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鍾南山說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黃應秋


西醫看的是人的病,中醫看的是有病的人。同樣的病,用同樣的藥,這是西醫的做法;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相同的病用藥不同,這是中醫的做法。我不是醫生,也沒有在網上看到過這句話。我是在網上看中醫學視頻時,聽老師這樣說過。西醫側重於結構,中醫側重於功能,所以西醫的臟腑與中醫的臟腑概念就有區別。以上是我所知道的,有任何不當之處敬請指教和指正。


盧曉輝


站在“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解病人的痛!

不僅去治療他的身體的病,且去深入他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感受!

此所謂人痛己痛,人飢己飢。


苕亦如我


鍾南山說“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太深刻了)\r

出生醫學世家的的84歲高齡鍾南山,是這次疫情的最美逆行者。精湛的醫術,戰士的勇猛,敢醫敢言,更有國土的擔當,是全民的英雄。剛忙完武漢,又赴歐洲,他擁了這種無私的愛,讓全世界人敬佩。正因為他懷有仁愛之心,近幾天他受訪談到了“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道出了當醫生的根本。\r

“看病”和“看病人”這兩個詞,僅僅是一字之差。醫療觀念卻是天壤之別,“看病”是以器官為中心,哪兒生病就治哪裡。怎麼判斷病情,使用什麼藥物,用哪些醫療手段。病人只感受到陌生的醫學用語和冷冰冰的技術和儀器。“看病人”則是醫生將患者當作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病人的各種器官。醫學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以人為中心的醫學。\r

前幾天,看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在2017年醫學整合大會作醫學醫德的報告。在大會現場上,他說中國有兩個職業是帶德的,一個教師,一個醫生。醫生要肉體治療,還要精神撫慰。他用了兩個故事來解釋。\r

第一個故事,一百年前,有個福建女孩要當醫生,在最後一門英文考試中,考場裡的一個女孩暈倒了,她竟放棄了考試出去救助。於是監考老師把這一過程寫給協和學校,最後決定招她。因為她擁有當一個好醫生沒法教的“德行”,寧可犧牲也要照料別人。這個女孩的名字—林巧稚。剛剛去世嚴仁英,104歲,其實也是繼承者,她講了林大夫的一個細節,林大夫在查房前,病房裡是哀嚎,是不安,是淒涼。但林大夫進去之後,一邊治療一邊跟患者聊天,她說一瞬間病房呈現出極其溫暖。\r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大夫叫華益慰,不是他的高超醫術而是一個小小的細節讓人動容淚盈。自從他當醫生開始,每天早上他要去查房之前,都要把聽診器放在自己肚子上先焐熱,才進病房,他一輩子沒讓患者遭到過一次冰涼的聽診器。\r

其實這兩個故事跟醫學的技能和治療無關,但誰說不是一個更大的治療呢?\r

有一位一百多年前去世的加拿大醫生,名叫特魯多,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人類第一個提煉出結核桿菌的,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墓碑上的那三行字:”偶爾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這才是最重要的。\r

由此想到了疫情下的那些畫面,劉凱醫生在送病人做CT返回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高齡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我快一個月沒看到太陽了。”“要不要看一會。”落日餘暉下的兩個身影,病人和醫生的身份,80多歲和20多歲年齡差也擋不住溫馨的畫面。讓人感動不已。這位老先生每天都要唱一首歌,還說出院那天要給醫護人員唱《何日君再來》。醫生給了患者與病魔作戰的勇氣,他們也會被患者溫暖著,也會被患者感動得落淚,這才是最和諧的醫患關係。\r

當人們談論最好的醫生時,反而很少談論他的醫術,因為他一定擁有很高深的醫術,除了這以外,有無數讓人感動的人文色彩,才成為大醫之大的原因。”白巖松非常肯定醫學中人文的意義,他認為醫學不是人文的附加因素,人文本就是醫學的含義之一。\r

這就是鍾老先生說的“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的真正含義。這句話也將成為從醫者和將要從醫的醫學生的座右銘。但願醫院裡再也沒有醫患矛盾,讓溫暖和愛心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