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哪些手藝人已經看不到了呢?你覺得有價值嗎?

伊人間


您好我是小宗,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說起農村手藝人相信很多人腦海中都能閃現出一個對應的畫面,尤其是30歲以上的人,因為之前農村經濟不好的時候很多東西沒有實行機械化,所以說農業方面的手藝人有很多,例如咱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幾種。

前些年農村日常生活使用的盆大多是陶製的,陶製品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摔著碰著容易破,如果破的不是太嚴重扔了就會覺得很可惜,尤其那種大缸,但是還會影響正常使用,所以有一個行業是專門修這種盆或缸的,它就是“鋸鍋”,就是把破裂的碎塊拼上後抹上一層黏合的粉,然後再用鋸鍋人特用的工具,就是鑽頭加轉動工具,轉動工具像拉二胡的弓似的。

把破裂處兩邊鑽幾排孔後再打上幾排釘固定,然後再抹黏合粉,一般讓他們修理一次小盆也就幾毛錢大缸也就一兩塊左右,現在已經沒有鋸鍋的了,因為塑料盆和鐵盆代替了陶製盆,所以這個行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還有一種手藝人,不是因為沒人用他們相關的用具而消失,“糊簸箕”這個詞可能對於在農村生活的老一輩人更熟悉,簸箕是農民收糧食、裝糧食的好工具,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編制的,簸箕用久了出現破損就得修補,因為它是編制的不然會越壞越嚴重。

所以糊簸箕這個行業就專門修理這些問題,把斷裂處用新藤條穿插固定,然後用桑樹皮纖維做的紙沾上豬血再配上粘合劑糊到破損處,修好後的簸箕用起來就像新的一樣,農業機械化讓這些工具用處現在農村依然有人在使用簸箕,但是很少見到有糊簸箕的了,因為那時候簸箕十來塊錢修一次簸箕幾元錢,現在簸箕二三十左右修一次也得二三十,很多人覺得不如直接買新的得了,不是因為糊簸箕的手藝人心黑了,而是現在生產簸箕相對於以前產出率高了,所以簸箕本身價格可能比以前只漲了3倍,但糊簸箕所用的成本比以前漲了5倍,所以說它不成正比,這個行業只能被消失。

鐵匠這個行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包括現在電視劇裡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鐵匠更多是鑄兵器的,但在農村的鐵匠大多是鑄農具的,鋤頭、鐵鍁、馬蹄鐵等,他們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動作就是拿著錘子叮叮噹噹的敲打,而且這個行業除了技巧外還得有力氣,長期從事這個工作的人身體都很棒,尤其兩條胳膊肌肉很明顯,同時也意味著這個行業很辛苦,這個行業的沒落跟現在農業機械化有很大關係,機械已經基本替代了鐵製農具,還有其它經濟收入原因,無論如何這些老手藝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爆米花,就算得上一種。小時候看著爆米花爐子在火苗上不停的轉動,幾分鐘後,炸爆米花的老師傅抬起那個像炮彈一樣的爐子,乾脆利落的一擰,"砰!"的一聲,小朋友們最開心的的時刻來了,穿過滿是爆米花香氣的白霧,就可以提前品嚐到一布袋的熱乎乎香噴噴的爆米花。

可是新型爆米花機的出現,讓這種充滿趣味的老式爆米花機無處可去,新興的爆米花機,炸出的爆米花又甜又酥,是每次看電影時的必備,但是就是少了一點點感覺,每次提起來爆米花想起的還是那"砰"!的一聲響。現在要是還想見到這種爆米花,不僅需要走街串巷,還需要一點運氣加持。

章丘鐵鍋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帶火過,又像流星一般迅速隕落。這場鬧劇中最無辜的是做鍋的鐵匠們,因為這也是一個即將消失的職業。俗話說這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菜刀"鐵匠不只是個體力活,還要忍受高溫的煎熬。從以前要是想要用上一口好鍋,全靠鐵匠們敲敲打打,在火光四濺間,精壯的鐵匠漢子用力敲打出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鍋、鐵鍬、菜刀、鐮刀等等

