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對父母大喊大叫,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LU姐姐愛生活


逆反心理是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孩子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當做成人而形成的心理。他們在自我意識中獲得空前發展,但往往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差,他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懷疑或攻擊別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實根據。

老師和家長要認識到,“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青少年隨著身心的成長髮育,逐漸從依賴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開始自己判斷和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家長對孩子的尊重不夠

人與人的相處,是起著相互作用的,好比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也是如此。身為家長,必須注意自己與孩子親子溝通的方式。很多時候,孩子不一定有叛逆心理,可能他說了一句話,父母覺得不滿意,就大聲罵他,孩子受到刺激,也變得大聲對抗,或以沉默的方式抗議,或以其他行為抗議,如摔東西,打架鬥毆,離家出走等。久而久之,孩子便會產生一種叛逆的心理。

二、家長對孩子的責備過度

許多時候,孩子心裡不滿父母偏心,心口不一。但又說不出來,便會以行為來表現自己的不滿。有時候父母並非偏心,而是因為某個孩子行為不良,經常犯錯誤,自然父母貴備的比較多。可是,孩子接受的信息卻是:父母偏心。因此,他很可能會以不聽從命令,厭學逃課等行為以示不滿。

三、家長不注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

父母以專制的方法管教孩子,常用命令的語氣說話,要孩子順從一切,並不是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行得通的。個性較溫和的孩子,會順從父母的權威,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反彈。反彈的結果,便會形成所謂的叛逆行為了。

四、家長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很多時候,由於父母不合.母親為了爭取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便會時常對孩子訴說做父親的不是,做母親的苦處,這等於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談,告訴孩子自己多無助。這樣的角色扮久了,很難再建立起父母的權威,孩子也不可能順從自己。還有些家長,為了討孩子歡心,會以金錢收買孩子,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結果使得孩子得寸進尺,不斷要求,終至超過界限。這時,做父母的要劃分界限已經來不及了。

五、家長間不和睦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當家庭出現問題,父母感情不和睦,時常發生爭執時,孩子心裡討厭,但又覺得無助時.便會以逃避,或以叛逆的行為表現自己的不滿。

六、家長未注重孩子受朋友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受到同伴的認同,很容易受到慫恿,做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孩子在學校和老師頂嘴,卻被同學稱讚。或是勇於反抗父母定下的規矩,受到壞朋友的認可。如此一來,孩子便會產生錯覺。如果我扮演這樣的角色,便會被別人稱讚。

七、家長沒有把握好對孩子的管教時期

管教孩子要趁早,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做父母的就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不加以糾正他的錯誤。例如,不尊重長輩,什麼東西得不到就以鬧、不吃飯等為手段,要挾父母。如果父母讓步,孩子就會錯誤的認為,原來我用這種方法對待父母,父母就會讓步。待孩子長大時。習慣己經養成,要改變也不再那麼容易了。

家長應正確看待孩子成長的過渡時期。有時候,孩子的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成長階段的必經過的。


苑小喵親子教育


如果說青春期孩子渾身是刺,估計家長們少有反對的聲音,孩子們假如看到這個說詞整個人黑線也符合我的預期。

青春期孩子情感表現為情緒豐富、強烈、興奮高,情緒緊張、不穩定、易衝動、欠成熟,容易出現波動失控,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像火藥桶一點就著,暴怒、哭喊等激情狀態男孩子比女孩子明顯。國外將其成為“狂躁期”、“困難期”。

許多成年人憶起自己這段時光直呼“匪夷所思”。非常有意思的是,當自家小孩在青春期“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如頂嘴、不聽話時,我們有家長採取高壓措施,要把孩子的“邪勁”壓下去,將親子心靈交流的大門粗暴地關閉。也有家長在幾次管教無效後對孩子放任自流,貽誤孩子一生。

面對孩子的“偏激”、“不禮貌”,父母的教育需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教給他們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帶著情緒教育孩子,避免矛盾激化,做孩子的表率。

其次,要有民主意識,適當“示弱”,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即使出現失誤,也不全盤否定。任何時候,有效溝通一定是在平等條件下的交流。

當然,在父母的正確引導下,絕大多數孩子會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以類似方式妥善處理自家小孩的成長問題。

父母的陪伴和愛,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


心晴舍


很多家庭都會遇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行為,不管什麼事情,父母一說就大喊大叫,不溝通,就跟一個隨時要爆炸的火藥包一樣,或者像一個渾身是刺的刺蝟。家長是說不得靠不近。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叛逆期的表現。

那麼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期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家庭教育得當,青春期的孩子只是會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對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和解讀,但是還是會跟父母說心裡話,碰到問題還是會尋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叛逆。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的青春期變成了叛逆期了呢?

我的一個學生家長傾訴說,孩子上了初中後,回到家裡就一頭扎進自己的臥室,吃飯也是等父母吃完再出來吃。跟父母零交流。可是這個學生在學校表現的很正常。經過跟父母的溝通,才發現,原來因為父親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在小學每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非打即罵,有一次孩子反抗,結果是媽媽幫著爸爸把孩子按在地上打,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才。結果孩子跟父母有了很深的隔閡。其實孩子爸爸非常疼孩子,但是方法不當,造成的後果就是現在這種相處方式,不再管孩子的一切活動。只負責孩子後勤工作。

親戚家的女兒,從小就是手中寶。但是父親是一個急脾氣,遇事愛兇孩子。而媽媽則是一味的溺愛孩子。孩子在三歲多的時候就發現脾氣很大,一不如意就發脾氣哭鬧。媽媽採用的方式也是暴力式。在有一次孩子跟她犟嘴的時候,直接掌嘴,打到女兒哭著說再也不了。媽媽還跟我得意的說一下子就把壞毛病給治過來了。以後再也不敢頂嘴了。後來上小學的時候跟父母對抗還不太明顯,可是到了初中馬上就來了一個大爆發,父母說不得,一說就變臉大吵大鬧。現在也處於放任狀態。

一切的問題都有他的根源。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作為孩子的榜樣的父母,就是急躁,處理問題總是發脾氣。孩子有樣學樣,也會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問題。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暴力解決,孩子也會採取暴力。父母總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那麼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會反抗的更嚴重,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擁有了很強的自尊,擔心父母會對自己不尊重,那麼自己就先於父母反抗,來爭取自己的尊嚴。

所以一切的一切,父母都要找到源頭,然後來改正,逐步走進孩子的內心。你的愛,耐心,陪伴和尊重,是對孩子最好的療傷藥。

在孩子2-5歲是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期間家長的處理方式影響著孩子的一生。這個期間的孩子擁有強烈的自我,可以說只要不隨他的意願就會哭鬧。那麼父母如果強行改正,就會壓抑孩子,造成後期的更大的叛逆。如果凡事都隨他,就會養成“熊孩子”。所以採取規則意識,凡事先退一步,不要硬來,尊重孩子當時的情緒。給孩子約定好,然後再進一步,形成規矩,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比較省心。青春期也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