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漢鬼,不為吳臣”,關羽部下的這句遺言,道出了血性與忠義

在成都武侯祠的文武廊內,豎立著28座塑像,這些塑像所對應的,都是對於蜀漢有功的忠臣。

這28位忠臣中,有兩組父子檔,其中一組是傅肜和傅僉

夷陵之戰時,劉備被陸遜擊敗,大軍潰敗。劉備敗逃途中,傅肜率兵為劉備斷後,結果寡不敵眾,部下全體陣亡。

面對吳軍的勸降,傅肜毅然選擇為蜀漢戰死,據《三國志》記載。

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傅肜的忠勇讓我想起《亮劍》裡的孫德勝連長,同樣悲壯的末路,同樣視死如歸的決心,怎能不讓人動容、敬佩。

傅僉是傅肜的兒子,在鍾會、鄧艾伐蜀時,傅僉同蔣舒守備關城。蔣舒選擇投降,傅僉決意守城,最後同父親一樣戰死沙場。

傅肜父子是蜀漢的忠烈之將,他們由於忠義而被我們熟知。

“寧為漢鬼,不為吳臣”,關羽部下的這句遺言,道出了血性與忠義

在戰亂紛紛的三國年代,類似傅肜的忠烈之臣還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將領和傅肜曾經說過相類似的話,但名氣卻小很多。這名將領曾經是關羽屬下,名叫習珍

襄樊之戰時,習珍是零陵郡北部都尉,在行政上相當於現在的市公安局長,隸屬關羽管轄。他的武職是裨將軍,一個級別不高的將軍。他並沒有參與圍攻襄樊的戰役,而是留守後方。

當東吳大軍襲擊荊州,關羽敗亡後,荊州很多郡縣投降了東吳,但是習珍不願意投降。

他的弟弟習宏說,“現在我們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和東吳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如暫且投降,隨後伺機舉兵報效漢室”。

習珍聽從了習宏的勸言,投降了孫權。不久後,習珍聯繫另一個名叫樊伷的人,約定一起反叛東吳,歸附劉備

“寧為漢鬼,不為吳臣”,關羽部下的這句遺言,道出了血性與忠義

樊伷是武陵郡的官吏,武陵郡中有大量少數民族聚集,樊伷便是藉助他們的力量來反叛東吳的。後來夷陵之戰時,馬良也是拉攏他們一同對抗東吳的。

在樊伷起兵時,習珍暗地聯合7個縣城,共同叛吳歸蜀,習珍自稱邵陵太守。

這個邵陵郡是習珍自己設立的,當時並不存在,直到孫皓即位時才正式分零陵郡為邵陵郡。

東吳得以攻下荊州,得歸功於呂蒙、陸遜等人。而孫權坐穩荊州,得感謝一位名叫潘濬的降將。

潘濬原先是荊州從事,和關羽的關係不咋地。關羽敗亡後,孫權親自勸降了潘濬。隨後荊州本地人潘濬,幫著孫權平定了荊州各地的反叛。

潘濬先是率5000兵,平定了樊伷在武陵的反叛。隨後開始征討零陵郡的習珍,一舉攻下了舉兵的七座縣城。

“寧為漢鬼,不為吳臣”,關羽部下的這句遺言,道出了血性與忠義

​大勢已去的習珍依然沒有向東吳屈服,率領數百人上山繼續抵抗潘濬,並且對前來勸降的潘濬留下一句似曾相識的話。

《襄陽耆舊記》:(習珍)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

於是潘濬繼續攻打已經上山的習珍,一個月後,習珍箭盡糧絕。身處絕境的他,依然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自盡的方式昭示自己的忠義

在推崇忠、孝的東漢末年,當東吳將士看到這樣的場面,想來也會對這名蜀漢義士心生敬意。

在戰亂紛紛的三國時代,為了君主、為了心中的大義而付出生命的英傑為數不少。像習珍、傅肜這樣能在史料中留有記載的尚屬少數,更多的能人志士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令人嘆惋。

(本文參考文獻,《襄陽耆舊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