長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上培訓班,最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很多家長雖然每天都想陪著孩子度過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實是經常沒時間也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孩子們也是通常自己玩著玩著沒意思了,所以如果讓孩子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有老師正確的引導,有個可以和小朋友們一邊玩又能一邊快樂學習的地方,何樂而不為呢?

愛和自由並不等於放任自流,相反的真正的愛和自由恰恰需要一些引導和限制,而且愛和自由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喊口號,自由不是沒有限制、不聞不問的表象,而應該是指孩子心靈上的自由。

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家長無論給不給孩子報班,都會花時間、花精力、花心思去陪伴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