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辦酒席能不能取消打包這種現象?

站如松


在農村辦酒席,取消打包沒有什麼大的意義,飯菜吃不了,打包帶走也未嘗不可。

前些年在農村辦酒席,吃不了的沒有人打包,因為那時普遍不富裕,剩下的肉菜也不會太多,主家會分門別類的歸集好,主要親戚回家的時候,給裝上一點,帶給不能到場的老人孩子吃點。剩下的幫忙的人員,晚上或者第二天再一起吃,這樣可以為主家節約一點,農家人來錢不容易,所以那時的人形成一種習慣,替東家著想,沒有人去打包。

如今生活條件已普遍提高,即便是農村辦酒席,也是十分豐盛,菜多的根本吃不了,客人如果想打包,主家也是非常樂意,並提前準備好塑料袋方便打包,因為剩菜多得吃不了,倒掉也是浪費。自家人及幫忙的人晚上吃,還要做新菜,不再吃剩菜。

飯菜吃不了打包,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好的,這樣可以減少浪費,節省資源,實在是沒有必要取消。


殿忠談三農


農村辦酒席投的是個熱鬧,通常情況下,主人會辦得很豐盛,預留有打包的菜。再說,都一個村的,大多沾親帶故,往上數個三五代,都是一個門頭的,要取消這種現象,很難。要抑制這種現象,倒還是有。

一是把該來的人都請來,放在明面上,招待在明處。

二是縮小範圍,不要講排埸,圈子搞的太大,造成現埸亂象,無法控制,給打包者可乘之機。如果範圍小,親門的,親戚,真心朋友,大家都是有面子的,除特殊原因外,都不會盤算人,造成本來足夠吃,結果因為打包,一來菜搶光了,桌上盤子空空,來人掃興,主人尷尬。

三是請一個有威望的人幫你當支客,他有辦法幫你制止惡意打包客。

四是如果你足夠富有,不仿放任他們一回,以此滿足他們一個小小的願望。自己獲得更多。


秋水華章


農村酒席打包,在我們這裡叫“拈嗄包”。

“拈”就是用筷子夾取,“嗄”就是肉,“拈嗄包”就是去吃紅白喜事酒席的時候,同桌的人將沒有吃完的菜(主要是指肉等葷菜)按本桌人數均分帶回家。

這情況在我家鄉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種習俗。比如在應邀去吃酒席的路上,遇到熟悉的人打招呼:“走,去拈嗄包去咧“。家裡有老人,拈一些“嗄包”回來給他(她)吃,他(她)就感到溫暖,覺得你記著他(她),覺得你有孝心。家裡小孩子吃到你拈來的“嗄包“,就比撿到塊寶還要開心,它象徵著實現了孩子們的寄託。事實上誰家也不缺這點菜。

早些年我還在上班,單位常接待省裡和縣份上來的人,很多時候都吃剩不少,那時我還沒結婚,打包來一個人也吃不完,留著扔掉也可惜。每到這時候,在客人走了以後就招呼在城裡打工的鄉親來吃,現每每說到這些,鄉親們還念念不忘,因為誰也不缺這點吃的,主要是個情份。

所以農村酒席打包這事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願不願,因為它包含了物質和習俗雙重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