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中國醫療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工智能“爆款”

出圈!中國醫療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工智能“爆款”

最新消息!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250萬,爆發式增長仍未停止。

再看中國,1個多月時間,隔離、檢測、應收盡收,疫情基本被控制。如今,各地都進入復甦狀態,返工比例大多超過50%。按鍾南山院士的話說:“我們挺過來了。”

是的,有些國家連作業都不會抄!公共場所沒有紅外測溫系統;確診只靠檢測盒,沒有CT快速診斷;更沒有在線問診提供及時的建議,聯動附近的發熱門診……

也難怪,某國大統領三天兩變,一會說新冠只比流感強一點;一會說疫情被誇大;一會說病毒兇險;一會說已經看到曙光。治國靠直覺,邏輯王境澤,滿嘴跑火車,各種不靠譜歎為觀止,這樣的領導還不止一個。

這種情況下,哪裡還有企業能群策群力,共同抗疫?所以歐美那些國家還在踩中國沒踩過的坑,吃中國沒有吃過的虧。

只有在中國,才能看見抗疫的眾志成城——科技公司沒有下棋做大秀,而是將人工智能(AI)運用到各醫療場景:或幫助解析病毒基因;或解讀CT,確診病例;或為公共場所提供遙感測溫系統,實時發現高熱人群……

而更重要的是,在醫療資源極度緊張時,還有AI輔助醫生做線上問診,幫助疑似新冠患者鑑別、隔離、預診、導診。春節期間,平安好醫生這套系統已經被普及到全國各地,迅速獲得超11億次訪問。

4月7日,經過9個月的調研,全球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WONCA(The 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世界家庭醫生組織)將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評定為最高級別,成就全球首例。

出圈!中國醫療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工智能“爆款”

要知道,WONCA是世界最大的家庭醫生組織,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夥伴,分支遍佈全球13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世界90%以上的人口。

這次認證,標誌著中國智造的醫療AI與國際接軌,從此,中國不再是單純的醫療技術進口國,這套AI將隨著醫療雲計算、抗疫知識系統出口,協助全球戰疫。

是的,無產業、不AI,從AI中來、到產業中去,那才是大眾需要的AI爆款,中國新醫療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求醫難上難,怎麼破?

看病貴,求醫難!絕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醫療資源稀缺、分佈不均,結構性失衡是全球醫療界的通病。

2019年中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增速12.1%,超過人均消費增速的8.6%。前者增速連續N年超越後者,卻無法改變“8%的三甲醫院負擔超50%的門診量,每千人只有2.6個醫生”的窘境。

好醫生依然難預約,掛號費幾百元也未必見效。分級診療舉步維艱,即便有著名院長說:“40%的病人無需來三甲醫院排隊掛號。”大醫院還是被各種病患擠爆。因為其他低線地區,醫療水平有限,初診誤診率甚至達30%。

病人實在不易,為了更好的門診,經常掛號排隊3小時,醫生問診5分鐘,再加上路途時間,一次看病要用掉整個白天。

而全球醫療的“王者”美國,看病也不輕鬆。拍個CT要層層認可,預約醫生照樣得漫長等待,最後再看寄到家的賬單,也是滿頭“黑線”,因病返貧的故事絕非少數。

結果,這次新冠病毒,更讓美國遭遇極大挑戰,病人飛速增長,家庭醫生、社區醫院缺乏剋制傳染病的經驗,預診、分診、隔離難有章法,再加上很多人禍對策,整個醫療體系幾近奔潰。如今,全美累計確診84萬例,死亡超4.4萬例。

巨大的供需矛盾下,AI成為緩解醫療頑疾的靈丹妙藥。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未來,站在經濟鏈頂端的將是算法,它會幫我們解碼客戶需求,幫我們做出重要的決定和應對。”

比如,1月23日晚8點,山東某火車站候車的一位用戶,接通平安好醫生線上問診,他出現胸悶、發熱、乏力的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

經過AI對症分析,在線醫生進一步確認他1月初去過武漢,且按最新診療指南,其症狀符合新冠特徵,確定該用戶為疑似病例。

而確診時,該用戶已經登上前往鄭州的火車,且沒佩戴口罩,這可能讓整部列車都暴露在病毒威脅下。

面對可能的疫情傳播,平安好醫生立刻啟動新冠線上預防機制,指導用戶向列車長彙報病情,並電話指導車長實施預防隔離措施,同時聯繫當地疾控中心,安排用戶就近站點下車,由救護車送往指定發熱門診,做進一步隔離篩查。

