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想跳槽,又怕找不到新工作,職場這一心理要警惕!

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市場,並不像以往的金三銀四那麼火熱,但人們跳槽的慾望卻從未消停過。這幾天總有人提問,現在跳槽是不是不好找工作?如果現在選擇裸辭是不是風險太大?

有個同事最近很煩躁,前些天她告訴我,自己被領導否定得一無是處,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會,卻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想跳槽,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我認為,她是一個全能選手,無論做人力資源的哪方面,都能扎進去,做事認真有責任心,可是她就是感覺很無助,很自卑。


疫情影響下,想跳槽,又怕找不到新工作,職場這一心理要警惕!


這可能與她的經歷有關,她曾經在辦公室就職,辦公室文員工作就是接接電話,收拾總經理辦公室,接待來訪客戶,準備會議等。那時候她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就調轉到人力資源了,後來做招聘、人事、薪酬、績效都接觸過。

每一樣都是因為負責相關工作的同事要麼辭職,要麼休產假,她作為多面手,幫忙頂崗。

就是因為她一直被需要,每個崗位待的時間都不長,她認為這糟糕透了,她沒有機會深入學習一門技能,這樣的她不能有一技之長,樣樣通樣樣松。

雖然我覺得她見解獨到,善於思考,但領導總是要求很高,最近老是挑她的毛病,再加上之前在辦公室也被人說沒有技術含量,她就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團糟,慘不忍睹,特別無助,想辭職。


我很無奈,無論我怎麼勸她,她總是拿領導的評價來擋住自己的眼睛,總是覺得自己沒救了。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在反覆失敗的刺激下,人們喪失了尋找出口的本能。當人被困在一個屋子裡,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探索仍不能找到出口,萬般無助之後,即使出口出現,人們也會視而不見。

正如職場中的某些人們,會出現意義感缺失,悲觀無望的狀態。

當人們發現某些無法控制的環境出現時,就條件反射式地認為自己將失敗,就會採取一種消極無助的方式去行動。正如我的同事,因為一直無法專心做一樣工作而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終將是失敗的,跳槽也無法成功。


疫情影響下,想跳槽,又怕找不到新工作,職場這一心理要警惕!


動物和人一樣,都會出現這種心理現象。當一頭大象小時候被拴在一根柱子上,它百般掙扎也無法弄斷繩子,走出那個小圈子。當它長大後,即使它能輕易地弄斷拴著它的繩子,它也不會去嘗試著去掙脫。一旦大象在幼年時期習得自己的掙扎努力是無用的,就不再試圖去掙斷繩子了。

職場中的我們,尤其是遇到挫折想要離職的時候,是否考慮過,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為什麼遇到這個困難我就要辭職?這會不會只是拴著我們的那根繩子,我們完全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卻總是覺得改變不了呢?

一個應聘者跳槽了好多次,每次只能幹兩三年就得換一家,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像個魔咒,總是呆不長。這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他潛意識裡對自己說,我每當幹了兩年的時候,就會有一件事出現,逼得我辭職。即使那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到了那個時間節點,他就會格外敏感,暴躁,於是結果又一次應驗了,他辭職了。


身為職場人,很難不遇到挫折,當遇到挫折時,你的處理方式如果一直保持錯誤的姿勢,就有可能一直失敗,就慢慢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當機遇在你面前時,就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從而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們要怎樣克服這種心理呢?

1.跳出舒適圈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性的思維看似最簡單省事,因為人們有所謂的“經驗”,讓人們覺得事情一定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

其實,很多時候,這只是人們偷懶的做法而已。因為懶得去思考別的可能,懶得掙脫拴著你的那根繩子,以為自己力氣太小無法辦到,而實際上,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你也不是從前的自己了。

勇敢地嘗試,也許下一次就成功了呢!

跳出你的舒適圈,嘗試更多的可能,就是尋找出路的第一步!


疫情影響下,想跳槽,又怕找不到新工作,職場這一心理要警惕!


2.逆向思維

順著思考的習慣也要改變,比如環境惡劣,我要辭職。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一想,我要去改變這樣的環境,讓它更適合我的發展呢?預期去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環境而不得,不如就強大自己,等自己的話語權變得更大,再去改變環境。

如果我換了環境,再遇到同樣的問題呢?再來一遍辭職麼?為什麼不能反過來,我來做主導呢?

我哪裡覺得不適應,有沒有可能改變這樣的環境?

3.改變歸因方式

很多人辭職歸因於公司,很少有人從自身找原因。當你受了一次挫折和委屈,覺得公司太壞了,沒有一個好人。就開始尋找下家,為什麼不想想,為什麼有人選擇呆在這裡不離開呢?

這一次的挫折,是不是我的問題?

為什麼自己這麼倒黴呢?而又為什麼倒黴的總是自己?

有時候,這樣想想,會發現,你遇到的事情只是偶然造成的,並不是常態,或者自身綜合能力不足,被錯誤地歸因之後,總是出現同樣的問題,導致自己都懷疑是受了詛咒。


疫情影響下,想跳槽,又怕找不到新工作,職場這一心理要警惕!


4.改變對結果的預期

開頭提到的同事,對自己未來的預期就是什麼都幹不長,什麼也學不精,不斷換崗位或者換工作,乃至進入死循環中。

其實有時候改變一下自己的期望值,要比悲觀更容易接受。可以考慮在不同的崗位上了解之後,慢慢走向管理崗位,不一定非要做精做專一門技術。

而那位跳槽上癮的應聘者,如果改變一下期望值,不要那麼追求完美,也許也可以在一個地方長期做下去。

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迷路,但只要相信能走出去,就一定能找到出口,最怕的不是找不到出口,而是相信了沒有出口。

(關注微信公眾號:yidianxinlixue123,送你100本經典心理學電子書。本平臺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