希望小宗以上回答能幫到您。


小宗神探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的一些技術代替了手工作業。

因為現代技藝具有美觀適用,便捷,經濟,淘汰了一些農村的手節匠人。

例如補缸補碗基本上絕了。

“截縫"也沒了,過去農村的縫紉師很吃香,早期是手工縫,後加上縫紉機縫紉師很受人喜歡,凡逢年過節,婚姻嫁娶每家都要請縫紉師製衣幾天,生意興旺火紅,還要提前幾天喊,縫紉師計劃時間,才行。那個年代這個手藝又輕巧,找錢多,都是人們看好的職業。

如今農村基本沒有專門的縫紉師了,大街上各攤輔門店,超市五花六色衣服,款式新穎多的是,你想要那就選那賣來就穿。

"截縫"這職業在農村絕影了。

時代前進,人們生活理念隨著改變,農村的五匠漸漸消逝了。


用戶心快活


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些傳統手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是大勢所趨。當然,有的可能是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分化或組合,又以新的形式出現。舉個例子,我們這裡過去有一種手藝人叫“箍碌子”,手藝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在自行車後座兩側各有一個木箱,木箱上面有多個抽屜,抽屜裡分別放置幹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根本就沒聽說過“箍碌子”,其實,就是鋦盆、鋦缸和配鑰匙的。只是分化成焗瓷器的和配鑰匙的,各幹各的,並且,也不到處跑了,改成了定點攤位。另外,很多修鞋的、修表的和修自行車的也兼職配鑰匙。所以,“箍碌子”只是疑似消失。當然,真正消失的也不少。

撈水桶的。過去,飲用水都取自水井,用井繩拴上水桶(鐵皮的),將水桶放到井水中提水,有時拴不好就會將水桶掉落在井中。有一種手藝人就是專門打撈水桶的,通常騎著自行車,自行車上綁著一根長竹竿,竹竿的一端綁著一個鐵鉤(類似於一個拉直的魚鉤的倒鉤),鐵鉤很尖,下到井水中,碰到水桶,就能將水桶鉤住提出來。現在人們不再用水桶從井中提水,“撈水桶的”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劈劈柴的。燒土灶,劈柴個頭太大,就要劈成小塊再燒。有些劈柴硬度太大,很難劈開。有一種手藝人就是專門“劈劈柴的”,用自行車或地排車帶著斧頭、錘頭和鐵楔子,容易劈開的,直接用斧頭搞定,硬度大的,就用斧頭先劈開一點縫,然後,交替加入鐵楔子,逐漸將劈柴撐開。現在,還有人燒劈柴,但“劈劈柴的”手藝人卻不見了,估計是收益太低的原因。

打(應該是方言製作的意思)錫壺的。工具較多,有火爐、煤炭、鼓風機、坩堝、坩堝鉗、烙鐵、砧子、剪刀等,手藝人也是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一旦有人要加工錫壺,就自己提供原材料,一般是收集的牙膏皮。放在坩堝中熔化後,倒入模具製成厚薄均勻的錫片,然後,根據需要將錫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有圓形、扇面形、矩形等,且大小不一,現在錫片上畫出各種圖形再分割,並且,從畫圖到分割,僅是用一把剪刀完成,關鍵是將這些分割後的部分再拼接起來,卻恰到好處。真正體會到“術業有專攻”或者說“熟能生巧”。

這種錫壺是用來倒酒的,過去,冬天喝酒,習慣上加熱一下,將白酒倒入錫壺中,就直接放在爐火上加熱。爐火溫度高,錫是熱的良導體,傳熱較快。所以,用錫壺加熱酒,立竿見影。現在,喝酒不再加熱,倒酒也直接用酒瓶,錫壺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打錫壺的”也就不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