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有效教育,最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有哪些?

淨心顯性


有效教育的概念我都不懂,剛才查了相關資料,基本上是弄懂了,英文縮寫是EEPO,重在組織和參與。這裡說點我的感性認識。頭條機器人,你別瞎搞啊,別判定我抄襲,我只談自己的看法。

要我說,所謂的有效教育,相對現行教育(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來說,就是轉換了教學目標,改變了教學方式,從而對教學效果的考評另闢捷徑。這其實是換了一張皮,因為我們的教學理論體系裡對這方面的實踐早就在探索,特別是有些私立小學早就開始了探索,例如素質教育、有效課堂等等。表現在教學方式的有:啟發式教學,以課堂互動為主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還有專門的社會實踐課,等等。只是我們被應試教育綁架,從而不得不以教學效果為評價依據,這是個社會問題,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短時期內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

教學活動方式上的巨大改變,是有效教育區別於現行教育的顯著特點,把教學效果以分數為導向變換成以創新思維培養為導向,而且永遠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從教學活動層面實現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學,我以為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有益無害。但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很容易產生教學秩序混亂,還有,現有的學生知識結構體系能不能適應有效教育這個教學模式呢,這個還是未知數。因此,有效教育有個生存土壤問題。如果在西方,那就好說,如果在國內,如果大面積推行,有可能是個問題。比方說,你讓孩子參與這種教學模式,怎麼面對考試成績這個問題呢?成績不行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這個結果家長和社會能不能接受呢?思想意識問題,是解決有效教育的根本問題。

搞好有效教育,有個社會實踐問題,可以說也是根本問題。國內所有的改革都要踐行“摸石頭過河”的原則,教育行當也不例外,如果推行有效教育,評價體系的主體是官方還是自發組織呢?評價體系的權威如何定義呢?是推行的人說好才算好,還是教育部說好才算好呢?


湯飯


搞好有效教育,最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老祖宗早就給出了了答案!

首先,以德為先,所謂立德樹人也。

在古代是特別講究教育孩子立德樹人的。一個人如果品德不過關,自然是不配學習的,更不能去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的。在沒有科舉考試的“舉薦制”時代,對一個人品德的考察,是至關重要的。越是重要的崗位,對品德的要求越嚴格,甚至都到了嚴苛的地步!

在古代,講究忠、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一整套的做人行為準則。

一個人於國要忠、於長輩要孝、於朋友要義……

這其中的一整套行為規範,約束著人們的行為。

在那個時代,如果出現如方方、梁豔萍、王小妮、許可馨這樣的人,那不僅僅是千夫所指這麼簡單了,那可是要被判“叛國欺君之罪”的,是要殺頭的!甚至都可能被判“剮刑”,也就是“凌遲”之刑!

我們現在的教育,受西方教育思想影響太大,過於自由化,導致我們拋棄了老祖宗的很多優秀的傳統。以至於出現瞭如許小姐這種不忠不孝不義之徒!

好在我們的頂層設計者,已經敏銳的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重新提出並強調教育要立德樹人!

否則,我們即使培養出千千萬萬的人才,又有何用呢?不是照樣有那麼多的遠走他鄉,為他國效力,甚至還有反噬母國的逆徒?諸如上述的那幾位!

也就是說,如果不注重立德樹人教育,你教育出來的學生,他學識越多,可能也就越反動!他們帶來影響與破壞可能也就越大!

其次,教育應該解決的是“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現代,我們的教育有誤入歧途的現象出現,也就是過於急功近利,最為顯著的就是“分數教育”!

這表現在我們的教育,不是以能力為先,而是以分數論高下。這就直接導致很多孩子,被迫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學習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例如,一個孩子他本來只需要學習文學,將來成為文學家、詩人、歷史學家、藝術家等就可以啦。同理,有些孩子可以通過學習成為數學家、舞蹈家、發明家、外交家等等。

那麼,這些孩子就只需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他們成才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度的提高。

而現在的孩子學的是非常的痛苦!他們不喜歡英語,得學!他們不喜歡數學,得學!他們不喜歡化學,得學!

好像這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養成“雜家”、“博士”!但是,殊不知這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再加上平時用分數來細化、考評這種學習,孩子的壓力更大!

鑑於這種情況,頂層設計又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但是這個核心素養卻又語焉不詳,每個學科又都分別搞出一套所謂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語文學科就搞出了“語文六大核心素養”、數學搞出了“數學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也可能是五大,具體我記不清了。)

但是,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核心素養,那該怎麼說?

記得我在英國考察西方教育的時候,當時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英國教育部特聘專家。他說英國也講“核心素養”,也不知道核心素養究竟是什麼?

但他的理解,覺得應該是“教育能否促進一個人的終生可持續發展”?

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促進學生終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那你的教育就是一種短視行為。

基於這一點,我們得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特點、不同的人生之路,給他們提供最合適的教育。比如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學習外語,因為他出了學校,可能一輩子就再也不需要英語了。結果,他前面在小學、初中、高中苦苦學習的英語,全沒了用處,對他的後續人生也沒有任何用處。當然也就不可能“促進他的終生可持續發展”了!

那麼,這樣的教育要它何用?

當然了,這只是我對於教育的一點淺陋之見,權作引玉之磚吧,歡迎大家都來談談自己的良玉之言!


姑蘇講堂


這是個好問題。從古至今談教,教育理論多的看也看不完,運用起來收效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面對孩子具體怎麼做也不是十分清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依據是什麼呢?依據是在教育孩子時,沒能解決孩子學習遇到的問題,這裡有知識方面,還有做人方面。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孩子教育不知何從下手解決孩子的學習,有的根本不知道孩子學習出現了什麼問題,只看到了不寫作業啊,不閲讀啊,不認真啊,不會寫作文啊,不會算題啊……這些問題是告訴我們什麼呢?找出這個問題,找出解決這些問題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這些問題不解決孩子們怎麼麼學習。好的動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是沒有用的,只有能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困難,掃出學習中的障礙,把孩子們的堵塞的思維打開,有了思路,這時孩子們才能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在實際教育孩子的時候,知不知道這個問題呢?如果不知道何談教育孩子呢?生活中,用命令,訓斥,打罵作為教育手法的人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教育從何處入手,這個問題很可怕,本來是好好的孩子看成了壞孩子了,孩子們在學習上想學,可是沒有思維,思維堵塞,不知道想些什麼,沒有思路怎麼思考呢?如寫作文,孩子懵圈了,怎麼寫啊!做作業,算題,組詞,造句,寫段,寫字……這些孩子們都會遇到困難。我們在孩子們學習上,要做的是解決這些知識方面指導,認識知識,運用知識的指導。家庭教育就是把在學校學的知識,在孩子們做作業時,解決孩子們遇到的知識上的問題。生活中,這樣做了,孩子學習沒問題,沒有這樣做的結果就太可怕了。教育解孩子的難,打開孩子的思維,給孩子思路,使孩子能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重之重的事。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先把知識學好,沒有知識其它的怎麼實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