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把資產都遷到了英國,這波疫情過後情況會怎樣?

De-zhong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整理一下李嘉誠先生從中國市場的一系列操作說起。

2008年,以44.4億元賣出和黃位於上海的總部大樓世紀商貿廣場。

2013年,以26億元賣出廣州西城的都薈廣場,以90億港元售出東方匯經中心OFC。以30億元售出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2014年,以14.4億元售出上海盛邦國際大廈,以57.5億元售出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又出售了多年持有的長園集團的股份。

2015年以5.2億元售出香港的盈暉薈。以61.4億元售出港燈16.53%的股份。

2016年,以200億元賣掉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以358億出售香港中環中心的所有資產。

合計變現1600億元。

此時的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戰略機遇應該是很多的,然而李嘉誠卻高位變現,這背後除了經濟的考量外,應該還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不然,這麼大資金的變現,中國政府也不會不聞不問的!在李嘉誠的後期操作就能看出端倪了。

1999年12月31日,美國的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到期。和黃以90%的股權,拿下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此次操作,西方媒體有很多的評論,必竟,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大家應該是清楚的。李嘉誠的回覆是:我就是個做生意的!

1993年進入英國市場,4年後賣出,獲利1180億港元。

2018年,率先與華為公司簽訂20億英鎊的採購訂單,摺合人民幣175億元。又通過持股和收購,助力華為公司與歐洲多家公司簽訂20多筆採購訂單,合同金額達200億歐元。幫助華為公司的5G打進歐洲市場,撕開了美國封鎖的缺口。

據數據統計,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早已超過了4000億港元,如今李嘉誠控制了英國1/3的港口,2/5的電信市場,1/4的電力分銷市場,30%天然氣供應市場,7%供水市場,此外還擁有超過50萬平米的英國土地。

李嘉誠還用200億買下了英國最大的酒吧連鎖格林王,旗下擁有2000家酒吧以及餐廳,可英國當下的疫情的情況,酒吧和餐飲業無疑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所以李嘉誠在英國的生意損失慘重。預計損失將達1105億。

除了在英國的投資,李嘉誠還投資了美國長壽藥,在此同時,延壽市場已經崛起成為新的投資風口,根據世界頂尖投行美銀美林發佈的報告,延壽藥將是未來10年內最值得投資的機會,目前市場規模已經高達11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其規模至少達到6000億美元,從健康長壽的前景來看,李嘉誠可謂是賺翻了。


老胡聊創業


李嘉誠投資英國是個敗筆。

我們都知道,在投資過程中,所在國的貨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該國的貨幣貶值,那麼該國的一系列資產都可能隨之縮水,在英國投資,所使用的貨幣自然是英鎊,那麼英鎊的升值或者貶值是至關重要的。


這道理很簡單,比如說你拿100萬人民幣買一棟房子,即便是1年以後,這房子還是價值100萬人民幣,但是由於人民幣升值,你的資產可能是走高的,因為當你賣掉房子兌換成美元以後,可能資產反而增加。


我們看一下新聞,《別讓李嘉誠跑了》寫於2015年,也就是早在2015年之前,李嘉誠就把資產逐步轉移到英國,既然如此,我們看一下英鎊的走勢



如圖所示,自2014年開始,英鎊兌換美元出現了大規模的下跌,

2014年,英鎊跌了5.85%,

2015年,英鎊跌了5.33%

2016年,英鎊跌了16.33%

2016年以後,雖然英鎊起起伏伏,但是始終沒有拉起來。


僅僅以2014年到2016年的英鎊走勢來看,英鎊共計下跌了27.51%。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也就是說李嘉誠什麼都沒做,資產直接縮水了近三分之一。

假設李嘉誠如果當時投資的是美國國債,可能不會損失如此多的錢。


有人覺得,李嘉誠買的電力,自來水,港口之類的民生基礎設施,即便是出現疫情,那也無所謂,畢竟你還是要喝水,用電是不?


並不是的,因為英國本來就對這類資產開放,李嘉誠可以2015年去買,也可以2020年去買,根本沒有必要著急,以現在的英鎊走勢,他現在去買,資產價格更便宜,而他現在把手裡的資產拍賣掉,由於英鎊的貶值,他可能就賣不到2015年的價格了,這就是資產的縮水。


李嘉誠錯誤在那呢?錯誤在在不適合的時間投資了不適合的國家,他萬萬沒想到英國人膽大包天敢於脫歐,後來英鎊急劇的下跌,就是因為2016年脫歐公投的緣故。當然這也不怪李嘉誠,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年也是企圖利用脫歐公投來逼迫歐盟讓步,不曾想的是真的玩脫了,卡梅倫只好辭職了事。英國首相都沒料到英國人這樣,李嘉誠當然也不太可能會看到這麼遠。


沒辦法,只能說李嘉誠很倒黴。


李建秋的世界


這次疫情是一場難得一遇的人類與健康危機的搏鬥,不只是區域性的,而是全面性的、全球性的。李嘉誠把資產搬到哪裡也都是一樣的,無法逃避被貶值的命運,除非搬到月球上去,否則也是難以迴避。

看看香港的恆生指數從30000點下跌到了24000點,下跌幅度約20%;英國富時100指數也是從7500點跌到了5700點,跌幅約24%。像極具疫情期間競爭力的騰訊和阿里巴巴也是下跌幅度也是超過了15%。全球的富豪們的主要財富還是體現在股票市值的財富上,即便連股神巴菲特也是難道資產縮水的命運,馬雲、馬化騰二大華人首富的資產也縮水,以1900億排在華人第六的李嘉誠也不會例外(雖然很多人認為李嘉誠還遠不止這些財富)。

但李嘉誠家族財富的膨脹式發展時期一定已經過去,李嘉誠的財富來源主要是靠房地產,尤其是香港這種持續上漲幾十年的房地產發展方式,甚至可以說是掏空了香港的實體經濟和產業經濟,只留下的房地產、旅遊和金融產業,這也是全球少有的區域發展模式。同時,也在國內改革開放中讓房地產經濟的崛起。以房地產經濟為主導的李嘉誠資產再次獲得的巨大收益和財富膨脹。可這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到了頂峰,接下來的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如此的絢麗多姿,房地產財富暴漲方式也會終結。

在新經濟、創新性,大眾創業的時代,財富的分配會方式很大的變化。李嘉誠的資產無論搬到哪裡也無法迴避增長速度減緩的命運,而房地產大蛋糕在香港和大陸地區的緩和,也一定會讓李嘉誠的巨大資本財富向更廣、更闊的全球化發展,而英國恰恰是他最熟悉的地盤,投資英國也是必然的選擇。

李嘉誠財富可能還會在全球化投資上輻射的更加廣闊,不僅僅是英國,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國家進入他的視野。而具有大量資本積累的李嘉誠也會是一場全球範圍內白菜價撿財富的機會。但公用事業類還會是李嘉誠投資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