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景不好?老人說農村俗語早已預言,科學剖析一下真偽

疫情之後,部分地區出現了極端天氣,尤其是前些日子的大範圍春雪,以及近期的冰雹和倒春寒,引發人們對糧食危機的密切關注,甚至誘發了一波恐慌性的囤糧搶購。農村中有老人說,2020年的年景不好,許多的農村俗語都已提前預言。那麼,所謂的這些農村俗語真的可信嗎?我們應不應該聽信老人言呢?下面,我們詳細剖析一下。

2020年景不好?老人說農村俗語早已預言,科學剖析一下真偽

一:農村老人口中的關於農業年景的三個俗語

(1)一年兩個春,黃豆貴如金。

2020年屬於雙春年,共有兩個立春節氣,一個在年初的正月十一,一個在歲尾的臘月二十二。一年兩個春,在農村人看來,春脖子變長了,在寒冬臘月立春,會出現暖冬現象,對農作物的生長極其不利,尤其越冬害蟲的基數增加以及倒春寒造成的霜凍,會促使黃豆減產,引發價格上漲。當然,此處的黃豆是喻指,泛指更多的糧食品種,如水稻、玉米和小麥等。

(2)2020年,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

這句農村俗語中的二龍和十一牛,實際上為中國傳統的計時曆法中,將天干與地支隨機搭配形成的。它以時間(天干)搭配屬相(地支)來判定,於是就有了“二龍治水”和“十一牛耕田”的說法,通過動物數量判斷農業收成。老話說“龍多靠,龍少澇”,出現“二龍治水”,易生洪澇。出現“十一牛耕田”,代表耕種條件不甚理想,很可能出現糧食的欠收。

(3)閏四月,吃樹葉。

今年不僅屬於雙春年,而且還閏四月,如今我們已經踏進四月的門檻裡。“閏四月,吃樹葉”是因為此時秋收已過很久,青黃不接,趕上閏月會導致春脖加長,推遲了春耕春種的時間,而相應的收割時間也會被延長,可能出現存糧吃盡,沒有糧食吃,靠吞吃樹葉生活的悲慘場面。翻翻日曆看,今年四月盡的時候,竟然都到了陽曆的6月20號,這春可真是名副其實很長。

2020年景不好?老人說農村俗語早已預言,科學剖析一下真偽

二:如何正確理解這三句農村俗語的含義

在過去,由於種植水平的落後,人們大多靠天吃飯。自然環境中的光照、溫度和雨水,都對作物的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次的害蟲肆虐,有可能造成農糧減產。一次霜害低溫,有可能形成顆粒無收,更別說乾旱與洪澇,老天稍不留意,就能造成影響農民吃飯的問題。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唯有吃糠咽菜,吞食樹葉來生活。

這些俗語彙集於先人的實踐與經驗,在當時,屬於真知灼見,但現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類戰勝自然災害,顯得不合時宜。

比如,在防治病蟲害上,我們有先進的“以防為主,治早、治少、治了”的植保理念;有物理、化學和農業綜合的防治方法,有先進的安全農藥和現代化工具,控制病害已不是事兒。而對於倒春寒的控制,更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和措施。如通過提高自身的營養,提高抗凍與抗逆性;通過灌水、生物調節劑延遲花期,躲避倒春寒,以及通過噴水、燻煙等方式減輕倒春寒危害,都取得了強大效果。即使今年天氣異常惡劣,倒春寒頻繁,但絕對不會出現過去那種大面積減產的現象。

2020年景不好?老人說農村俗語早已預言,科學剖析一下真偽

三:我國糧食生產,到底安全不安全?

首先,作為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糧食安全為基本的底線,我國是堅實履行了對世界和人民的承諾。糧食生產連年豐產,迸發出巨大的產能。我國已經連續五年,糧食的供給穩定在6.5億噸,主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麥的自給供給率都在95%以上。2019年我國的水稻結餘量為1430萬噸,小麥的結餘量為1400萬噸,供需平衡有餘,呈現略有過剩。

其次,我國的糧食庫存充足穩定,主產區儲備3個月的銷量,主銷區儲備保持6個月的銷量,完全可以保證人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最後,我國的糧食生產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農村中尚有大量的棄耕土地,能夠釋放出更大的產能;農村裡有大量滯銷過剩的水果和蔬菜,為人們飲食提供補充支持。同時,有袁隆平這樣世界頂級的科學家,正帶領中國糧食生產走在科技的金光快速道上。前兩天,袁隆平團隊準備將雜交水稻的畝產提高到每畝1300公斤,這又將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記錄。

2020年景不好?老人說農村俗語早已預言,科學剖析一下真偽

綜述:

民間俗語由遠古而來,裹著歷史的滄桑,面對著科學技術的今天,面對著強大的祖國和勤勞的人民,已漸漸抖落出時代的侷限性。所以,聽得老人言,請勿人云亦云,我們更以辯證聽取,取精華,去糟粕。應對肆虐而來的自然災害,我們註定人定勝天,不再靠天吃飯。

朋友,您認同這種看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