隨後,該病患迅速排除了疑似,回家隔離。

出圈!中國醫療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工智能“爆款”

可見,以技術、專業為基礎,“AI+醫療”通過數據、算法抽取、沉澱知識。由此實現預測、自動化流程,做端到端服務……讓醫療資源、醫生圍著病人轉,提升醫療效率、用戶體驗。

按紅杉資本創始合夥人沈南鵬的說法:“升級”意味著增量新市場。而這種“AI+醫療”的升級,既有深厚的產業根基,又有打破傳統診療的範式,兼具新技術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

方法做對,事半功倍

超級技術社區Free Code Camp有位AI大咖曾說:“競爭的最大看點,早已不是誰有更炫酷的技術,而在於誰能將AI轉變為一種商業化服務。”

平安好醫生首席技術官王齊更是篤信這點。他告訴小郝子:

2014年開始,在線診療成為“風口”。所有平臺都知道中國每千人只有2.6個醫生,遠低於發達國家,正是“痛點”所在。所以,不斷增加在線醫生數量。

別的平臺大量簽約兼職醫生,但其專注度遠不及全職醫生,為此,平安好醫生頂住外界壓力,從三甲醫院挖來資深醫生,打造專職團隊。

但隨著業務爆發,2015年開始,專職團隊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此時,必須用AI技術做效率工具,解決成本問題。

按文豪伏爾泰說法: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定義方式。

比如,頭疼,是哪個位置疼,是痠痛、脹痛、刺痛,還是抽搐性疼痛,有什麼病史、藥史、過敏史,如何對應神經科、內科……

這時,專職醫生髮揮作用。他們幫AI定義問診方式,分解複雜流程,細化預診問題(特別像智能客服),將用戶回答對應癥結,再對接相關醫生。如此,醫生的重複問診暴減,手拿標準化的預診信息,直接進入深度問詢、診斷。

同時,在這套專業框架下,AI不斷深入醫療過程,不斷加深對病症、病患的“認知”,結果,它的預判越來越精準,醫生的生產力被進一步釋放。

由此,平安好醫生單個醫生的日平均接診量,遠高於三甲醫院的同行。所以,新冠疫情初期,即便它接入人民日報、百度、中移動等單位和多地衛健委,照樣能自如應對突增的線上諮詢。

一位業內行家告訴小郝子:這才是AI解決現實問題的正確姿勢。

之前,谷歌阿爾法狗下棋連贏世界冠軍,震驚世界,但它只是在極度明確的規則下,完成了機器智能的自我進化。

可現實特別複雜,尤其是深入到行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AI思維中,算法是獲取行業知識的核心能力、鋪路磚,AI項目常有80%以上的時間在做算法探索,方法不對,一切皆是枉然,方法做對,立馬就能事半功倍。

於是,基於AI算法優勢,加上6.7億人次海量數據的訓練,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涵蓋了3000種疾病的知識圖譜,覆蓋整個就診流程,能夠智能分診,成倍地提升醫生問診效率,大大降低誤診、漏診的概率,改善患者遠程就醫的體驗。

例如,中老年人背部疼痛,未必是枕頭高、床板硬、睡姿不對,也可能是心臟病前兆;而腳氣病發,或許有糖尿病的問題,用藥治療更須謹慎……

這就像《創新者》裡寫的:大家會看到技術點滴進步,鋪墊、沉澱、一步步向前拱,起初慢得揪心,之後越來越快,“轟”的一聲!亮瞎全世界。

出圈!中國醫療走向世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工智能“爆款”

無疑,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消費技術,但玩遊戲、在線購物、食品外賣,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科技的領導者。只有搞定類似“AI+”的深度創新,才能獲得更深更廣的戰略佈局。尤其是現在,新冠疫情引發全球波動,正是新技術“嵌套”進社會的良機。

而像平安好醫生這樣,用AI的超級確定性,對沖外界的不確定性,集中數億用戶,變身新基礎設施,自然能穿越經濟的起伏。

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弗裡德曼說:“這將會是兩個世界——新冠之前的世界與新冠之後的世界。”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