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宋真宗天禧十年(1026年),年僅七歲的司馬光不僅熟練掌握了《左氏春秋》整本書的大意,而且還能將其中的文章倒背如流,神童一說由此傳開。可真正讓少年的他出名的卻是

“砸缸救友”這件事,七歲的司馬光見好友不慎掉入裝滿水的大缸中,在其他人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小司馬光冷靜的砸缸救友,這件事也震動京洛。

公元1086年,司馬光因病逝世,在暮年歲月的時候,司馬光在床上回望此生,想起的卻不是自己少年成才,背誦《左氏春秋》和舉石砸缸救友的事,而是心心念念放不下北宋的舊法與花費自己大半輩子編寫而成的《資治通鑑》。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一)

公元1019年,宋真宗時期,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父親司馬池任本地縣令。父親在其六歲時開始教他讀書,七歲司馬光就能熟練掌握文中內容與含義。司馬光的博學多才,除了他的勤奮好學外,另一方面則是源於他父親的著意培養,父親司馬池無論是輾轉河南、陝西還是去四川做官,都會把兒子司馬光帶在身邊,而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讓孩童起的司馬光無論是眼光還是見識都已“凜然如成人”

公元1038年,宋元宗時期,十九歲的司馬光參加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可以理解為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此後步入仕途,擔任華州判官。因司馬光小時候就與朝中許多大臣相識,中榜之後,尚書張存更是主動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同年司馬光與張存女兒結婚。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宋仁宗時期,北方的党項族人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本來西夏國是與宋朝市臣屬關係,可西夏國用小計謀擺脫了北宋的控制,北宋當然不堪其辱,出軍討伐西夏,不為別的,只為有個說法,可結果是北宋連連失敗,最後連說法也沒了。

宋仁宗見此,想讓兩浙添置弓手以此來增強軍事防禦力量,再增設指揮使等官職。其實北宋從真宗開始,社會上的積貧積弱問題就日益嚴峻,到了仁宗時期,“冗兵”“冗官”“冗費”的現象更是突出,冗兵十萬卻無法抗擊敵人,最後只得落得連年納幣求和的結果。

司馬光父子看到了仁宗這樣做的弊端,於是代父草擬諫文《論兩浙不宜添置弓手狀》。這是司馬光第一次向皇帝進諫,司馬光可能自己也沒想到,在他的一生當中,屬諫官做的最久,最認真;從嘉祐六年(1061年)起的升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然後改天章閣待制兼待讀,到知諫院,前後一共當了七年的諫官,期間可謂是直言不諱、不避權勢、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高尚風格與克己奉公的品格。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二)

步入仕途的第二年,司馬光的母親去世,按照傳統,必須辭官回家服喪三年,在服喪期間,父親司馬池病死於晉州,雙親的接連去世,讓司馬光整個人跌入低谷,尤其是父親的去世,讓司馬光尤為痛心。在司馬光整個的一生中,父親司馬池的細心教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工作的恪盡職守,父親的背影始終是司馬光追逐的方向。以至於後來,每每想到此事,司馬光都只得嘆息

“平生念此心先亂”

好在一件事的結束總會成為另一件事的開頭,司馬光在居喪期間,把自己無盡的悲痛與寂寞排遣到文學創作當中,此後三年又三年,在這期間,司馬光逐漸將政治中心轉移到文學創作當中,閱讀大量書籍,創造了許多如《十哲論》、《四豪論》、《廉頗論》、《才德論》等幾十篇著作,這些著作都是對以往歷史的論述,可以說是為後來《資治通鑑》的整理埋下伏筆。

服喪結束的第二年,公元1046年,司馬光接旨回京,初任大理評事,國子直講。此時的司馬光二十八歲,正值意氣風發、壯志凌雲的年紀,儘管官場深似海,可並沒有熄滅他激動的心情。

司馬光進京後經宰相龐籍的推薦,先後任職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殿中丞等官職。主要工作是對古文進行系統的研究,修日曆、改集賢校理等,任職史官後,司馬光潛心於對歷史的研究,再加之龐籍的一心栽培,司馬光得以更專心於學習以往的整個歷史脈絡。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三)

公元1063年,英宗即位,但此時兩宮矛盾加劇,太后與英宗之間的問題日益尖銳,司馬光看到這種情況,先後上奏諫文十七責,以“金堤千里,潰於蟻穴;白璧之瑕,易離難合”來說明皇帝離了太后則是“無以君天下”,而太后離了皇帝則是“無以安天下”的問題,經過一番苦苦相勸,太后與英宗的矛盾才終於有所緩和。

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著手編寫的《通志》引起英宗的重視,於是特設書局在崇文院,讓其繼續編纂。其實一開始司馬光是覺得以往的史籍太多太雜,許多人無法抓住裡面最重要的部分,便自己帶人出力著手編纂一部紀傳體,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的書籍。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司馬光在歐陽修的大力推薦下任職翰林學士,繼續編纂《通鑑》。也是這一年,朝氣蓬勃的神宗皇帝虛心下問,多方徵求治理國家的方略,王安石大膽革新的方案深得他心。

兩年後,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政知事,主持變法事宜,司馬光作為反對變法的主要人物,朝廷之中辯論,司馬光主張節流,認為“天地所生財務百貨,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主張救災節用,而王安石的開源則以“不加賦而國足用”的思想來確定理財政策。

其實這場辯論雙方都是贏家,神宗一開始的打算是讓兩個人一同輔佐變法,可是司馬光看到王安石的銳意變法,知道難與共事,於是拒絕了皇帝的請求,“願就冗散”,此後從1071年起,司馬光改任西京御史臺,長居洛陽,“六任冗官,皆以書局自隨”,此後的十五年,都在專心編纂《資治通鑑》,而王安石則需一邊推行新法,一邊抵禦來自守舊派的惡意誹謗。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四)

編寫《資治通鑑》的緣由,除了“《春秋》之後,迄今千餘年,《史記》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畢生歷年不能盡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外,更是希望以史為鑑,引起帝王們的反思。

公元1084年,司馬光主持的《通鑑》編寫完畢,神宗以其“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而賜書名《資治通鑑》,《通鑑》完成的第二年,神宗去世,全國各地的新法實施越發艱難,公元1085年,守舊派的頭頭宜仁太后高氏,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來變更新法。

公元1086年,司馬光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此時新法還有青苗、免疫、將官等猶在,雖然他曾經說過“凡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則存之”,可事實是即便對於那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是一概廢除,之後同年九月,廢除完所有新法的司馬光長眠於世。

司馬光被重新任用後,當了十六個月的宰相,

在他與王安石之間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中,司馬光用他最後的十六個月取得了勝利。可北宋的局面卻沒因此有所好轉,新舊黨爭更加嚴重,新法推行後所取得的成就,也隨之一概消失。文學的自負讓司馬光成為一代文豪,可政治的自負卻讓他成為世人爭議的對象。

一生很短,司馬光為何文學成就高於政治績效?性格決定命運

END.

參考文獻《宋史》

我是阿午,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關注

@午言說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