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眾所周知,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古詩詞以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含蓄的意蘊,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而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從中汲取民族思想智慧為己所用,為時代所用。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如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了我們知識的積累離不開親身實踐,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訴了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價值觀應是愛國主義。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飛來峰》,便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詩。尤其詩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還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應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我想這就是當年老師為什麼一再強調我們讀一讀此詩的原因。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那麼王安石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此詩的呢?《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當時的王安石只有三十歲,正是壯志滿懷的年齡,加上他又初涉宦海。於是便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期結束,回故鄉江西臨川的途中寫下了這首抒發抱負的《登飛來峰》。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詩的前兩句“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即飛來峰的頂上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站在塔上可以清楚地看見太陽昇起。我們說飛來峰本就給人一種高的印象,王安石又說峰上還有座“千尋”塔,這就使人有一種立足於世界之巔的感覺。“尋”,為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另外,這裡的“聞說”是虛寫,也就是王安石聽聞和想象中的景象。結合王安石當時初涉宦海,則說明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亦表現了王安石朝氣蓬勃、胸懷大志的一面。所以緊承這層詩意,王安石接著就說:“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即不怕浮雲會遮擋我的視線,因為我已經身處最高點。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我們說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所以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王安石有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且在政治上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倘若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王安石這首詩其實可以看作他實行新法的前奏。即王安石知道要實行新法,必然會遭受守舊派的拼死反對,但這些“浮雲”只會一時阻擋新法的實行,最終結果必然是象徵勝利的旭日東昇。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而對於我們來說,除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外,它其實還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不過王安石的智慧是認為,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認識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不會被假象所迷惑。而蘇軾的智慧是認為,人之所以會被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當然,無論是王安石的智慧,還是蘇軾的智慧,都極具哲理性,且常被用作座右銘。所以別看王安石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它所蘊含的智慧,還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總的來說,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