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怎麼理解?

鍾愛索大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出自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頭兩句大家都很熟悉,“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那這兩句應該怎麼理解呢?

1.我們先看看納蘭性德跟《納蘭詞》。

①納蘭性德在詞壇的地位很高,王國維都忍不住這麼誇: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這個評價相當高了。

②納蘭性德的生平(簡單摘幾個點)

  • 納蘭性德是滿洲正黃旗人,他的爹大家都熟悉——葉赫納拉·納蘭明珠,他的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這家世一聽就唬人。納蘭性德的仕途自然就跟開掛一樣,年紀輕輕就深受康熙皇帝的賞識。
  • “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但是不知道是生來就是個散逸文人,還是一等侍衛讓他難以實現理想。納蘭性德不圖功名利祿,內心深處還厭惡官場的庸俗虛偽。特別喜歡結交一些性情相投、愛好一致的布衣朋友,大家在一起遊山玩水,討論文學。

另外補充兩個重點:

  • △納蘭性德特別喜歡荷花,常常以荷花自喻。
  • △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的種。

③納蘭性德的詞風

誠如王國維所言,納蘭性德喜歡用自己最原始的狀態去貼近事物,很多時候都是從細微處著眼,用真摯自然、清新婉麗的語言,通過白描般的手法、不事雕琢的讓感情在字裡行間訴出。

納蘭性德的詞風受李煜的影響較大,他自己也十分欣賞李煜。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2.再看看這首詞。

這首詞的成詞年代大致是在康熙十六年之前(納蘭性德夫人盧氏難產去世,詞風大轉)。是一首擬古之作,在詞中也運用了很多典故。

○“何事秋風悲畫扇”——漢朝班婕妤被棄典故。

●“驪山語罷清宵半”——李隆基與楊玉長生殿盟誓典故。

○“夜雨霖鈴終不怨”——楊玉環死後,李隆基作《雨霖鈴》曲寄託哀思典故。

總的來說,這首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從感慨人生不如初見開始,哀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通過略帶一筆的濃情蜜意(驪山語罷),巧妙地轉到李隆基和楊玉環海誓山盟的愛情也最終一排兩散,並以“終不怨”三個字順暢地接到了末句自己表達的題目中“決絕”的心意。女子的閨怨之情就在這悵然結束。

3.最後看看“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如上面所講的,納蘭性德筆下的女子將二人比作李隆基和楊玉環,藉著他們的故事說道: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大概意思我們都看完了,但是詞到了這裡就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女子借用漢唐典故表達決絕之意,另一種是說納蘭性德是以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我是傾向於第一種看法的,原因有三:

  • ①前面講了,納蘭性德喜歡結交性情相投、愛好一致的布衣朋友,跟他們一起縱情山水、鍾情文學。納蘭性德還喜歡用荷花自喻,這樣的一個家世如此,還生性淡泊名利,交朋友願意散盡錢財只交心的人,恐怕說不出提醒朋友要始終如一,生死不渝的話,自然也不會繞個圈子來警醒自己如何對待朋友。
  • ②前面還講了,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的種,詞風也收到李煜、《花間集》跟晏幾道的很大影響。恐怕這會年紀還不太大的他單純寫男女愛情的概率大一點。
  • ③坊間一直流傳這首詞是納蘭性德為自己初戀謝雪梅(傳為表妹)所作,謝雪梅因被送到宮中做了康熙的妃子,兩人從此訣別。
  • 經我多方查證,確實沒找到謝雪梅這個人(倒是康熙的惠妃葉赫納拉氏挺符合事蹟線的,可惜也沒找到直接證據),但就詞論詞而言,如果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替謝雪梅寫的,無論是“決絕”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都挺符合二人之間的關係,後面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典故就更符合二人的境遇:唐明皇都保不住自己深愛的楊貴妃,何況是你呢?

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就得按第一種說法理解:(可)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現在我們到了這種地步,那只有決絕的再也不見。)讓女子的哀怨這樣子躍然紙上,迴環不絕不好嗎?


閫外男


這是納蘭性德《木蘭花》詞句,以仄韻作悽詞,好詞!

這闕詞是詞人寫給因父母阻撓不能成婚的情人的。大凡古人作詩詞,一氣貫通,不象今人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一些孤句堆到一起,便以為是詩詞。我曾指點朋友讀前人律詩,說:“大凡抽掉中間兩聯,首尾氣韻相通便是好詩。”我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崔顥《黃鶴樓》,去掉中二聯,便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是絕好的絕句。又舉李商隱《無題》去掉中二聯,讀成“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尤其李商隱這首,去掉中間那四個典故,作絕句比原來的律詩更妙。

納蘭這闕詞,雖不是律詩,去掉中二聯格律有點不諧,但氣韻並無滯礙:“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這樣讀不是正格絕句,象“折腰體”,二三句失粘,因為“木蘭花”本身就折腰。忽略重複的“何”字,意思還是一致的。

中間四句我不多說,單說首尾,大意如下:人在這世上要是象初相識時那樣沒有情意沒有牽掛該多好,就不必象秋天裡的扇子被人拋棄一樣積怨含愁了。這個樣子還不如那些穿著華麗衣裝負心薄倖的人,那些喜新厭舊的傢伙們至少還曾經有過“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良好誓願。當然,這中間用“驪山語”借用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典故,唐玄宗不是自己負心薄倖殺了楊貴妃,是三軍相逼不得已。納蘭不能和心愛的人兒成婚也不是自己負心,也是被逼的。但唐玄宗有過一段與楊貴妃兩情繾綣的歲月,納蘭性德與沈荃什麼都不曾有過,因此才有“何如”的感嘆,他自認不如唐玄宗。


深圳鄭海洲


“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何義?

薄辛: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比翼連枝:岀自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釋義:現在我身邊的薄情錦衣郎,還不如當年唐明皇許過的比翼連理枝願。

“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岀處?

岀自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古詩詞文《木蘭花令》。全詞如下:

人生若只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霄半,淚雨零鈴終不悔。

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卻說成了痴情女對負心漢的悲嘆,最後兩句借用典故言及愛情酸辛。

納蘭性德《木蘭花令》創作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大家初次閱讀完這首詞,常認知是關於愛情的,特別是一個女子對負心漢的情變語句用的很多。其實,若在細心一點,就容易發現《納蘭詞》的詞牌下有這樣的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那麼問題就來了,說明這不是唯愛而作,也不是同情女子,而是仿照古樂府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那麼“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如何理解?

這是納蘭性德寫給自己朋友的一封信或者贈與的詩詞,當然不存在男女之分。但他之所以借用一個女子的口味來言及朋友之間的關係,顯然有其特殊的含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大家都知道,《太真外傳》記載著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裡結盟誓,願彼此世世為夫妻。然後來生變,也不是唐明皇無情,而是因安史之亂後入蜀,馬嵬坡事變逼迫。唐明皇賜死楊玉環,但楊玉環在臨死前卻說:“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

由此推斷,納蘭性德的“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就是拿“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盟言來比喻朋友間友誼也該如此執著而相擁。所以說,作為朋友相處,像愛情那般始終如一、生死不渝,即便是尤如楊玉環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能恪守誓言,無怨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