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三國演義》是關於三國時期的一部小說,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三國演義》以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為主線,結合了很多包括裴松之作注的內容的野史,但是也對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形象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像周瑜、諸葛亮、劉備這種大人物就不用說了,下面小編要介紹一個"小人物"——宋謙。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在《三國演義》中,宋謙被李典一箭射死,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宋謙算得上是江東集團中的元老,參與消滅劉繇、第二次"合肥之戰"和"夷陵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與太史慈狹路相逢


宋謙在《三國志》當中是沒有傳記的,甚至附列在別人的傳記之下的小傳都沒有,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宋謙在後世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還被《三國演義》過早地寫死。不過宋謙這個人物在《三國志》中出現的頻率卻不是很低,分散於其他人物的傳記中。

宋謙最早出現應該是在《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當時還處於群雄混戰時期,孫策還沒有脫離袁術,而是以袁術部曲的身份進入江東。他的對手就是封鎖長江、抵抗袁術的揚州刺史劉繇。劉繇是青州東萊郡人,有很多青州人歸附劉繇,其中就有同為東萊人的太史慈。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太史慈並不被劉繇重用,而是當做斥候來使用。太史慈外出偵查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孫策。當時太史慈身後只有一個騎兵,而孫策身後有十三個將領,史料記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當然這件事其實是體現了太史慈的勇猛,太史慈上前與孫策搏鬥,奪取孫策的頭盔。後來雙方的軍隊趕到,這次小規模的衝突沒有進一步擴大。

不過從這些記載可以得出兩個信息,第一宋謙是江東集團的元老人物,至少在孫策創業時期就在,說不定是孫堅曾經的部曲;第二宋謙的地位還算可以,與韓當、黃蓋並列。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第二次"合肥之戰"


宋謙再一次出現已經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戰",這個時候宋謙的資歷已經比較老了,不過由於沒有個人傳記,他在江東集團中的履歷,在這個時候的地位都不清楚。和在《太史慈傳》中一樣,這裡的宋謙也是作為別人的背景板(畢竟是別人的傳記),至少襯托了兩個人物——張遼和潘璋。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曹操一方的主將並不是張遼,而是護軍薛悌,但是在這次戰役中表現最亮眼、最拉風的人物那無疑是張遼。以至於一提到第二次"合肥之戰"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遼。張遼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分為兩次,第一次是趁孫權的大軍立足未穩的時候率領死士衝擊孫權,這個就是所謂的"八百破十萬";還有就是在孫權撤軍的時候進行追擊,還把逍遙津的橋給弄斷,一度陷孫權於險地。

按照《獻帝春秋》的記載,當時張遼和孫權還打了一個照面,但是不認識孫權,所以錯失良機。而宋謙在史料上的出現是在張遼"八百破十萬"的時候,在《潘璋傳》中。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當時張遼的表現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殺數十人,斬二將",這"二將"當中就有"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陳武。另外還有被擊傷的、被擊退的,同為"十二虎臣"的徐盛受傷丟掉武器(一說是軍中牙旗,《三國志》傳抄有誤),宋謙的情況不太清楚,不過也無法抵擋張遼,和徐盛一起潰敗。這個時候後面的潘璋斬殺宋謙、徐盛的潰兵,算是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面,保護孫權的安全。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夷陵之戰"


接下來又到了蜀漢章武二年、東吳黃武元年(即公元222年)。這個時候曹丕已經取代東漢開創曹魏;劉備在與曹魏關係破裂後也進位皇帝,在地位上與曹丕平起平坐,開創蜀漢對抗曹魏;這個時候孫權的情況就比較尷尬了,沒有稱帝。

首先他沒有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和劉氏宗親的身份,正統性不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與劉備的矛盾。孫權偷襲了荊州,殺死了關羽,投靠了曹魏,他與劉備之間必然有一次戰爭,就是"夷陵之戰"。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在"夷陵之戰"中,蜀漢軍隊前期是有一些優勢的。劉備的前軍陸續收回南郡的巫、秭歸等縣,軍出峽口到達夷陵的地界。然後劉備率領主力軍隊進入夷陵,但是在猇亭和夷道被陸遜、孫桓等人抵抗。最後陸遜等人利用水軍的優勢擊潰劉備,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是"夷陵之戰"的一個縮減版的過程,總體來說劉備先勝後負。而在劉備前軍與東吳軍隊在夷陵對峙的一個階段中,東吳也發動過一些反擊,宋謙等人攻破蜀漢五個軍營,"皆破之,斬其將",算是取得了一次局部戰鬥的勝利。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在東吳軍隊大獲全勝之後,陸遜等人繼續追擊,重新收復巫縣。蜀漢和東吳的國境線基本上就在"夷陵之戰"之後確定了。當時劉備駐紮在永安阻擋東吳的追擊,徐盛、潘璋、宋謙等人均認為可以繼續向西深入,進一步擴大戰果,或者直接擒獲劉備,或者趁勢進入益州,完成甘寧、周瑜等人提出的所謂"天下二分之計"的目的。但是陸遜、朱然、駱統等人反對這個建議,認為應當提防曹丕的進攻。

最終孫權還是放棄了對蜀漢的戰爭,與劉備講和。有意思的是,陸遜、朱然、駱統都是江東人,宋謙的籍貫不太清楚,徐盛和潘璋都是江北人,這或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江東集團和淮泗集團(一些不在淮泗地區的北方人的政治立場也算是淮泗集團)在進取和守業上的一些微妙的分歧。

演義中被李典射死的宋謙,實為江東集團老將,後參與對劉備的戰爭

總而言之,宋謙算是江東集團的元老,參與過多次重要的戰役,但大多數都是成為背景板,襯托太史慈、張遼的勇武;潘璋在戰場的應對;陸遜對曹魏、蜀漢、東吳三方局勢的正確把控。只有一處攻破蜀漢五屯的事情,算是宋謙的正面記載。這或許是因為宋謙能力不足,或許也是因為缺乏個人傳記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