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丨入夏的疑惑

五一長假的最後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在天文學上,這一天意味著告別春天,迎來夏日的轉折點。每到這個時節,關於入夏的討論就開始火熱起來。

今年上海熱得有點早,五一期間頻頻出現的30℃+的“高”溫,網友們戲言“熱得懷疑人生”。有人疑問:既然那麼熱,為什麼沒有宣佈入夏?這些年來,何時入春、入夏、入秋、入冬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又以入夏的討論熱度最高。和越來越“短暫”的春秋相比,上海的夏,約佔了全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夏季的天氣舞臺風雲變幻:颱風、高溫、暴雨。這些都是最為影響百姓生活的天氣事件。

其實,對上海而言,節氣裡的“立夏”和夏天的到來並不畫等號。一方面,按照氣候學的標準,達到氣象意義的夏天標準,才會迎來夏天;另一方面,天氣也要等到氣象意義“入夏”後才會逐漸炎熱起來。這不,這兩天的天氣就“冷靜”了不少。

不難發現,近幾年,網友們對天氣預報準確率吐槽有不少,尤其是遇上高溫、暴雨等極端事件的出現,調侃天氣“報不準”的消息時不時上熱搜。有時候,氣象工作者也有點委屈:天有不測風雲,天氣預報確實是沒法做到100%精準,而不同人的體感、區域差異也會擁有和“天氣預報”不同的感受。

平心而論,近十幾年來,隨著氣象衛星技術、氣象雷達、數值預報等各種先進設備儀器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天氣預報準確度比以往有了大大的提高。這些技術的革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要求。人們可以知曉長達15天的預測,更能及時獲取分小時的預報。

吐槽也好,點贊也罷,其實都是百姓與有關部門交流互動的方式。老百姓越來越關注天氣預報,一方面是由於信息技術革新、經濟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樂意參與氣象服務這類公共事業的討論;另一方面,吐槽也是一種來自社會的監督,可以推動氣象服務不斷提升,順應民眾日益多元的需求。畢竟,氣象服務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活,也關係到城市的安寧。所以,天氣預報,不僅要知風雨,更要知民意。換一個角度來看,氣象服務如此,其他部門何嘗不是如此呢!

馬丹/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