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如此虧損,不如放開

最近幾天,三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高層接連開會發話,要求企業做好應對舉措,準備接受“至暗時刻”的挑戰。


什麼“至暗時刻”呢?就是當下油價暴跌的現實,並且,低油價將會持續不短時間。為此,“三桶油”都提出了應對的重要舉措,做好長期思想準備,推行降本增效。

“三桶油”如此虧損,不如放開


今天是4月29日,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公佈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石油淨虧損162.3億,中石化淨虧損197.82億。這“兩桶油”合起來,總共虧損超過360億。誠然,2020年第一季度,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需求銳減,但是,這國際油價的下降卻是很實在的。
4月28日,受存儲空間緊缺等因素影響,美油6月原油期貨重挫15%,收盤價約10美元/桶;布倫特7月原油期貨跌2.64%,報22.45美元/桶。如此低的油價,早已經超過了我國的油價調整的“地板價”,即40美元。而雖然低於“地板價”,可是我國零售市場油價並沒有受影響。
儘管按照規定,一旦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每桶,我國實際銷售的成品油價格,形成的差價金額部分就成了必須上繳中央國庫的風險準備金。不過,這中石化中石油第一季度如此鉅虧,還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目前我國的成品油市場處於絕對壟斷狀態,經營企業也就是“三桶油”。石油產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構建出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上游勘探開發、中游運輸和下游煉化銷售。中石油是國內最龐大的石油上游勘探企業,但下游業務相對較少,而中石化則有國內最大煉化和銷售板塊。
同時,我國又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國內自產的石油滿足不了需求,全國每年進口原油都在70%以上。

“三桶油”如此虧損,不如放開


綜合以上因素,當國際超低油價背景下,國內龐大的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就轉變為沉重的成本負擔;而當國際油價上漲時,這中游運輸和下游煉化銷售又限制了收益的增長。如此以來,無論是油價上漲,或者是油價暴跌,我國的石油企業總是虧損為多的。
當然了,由於石油行業是國企壟斷的,這相應的各種剛性成本也是影響收益的重要因素。要不然,“三桶油”應對的舉措就是降本增效,將降低成本當做提高企業效益的唯一,且很重要的舉措。
處於國內基礎能源行業的“三桶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國內各項經濟活動的硬性成本之一。本來,如今國際油價處於超級低廉狀態,我國又是進口的大國,哪怕是如今市場上成品油都是三四個月以前進口的原油煉製,只是油價超低已經不短時間了,若是能夠順勢降低國內市場成品油的價格,起碼,可以大面積大幅度的降低國內各項經濟活動的成本。
極大的降低國內各項經濟活動的成本,如此就能讓國內的商品服務,尤其是運輸成本極大的降低。顯然,這就是增加國內商品或者服務的競爭力,提高銷售與消費的合理選擇。然而,“地板價”的存在,讓風險準備金上繳國庫,的確,這樣的意義也很大。只是,與普遍性的降低國內商品與服務的成本相比,後者的價值也許更大。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凡是國企存在的領域,普遍性的“成本高、效率低”。如國內石油行業一樣,“三桶油”的存在,直接壟斷了上下游領域,導致總體成本剛性,以致於無論是國際油價高或者低,都無法讓國企收穫足夠的利潤,反而成了產能過剩的典型。比如說,中石油2019年財報顯示,受國內煉化產能過剩、毛利空間收窄、化工產品價格下降及該公司推進內部價格市場化等因素影響,其煉油與化工板塊去年實現經營利潤137.64億元,同比下降69.2%。

“三桶油”如此虧損,不如放開


到此,我以為或許打破壟斷,放開競爭,同樣能夠確保我國能源領域的安全,關鍵的是,如此能夠帶來高效率和成本的大減,完全有利於我國整體經濟的競爭力。別的不說,國內山東還有少量的民營石油企業,儘管有進口配額的限制,然而,不但能夠實現盈利,而且讓山東區域內的成品油價格油品都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總之,若是企業長期虧損,老指望著政府的補貼,對這樣的企業還是倒閉破產的好,否則就是產能過剩。如國內的石油化工領域,或許放開允許競爭的話,就不會如現在這樣的,成為政府的負擔,也無法讓國內經濟享受到國際油價暴跌的福利。畢竟,能源不僅僅只有石油嘛,就是放開石油領域,也還有水電、核電、新能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