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學前教育越早越好,有些卻不這樣認為,你覺得呢?

溫柔不放肆咯


現在的小朋友上幼兒園也要經過考試,這讓好多家長從孩子3歲多就開始操心孩子上學的事情,但是有的孩子進入人多的環境就想離開,離開家長半步就開始哭個不停,這讓許多家長很著急,這些問題都是在孩子上學之前會遇到的,那麼怎麼提前準備才能讓孩子避免出現這些狀況呢?

藍卡媽媽第一天帶藍卡去讀書室,上課中間藍卡媽媽被老師叫了出去,希望讓藍卡能獨立的和小朋友一起上課,但是看到媽媽要出去的瞬間,藍卡便哭了出來,生怕媽媽離開自己。

離開父母孩子便無法獨立的去做活動,這在很多的學校都是常見的,這種現象普遍稱之為分離焦慮,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通常都要配合老師和相關人員,讓孩子信任這個環境,逐漸的走出焦慮的狀態。同時,提前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學前教育事項。

學前教育,6歲前很重要。

科學家指出,人類大腦的生理構造基礎在6歲之前就已經形成,剛剛出生的嬰兒的大腦,神經細胞竟然比成年人還多!6歲以前大腦容量就已經佔到成人的9成。腦科學家認為,6歲前後經歷的事情,所處的環境,通常會形成陪伴這個孩子終生的大腦,因此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成長髮育十分重要

按時吃飯,補充能量

腦科學家強調,大腦是以葡萄糖為能源的,當晚上7點吃飯,第二天早上7點吃飯來計算的話,中間已經間隔12個小時,如果不能及時補充能量的話,那麼大腦機能難以很好的運轉,這也使得孩子的注意力得不到更好的集中。

對於早上要趕班車的家長而言,早上給孩子做飯是一件十分忙碌的事情,因而有的時候食物的營養無法達到滿足。科學顯示,對孩子的大腦而言,糖是不可缺少的,同時蛋白質也是十分重要的,甜食、魚和蛋儘量都要滿足。雖然甜食會讓孩子長蛀牙,但是,只要及時刷牙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了。

玩具促進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

玩具從某些角度上講可以稱為孩子啟蒙益智的工具,兒童天生好動,玩具可以刺激兒童的大腦和各種感官的發育。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中不斷的刺激感官和大腦,進而促進大腦發育。玩玩具是一種啟發式的教育,兒童在玩的時候是主動的探索和接受,而不是強制性的灌注,因而是種潛移默化的愉悅的體驗。

從科學的角度讓孩子身體健康的成長是每個家長都希望的,因此注重營養的補充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促進兒童感知能力的發展,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從小學會自己睡覺,長大更加獨立

兩歲之前,魯迪都是很母親一起睡,久而久之媽媽擔心孩子會有依賴感,魯迪媽媽便有意識的培養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特意買了一張小床,鋪上可愛的床單,放上魯迪喜歡的玩偶。一開始的時候魯迪對自己的新的小空間十分滿意,還興奮的在旁邊說:“媽媽,我今天要一個人在小床上面睡覺了?”

但是,等到了晚上,魯迪又習慣性的來到了父母的大床,還“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說:“我一個人睡覺很害怕。”之前魯迪哭的時候,魯迪媽媽總是會想辦法滿足,雖然看出魯迪這次是真的很害怕,但是媽媽知道,早晚都會有這麼一天,於是魯迪媽媽陪魯迪在小床上直到魯迪睡著了。

雖然孩子可以一個人睡,但是媽媽每次都是要在旁邊陪一下,才能離開。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候,經過反覆的練習,魯迪可以從大床上徹底離開,自己睡小床了。兩位父母知道了:為了讓孩子可以早些獨立,父母有的時候應該儘量嚴厲一些,不能因一時的心軟而破壞了之前的要求。

為了讓寶貝能在幼兒園裡更加獨立的生活,父母應儘早的做好準備。儘量早的讓孩子和大人分開睡,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大床和小床挨著,之後再慢慢移開,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暫時讓孩子和大人睡一會,然後再告訴孩子,小床才是寶寶的床。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單獨睡在一個房間。分床睡是促進孩子獨立的一個步驟,家長要提前注意。

樹立規則意識,培養獨立能力

規範行為,更加禮貌

真正的自由不是讓孩子無拘無束的成長,這樣會使孩子不懂得尊重人,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自由“ 教育,最後會變成放任自流,很多家長都說不想約束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約束的自由必將演變為寵溺、嬌生慣養。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不是徹底放任規則。有規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樣是在一個聚會場合,天天看到眼前有幾個糖果盤,天天會去問媽媽哪個可以吃。但是果果就直接去拿走一盤,而其實那並不是出售的糖果,只是擺設的樣品。

合理數量的規則,嚴格執行

規則的數量要控制好,給孩子訂立規則,並不是越多越好,這是要按照孩子自身的情況來看,當孩子年齡越大,設定的規則就可以適當減少,因為孩子的規則意識已經很強了。

有了規則,就要嚴格的執行,如果設定了規則卻沒有執行那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因而家長要嚴格遵守自己設定的規則,這種規定並不是不給孩子選擇,因為在設定的規則內,孩子是完全自由的,並沒有影響她的健康。

樹立規則意識,更好地融入集體

剛剛步入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像進入了一個小的社會群體一樣,進入群體中就會有相應的規則,和沒有樹立規則意識的小朋友相比,在家中已經遵守父母的規定的孩子知道,在這種環境下要遵守老師的規定,這樣自己的需求也會得到滿足,同時這樣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其他老師。

學前教育對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為了讓孩子能順利的進入小學,很多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時期就開始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同時3到6歲的年齡段也確實是孩子發育的重要階段,把握住這一階段的發展,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小林子啦啦啦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學前教育是指3~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

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

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以刺激兒童大腦發育

完善兒童大腦功能為目的。

這一段的教育應該根據兒童不同的發育特點,採取不同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教育,更不是整天集中上課。

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是以玩為主,讓兒童在玩中建立對外界事物的最基礎的認識與聯繫。而不是提前講授小學的課程。

總之,學前教育必須有正確的方式,必須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採取適合的教育措施,絕不應該盲目跟風,時間的早晚更得根據自己孩子的發育情況來定,沒有誰家的孩子可做參考。


走進新天地


我是 個人覺得學前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

幼兒時期的孩子應該以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玩樂為主,主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動手能力,專注力等。

但目前教育的大環境都非常注重成績,部分老師和家長都日常焦慮,感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超前教育。老師在學校教得多,家長在家裡還要買各種幼小銜接資料書回來,監督孩子學習。

相對來說,我們家就比較佛繫了。除了學校佈置的作業,家裡沒有額外佈置過,每天寫完作業,就隨便孩子玩。一些老師要求要買的描紅,不需要帶到學校去,說是家裡完成,我也覺得孩子小,不想他那麼累,沒有買。假期更加是開啟了純玩模式,通常都會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或者去動物園,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

未來還有十幾年時間讀書,不想還沒開始,孩子就覺得對學習沒了興趣,一定不能急,得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平常就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從一兩歲的時候,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如廁;到兩三歲,孩子分房獨自睡覺,做簡單的家務;到三四歲,孩子自己洗頭洗澡;到現在五歲多,孩子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之前學會的技能。

在這一件件小事的過程中,不僅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了,耐心、觀察能力、專注力、意志力都得到了提升。我覺得這要比孩子超前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重要得多。

當孩子擁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相信對他以後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