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特有的“倉買”

初到哈爾濱的人在購買小商品的時候發現,這裡沒有小賣部、沒有食雜店,有的是“倉買”,這種叫法是哈爾濱所獨有的稱呼。那麼什麼是“倉買”呢?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倉買”,是哈爾濱人對“小賣部”、“食雜店”、“便利店”、“小型超市”等小區裡面便民購物場所的專稱。

哈爾濱特有的“倉買”

其來歷,並不是人們所認為來源於日語或俄語的音譯,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地語言,而且極具時代更迭的含義。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更好的分配資源,國家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措施,任何人買東西需要憑藉糧票、麵票、布票、電視票等等各種票來購買,且購買的商品種類十分有限。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計劃經濟開始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商品的購買形式開始出現變化,統購統銷的形式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一種人們憑現金購買商品的小型購物場所出現,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小賣部”。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哈爾濱仍存在很多被稱為“食雜店”的小店鋪,但是買賣的貨物種類相對較少。2000年後,中國的經濟開始出現巨大的騰飛,國內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加之交通的流通加速,進貨渠道開始增加,商品價格下降。一些商家為了節省存儲成本,乾脆就把自己的儲藏室放在了店鋪裡面,就形成了類似於“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顧客進到店鋪中選購,就相當於直接在倉庫中進行購物,人們就把這種購買方式成為“倉買”。

哈爾濱特有的“倉買”

起初,商家為了凸顯自己店鋪商品多、種類多樣、選擇性更強,就用“倉買”作為自己店鋪的名字來吸引顧客前來挑選購物。漸漸地,社區裡面的小店鋪紛紛效仿,於是出現下了如今遍地是倉買的局面了。

今天的倉買較之以前的倉買,功能更加專一,更像是“生活類袖珍超市”,,以日常家用百貨為主,例如米油、醬料、飲品、零食、鍋碗瓢盆......生活所需應有盡有。但你要想買電器、傢俱、書籍、衣服等等就不能到這裡了。其分佈的地點是圍繞居民區,廣泛覆蓋在哈爾濱的各個角落。

哈爾濱特有的“倉買”

如果你想做一個不賠本的買賣,開倉買必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來臨,網購的便利讓倉買也開始思考未來的發展,他們網絡為媒介,建立區域間的社區倉買網,在此次疫情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保障了區域內小區居民的生活所需。

PS:你知道哈爾濱最早的倉買是在哪裡嗎?
哈爾濱最早的倉買,是位於南崗區士課街30號的革新百貨商場。1995年1月,革新百貨商場在全市率先開辦倉買式銷售商場,成為最早的倉買式銷售商場 ,使顧客從需求購買轉為計劃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