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秦彥國:堅守武漢60天,終於看見了春天

東方吐白,山裡的霧氣還沒開始散去,路上的鳴笛聲在晨曦中慢慢響了起來。4月20日,結束在長白山14天的休整,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醫療隊132人踏上返長回家之路。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秦彥國:堅守武漢60天,終於看見了春天

從2月7日到達武漢到4月6日落地長白山,60天的抗疫時光恍若昨日。作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副院長,秦彥國也吐露出了一直憋在心裡的掛念:“雖然131名隊員都平安回到吉林大地,但我還是每天都懸著心,只要聽到他們的體溫正常,才會安心一點。”

鼓勵醫療隊

“大家堅定信念,我們一定會贏!”

“我們是在2月6日接到國家衛健委的文件,要求組成一個132人的團隊,這個團隊由兩名管理人員,30名醫生,100名護士組成。根據要求,這些醫生和護士,儘可能都要以重症醫學科或者與重症醫學科相關學科為主的人員構成。”秦彥國回憶說,2月7日晚5時許從長春出發,晚8時30分許抵達武漢,入駐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從2月7日11點開始籌備,不到40個小時,2月9日就開始接診,6個小時收治50個病例!“這樣的時間與強度,已經超越了接診的極限……”想起入駐的那一刻,秦彥國至今仍記憶深刻。秦彥國說,正常情況下收治10例已屬極限,所以醫療隊一直在超極限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病人收治多還不是最大的挑戰,由於疫情防控要求,醫護人員還要兼職生活保障、衛生等任務,防護服非常笨重,基本上人人都是汗流浹背,加之地域方言上的交流困難,隊員們難免有沮喪、挫敗感。

尤其是剛到武漢時,有很多物資需要組裝、整理,顧不得填飽肚子,匆忙墊了幾口飯後,隊員立馬投入了工作中,一直忙到凌晨……累了,倦了,再堅持。深夜裡,為了鼓勵大家加油幹,秦彥國帶頭作動員:“大家堅定信念!我們一定贏!”隊員們咬咬牙繼續投入到戰鬥中。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秦彥國:堅守武漢60天,終於看見了春天

作為領隊,秦彥國率先垂範,主動加入到最辛苦、最艱難的工作中,給大家樹立信心。隨著疫情的發展和救治物資、設備的陸續加入,患者的治癒率不斷升高,大家有了幹勁。60天裡,他們收治病重及危重患者共117名。

“保護好醫護隊員的安全,他們健健康康地來,我就要安安全全地把他們帶回去。這是我對戰友們的責任。”秦彥國抵達一線後,一刻都未停歇,根據實際情況,他把重點轉移到戰前人員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培訓上來。

“收治危重患者,是國家給我們的任務,挽救患者生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把6個戰鬥組排好了班,4個小時一個班,之所以這樣安排,既是為了避免感染,也是為了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治療。”一線任務繁重,秦彥國合理調整人員分配,帶領隊員啃最硬的骨頭,在最前線與疫情日夜鏖戰。

“凡事想細,才能走遠。”這是秦彥國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時刻關注著醫療隊工作的每個細節,關心每個隊員的身心狀態,傾心呵護,毫無保留。

貢獻“金點子”

他變身抗疫一線的“智多星”

秦彥國不僅是位貼心負責、醫術高超的領隊,還是一個“戰地發明家”。在武漢抗疫期間,他發明了許多保護醫護人員、降低感染風險的裝置。

利用手機網絡平臺實施移動遠程會診,是他的第一個“創造”。駐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接診大量重症患者後,秦彥國切身感受到病毒的高傳染性導致醫護人員隔離所帶來的種種醫療交互和協作的不便,他立即著手啟動項目。2月11日,吉大二院利用手機網絡平臺實施了覆蓋病區內外、連接武漢與長春的多學科會診,實現危險最小化、資源最大化,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個有力武器。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較高,很多都需要開放氣道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因此成倍增加了相關醫護人員感染幾率。基於臨床實際迫切需求,秦彥國發明出以“罩住病人、罩住病毒,讓病毒不播散”為理念的防噴濺和減少病毒氣溶膠的防護裝置。時間緊、任務急,從發明的念頭到設計、安裝和使用,全過程僅用5天時間。後來,這套裝置在臨床使用中經過多次改良,避免了病人呼吸道病毒持續釋放對醫護人員構成感染風險的問題。

