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一、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自媒體時代在中國隨互聯網網廣泛使用而興起,其間經歷了搜索引擎,門戶網絡,聊天工具及社交網絡四種主流形式的更迭,現在形成,了以個人網絡為基元的一體化網絡平臺交流時代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體)”研究報告,報告對“We Media (自媒體)”下了嚴謹的定義:“We Media (自媒體)是普通化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中的“自”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自己”,另外一個是“自由”。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公民從“旁觀者”轉變為“當事人”從傳播的“客體”變為“主體”並且強調“主客體”的融合,媒體彷彿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個人的東西,從此“媒體”披上了平民化的外衣。從“自由”角度分析,“自媒體”意味著公民擁有更大的話語空間和自主性,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從自媒體誕生、發展、成熟的過程來看,它與報紙、電臺、電視、新聞網站幾大媒體從點到面的傳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點形成了它獨有的傳播理念、傳播價值、傳播渠道、傳播時效等,從傳播向互播轉變,這是自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徵。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一)傳播理念--平等

作為草根媒體,自媒體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傳播,其理念是平等對話、信息共享。自媒體立足普通公眾,關注普通公眾,不僅日益成為新聞輿論的一個源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輿論的走向。

比如大眾媒體直接從自媒體這個公共信息平臺上尋找新聞線索,特別是都市類報紙記者、新聞網站記者更傾向於從微博入手尋找信息源;新聞網站將新聞分享到微博的入口,許多政府機構直接註冊微博,據統計,去年半年內僅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的政府機構微博就達630個。

可見,自媒體正在以其特有的傳播理念影響著媒體的發展方向,同時作為民情民意表達平臺,不僅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而且還可能左右事件本身走向及未來發展趨勢。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二)傳播價值--同向

傳播價值取決於傳播主體和傳播客體的需要。傳播主體即媒體,它往往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新聞做出取捨,經過傳播主體過濾的新聞到達傳播客體即受眾手中,其又根據自身價值需要對新聞做出選擇。

但自媒體運行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為同一群體,信息的生產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的同向性決定了自媒體新聞具有更加強烈的貼近性、趣味性、動態性,更符合目標受眾的偏好。

而專業新聞機構在傳統新聞價值判斷下製作新聞,又經過層層過濾和把關再輸送給受眾,其中包含了記者的價值觀念,也飽含了媒體的價值判斷,與自媒體原生態的新聞相比,其吸引力就明顯減弱了。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三)傳播路徑--網狀

信息源決定了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壟斷信息源、獨享話語權,而自媒體的信息源則遍佈民間,每一個公眾只要有手機或網絡,都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傳送出去,而接收者同時又可以是下一個發送者,新聞的生產者、發送者與接收者不再有身份區別,記者和受眾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

所以,自媒體的傳播路徑不再是傳統媒體的一對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對多的網狀模式。同時,不同的載體之間信息發送路徑完全沒有技術屏障,如公眾隨時可以將博客上的信息拷貝到MSN,QQ、論壇上,各種載體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公共信息平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信息發送、轉發,信息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傳播,而是在公眾之間自主交叉互播,這比傳統媒體既定的傳播渠道要複雜得多,受眾量大得多。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四)傳播時效--高速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流程有嚴格的制度規定,需經過層層篩選、把關、編輯後才會到達受眾。

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發佈的技術門檻和“准入”條件降低,不需要成立專業媒體機構來運作,也不需要相關部門審批,新聞生產流程更沒有規章制度約束,任何人都可以在博客、微博、論壇、MSN、QQ上發佈新聞,信息會很快在這些載體之間互播。

決定新聞時效的另一個因素是新聞生產者,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者是記者,一般情況下,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後才會趕到新聞現場,但自媒體時代,新聞第一現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記者,通過手機拍攝的畫面可以在幾秒鐘內傳到網上,這種速度其他媒體無法比擬。

自媒體時代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以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外部物質基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擴大化作為精神條件.從互聯網的發展來說,硬件上,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出現使隨身網絡成為可能,並由硬件生產商各自推出的相關配套軟件(如蘋果App store)極大地使硬件的應用趨於專門化和品牌化。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同時各大公共場合架設的無線網絡發射器裝置及衛星定位系統使個人與社會關聯性進一步加大。軟件上,聊天工具(QQ, MSN) . 社交網絡(Twitter, Facebook, 微博,人人網)的出現方便了人與人之間點對點的在線交流,同時具有時效性與便捷性可使個人生活複製為線上動作,而論壇/貼吧的活躍則反映出人與群體之間的對話,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但因其匿名性可導致交流用語的不規範與不計後果,易引發線上的口水戰。由互聯網所提供的外部條件,人們可以將自我與社會進行最大化的連接,但其中暴露的人性的立體多元化也會帶來不同的後果。

以人為本深化是自媒體時代發展的精神支柱。拋開其所紮根的經濟基礎,以人為本的貫徹集中體現於個體與群體間的關係上。

人的存在意義,自我價值與善世價值的銜接,精神需求與物質條件的不對應難關,這是當下集中體現的精神層面的問題。其集中於人的價值上,這樣的集中產生了層次豐富的思考空間,隨即產生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引發了不同的社會形態。

社會轉型是時期的不健全不成熟現象又引起人的自我關注,人的社會學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被限制了許多標準。價值觀的不對稱與空虛,物質條件的差距,又會導致個人價值的重新估計,人格重塑,與人性的多重表達。

這些總體上呈現一個遞增的狀態,即人的精神世界無法用單一標籤形容。不同的人不同的外部環境產生不同的心理,又以不同的方式來影響和改變社會,這就是現階段的“社會百態”。


自媒體時代的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