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旅遊只內化不記憶有用嗎?

捂愛的人


如果,你想做一個自由自在而又高素養的人,那麼,請讀書和旅遊吧,在讀書和旅遊中細細琢磨,反覆品味。如果,你想做一個學問家,把自己的見識學問分享給他人,那麼,請讀書和旅遊吧,不僅在讀書和旅遊中細細琢磨,反覆品味,而且要用心記憶,以便在分享時旁徵博引。

一個有涵養,有學識,而又謙虛謹慎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旅過很多遊的人。他不一定誇誇其談,但為人有道德,遇事有主見,行事有誠信。這樣的人,是將讀書和旅遊內化了的人,但他不一定記憶了。讀書和旅遊是他生存的一部分,他並沒有去刻意的把什麼記憶下來,讀書和旅遊過程中,修養和見識在不斷的補充他生命的養分,融入他的語言,融入他的舉止,融入他的眼神,融入他的整個生命。這就是將讀書和旅遊內化了的作用。

一個滿腹經綸,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 而讓人又覺得心服口服的人,一定是讀過很多書,旅過很多遊,而且善於記憶的人。如果他不僅是口才服人,而且為人有道德,遇事有主見,行事有誠信,那麼他不僅是在讀書和旅遊時記憶了,而且內化了。如果他只是口若懸河,聽起來有很多見識,卻經常做出些讓人唾棄的事,那麼他肯定是在讀書和旅遊時,只記憶了,而沒有內化。

讀書和旅遊內化了,你就有了至少七層功力。不僅內化了,而且記憶了,你就有了九層十層的功力。有了七層功力,你可以為自己而生,為自己而活,以自己的人生示範,來影響身邊的人。有了九層十層功力,你就可以開講堂嘍!


雲霞的旅行


無論是讀書還是旅遊,如果只內化不記憶,不能說一點用都沒有,但是缺少了記憶,等於是缺少了靈魂。而且,讀書和旅遊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和影響的。

讀書人只內化不記憶只是個行走書櫥。作家蔣子龍說,讀書可以嫁接人生。人的壽命不過百八十年,經歷有限,見聞有限,如果不讀書,人生就很單薄,如果讀死書就顯得很蒼白。讀書時高質量的內化和有效的記憶感悟,把上下五千年,天下人和事,各種智慧和感悟都匯聚到你的身上,這將極大地拓展和豐富自己的人生。書裡有各種各樣的人生,閱讀者可以活在自己選擇的可能裡,在自己的生命之外,還可以再補充別的自己需要的人生經驗,並有可能擁有多種人生經歷。讀再多的書,不變成記憶有效地消化理解吸收,就是個沒有靈魂的行走書櫥,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

旅遊者只內化不記憶無異於郵差。當前,讓人詬病的一個社會現象是:全民大旅遊變成國民陋習大展覽,特別是出國旅遊的人甚至把臉丟到國外去了。致使有的學者發出了“走慢點,等等靈魂”的拷問。為什麼旅遊不帶靈魂或把靈魂丟到後邊?關鍵是這些旅遊者只看到了景色表面的東西,沒有把深層次的文化記憶聯繫起來。宋代的劉彝總結了西晉陳壽的成功之路時,才說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番話的,陳壽的父親為他蓋了一座萬卷樓,他讀破萬卷書之後,開始沿著三國紛爭的路線走了一遍,細勘魏蜀吳風雲史,然後寫出了傳頌千古的《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而今人不想“讀萬卷書”,更不帶著靈魂上路,還想走遍世界,可能就是圖個旅遊的虛名,僅僅停留在表層的內化,記憶根本談不上,只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一問,什麼都不知道”了。


白雲雁水


有些經歷是會刻入骨血,而當時的自己是並不自知的。

有些改變是潛移默化的,無需刻意去記憶。

讀書和旅遊都是如此。

當你回憶旅途中的某一細節或景色的時候,反而是模糊的。

當你會被書中的文字所打動時,打動你的往往不僅僅是文字傳遞的信息本身。

只有感覺,感受,感悟,才能沉積心底。

也只有這樣的內化,在有深遠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