秦彥國的第三個奇思妙想,是一次性咽拭子採集防護面罩。原有創呼吸機插管及吸痰隔離防護裝置應用之後,雖然護具能起到防護作用,但患者在採集咽拭子時都是採取坐姿或站姿,十分不便。秦彥國快速開動腦筋,很快設計出一款一次性咽拭子採集防護面罩,並立即開發出樣品,經過反覆改良,用最快的方式——3D打印出了樣品,很快就可以應用到實際操作中。

與疫情較量所有醫護人員

都是“戰時狀態”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生一半來自於重症醫學科,6名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其他9名來自頭頸外科、神經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密切重症搶救相關學科。100名護士也是與重症醫療相匹配的組合。

“帶到武漢的都是我們醫院的精英、寶貝。”秦彥國回憶說:“由於病人數量增多,到武漢才發現搶救設備遠遠不夠用!”人命大於天!第一時間,一輛輛滿載著各種急需醫療設備物資的急救車從長春呼嘯而來,經過兩天的緊急籌備,高端設備全部安裝完畢。“我們吉林送來的不僅是醫療設備,還是希望,是曙光!”

“我們初期接管的患者中,60歲以上的佔65%,最高年齡90歲,最小年齡23歲,特點是高齡且大多數原有較重的基礎疾病。”秦彥國說,搶救重症患者要時刻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所有醫護人員都是戰時狀態,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不分上班還是下班。

說起支援湖北期間最大的挑戰和難度,秦彥國介紹說,最大挑戰就是需要三到四人穿著防護服做部分有創的操作,大家心理壓力挺大的。穿著防護服,增加了操作難度,特別是想做氣管插管,包括做最高級的生命支持體外膜肺氧合( ECMO )時,在病房裡待的時間越長,暴露的風險就越高,“我們真的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看到了患者出院時候的笑容,真的是挺開心的,覺著一切是值得的……”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各省級、國家級醫療隊逐漸撤離武漢。就在這時,秦彥國帶領的吉大二院第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再次接到國家通知,繼續留守武漢對重症患者進行救治。這是對醫療隊醫療技術和服務最高的認可,秦彥國及隊員們倍感驕傲,他與全體隊員當即表態,一定完成各項救治任務,直到取得戰“疫”的最終勝利。

深夜裡,秦彥國召開緊急會議,與核心組成員再次研究接下來的工作方案,最終決定將131人的醫療隊兵分兩路:一路“ECMO核心組”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繼續接收需ECMO支持治療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路“危重症救治組”整建制接管武漢肺科醫院危重症病區,與此同時,“機動組”與“管理組”負責全面支援。秦彥國堅定地表示,疫情就是命令,國家讓我們衝鋒到哪裡,我們就堅定地戰鬥在哪裡。

明月非兩鄉,同氣枝相連。4月6日,醫療隊圓滿完成此次支援湖北的救治任務返回吉林。60天抗疫時光結束,分離時刻,不少隊員落淚了。秦彥國說,這只是開始,接下來,雙方醫護人員和醫院還將開展業務上的交流和學習,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攜手並行。

身邊人說:

秦彥國副院長業務能力強,嚴格管理隊伍,處處模範帶頭,是抗疫前線一名可親可敬的大家長!帶兵打仗,指揮員極為重要。秦副院長帶領我們131名隊員堅守到最後一刻,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醫療隊剛抵達戰地時,隊員們非常緊張,雖然治療過很多病人,但還是第一次接觸傳染病人。在奔赴武漢的飛機上,秦彥國副院長組織開了一次會,把接下來的工作做了詳盡安排,讓大家的心頓時踏實了。抵達武漢後,又組織醫療隊參加兩次感染防護培訓,然後才開始救治工作。在秦彥國的鼓舞下,當推開門看到患者的瞬間,所有人的心反而平和下來,一晚上接診了50位患者,沒有過多的擔憂,一直在忙,緊張和焦慮的情緒都不見了。

——吉大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李君瑤

城市晚報記者 劉佳雪 、受訪者本人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