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史上第一個醫生是誰?有什麼依據?

府城東南


醫之師本歧黃,黃帝和歧伯一問一答才了黃帝內經,他們是中國中醫的起源


清右漁人


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醫家,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人口繁衍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認真閱讀他們為後人留下的著作,研究他們的學說思想和觀點,對於更好地掌握中醫藥知識,發展中醫藥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扁鵲  

扁鵲,本名秦越人,勃海郡人,約生活於春秋戰國時期。“扁鵲”一詞原本為古代傳說中能為人解除病痛的一種鳥,秦越人醫術高超,百姓敬他為神醫,尊稱其為“扁鵲”。  

據《史記》所載,扁鵲曾望診過蔡桓侯的臉色,認為其有病,“不治將深”,多次提醒,蔡桓侯始終不聽,拒絕及時醫治,最後抱病死去。扁鵲路過虢國,聽說虢太子暴死,便向太子的屬宮中庶子詢問病情,問明瞭詳細情況後他斷定虢太子沒死,而是患了一種假死的“屍厥”症他親去察看診治,使太子完全康復,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對於扁鵲在中醫史上的歷史地位,司馬遷很明確地說:“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後世循序,弗能易也。”中醫經典著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看當為託名,非其親著。 

 2.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因曾擔任過長沙太守,故有“張長沙”之別稱。  

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於公元205年左右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即後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分析了傷寒病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收載了300多首經方,這些方劑藥物配伍精練,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被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併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世的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因而有“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之稱。 

 3. 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約生於145年,卒於 208年。他是東漢末年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他,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他創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並用此對病人進行腹部手術。這在中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華佗十分提倡導引養生,他創編的“五禽戲”,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和神態,來舒展筋骨,暢通經脈,以防病祛病。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在中醫史上也多有建樹,如弟子吳普所著《吳普本草》、李當子著《李當之藥錄》,對中藥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4. 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約生於261年,卒於341年。他是西晉著名醫學家、道家、煉丹家和藥物學家。  

葛洪一生著作頗豐,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一部可以隨身常備的實用醫籍,收載藥方具有廉、便、驗的特點。書中所述“虜瘡”,是世界上對傳染病“天花”的最早記載。《抱朴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其中記載了很多丹藥配方,描述了許多化學變化和煉丹設備。葛洪的煉丹術,後來傳到了西歐,促進了製藥化學的發展。  

5.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死後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東南)人。生於456年,卒於536年。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為著名醫藥學家、道家。  

陶弘景著有數部著作,但多數已佚,其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編寫了《本草經集註》,該書共7卷,載藥730種,它開創了將藥物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類分法;其次,書中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鑑別等方面的論述均有顯著提高;書中第一次提出了“諸病通用藥”的概念,分別列舉了80多種疾病的通用藥物,為臨床醫家處方用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6. 孫思邈  

孫思邈,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人,約出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永淳元年(682),活了102歲(也有人考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有“藥王”之稱。  

孫思邈學識淵博,醫德高尚,一直薰陶著代代醫家。約於唐永徽三年(652),孫思邈寫成了《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後又在唐永隆二年(681)完成了《千金翼方》。兩書各30卷,集前代和當時醫學之大成,尤其書中單立“大醫精誠”強調醫德規範,被後世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千金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對臨證各科、食療、藥物學、養生學等方面均有很大成就。  

7. 李東垣  

李東垣,名杲,字明之,晚年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卒於蒙古壽宗元年(1251)。金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補土派的代表人物。  

李東垣根據《內經》四時皆以養胃氣為本的理論,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經驗,提出“脾胃為後天之本”的中醫理論,創立了“脾胃學說”,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主張治療以補脾胃為主,創制了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黃芪人參湯等方劑。他於晚年總結自己一生的行醫經驗,寫就《脾胃論》一書,這是中醫治療脾胃疾病的經典著作,至今對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8.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  

李時珍家世代業醫,他閱讀了大量古醫籍,“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終於在1578年他60歲時完成《本草綱目》這部藥物學鉅著。該書共52卷,190萬字,載藥1892種,附藥圖 1109幅,方劑11096首。書中校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大量錯誤和非科學內容,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相當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本草綱目》不僅收載藥物學知識,並且記載醫理、驗案、生物、礦物、化學、天文、地理、採礦及歷史資料,因此可以說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鉅著。  

華佗是其中最有名氣的醫生,人們稱讚一個醫生醫術了得時都會稱其為“華佗在世”。


協和骨科邊大夫


有記載的是伊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