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稿:《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人物形象分析之藺相如

本文節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記敘了戰國時趙國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四個重要人物的事蹟。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寫了藺相如由宦者令繆賢的一個食客而成為趙國上卿的經歷,同時對廉頗也作了記述。戰國末期,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爭雄,秦的勢力最強。為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秦釆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積極對外擴張。其他六國中,實力比較強大的楚國和趙國成為秦實現企圖的主要障礙。當時,秦國正集中主要力量對付楚國,雖然對趙國也虎視眈眈,不時蠶食侵吞,卻還抽不出力量來大舉進攻。課文記述的事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廉藺交歡”三個事件,生動地表現了藺相如智勇兼備的才能和從大局出發的精神,同時表現了廉頗忠於國家、勇於改過的可貴品質。

我們本節課在瞭解文章的行文脈絡之後,著重來分析藺相如人物形象

首先我們從整體上了解這篇文章的行文脈絡,全文共12個段落,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廉、藺的身份和地位。先廉後藺,廉頗稍詳,藺相如簡略,突出了兩個人在趙國的不同地位:一個是戰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2—7段),完璧歸趙。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先由繆賢的推薦介紹,從側面表現他的過人見識;接著寫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衡曲直利害,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對策,並自告奮勇接受出使秦國的重任,表現其智謀和勇氣。

第二層(第4-6段),寫藺相如和秦王之間的鬥爭。

鬥爭過程有三個回合。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藺相如獻璧後,從秦王的倨傲無理中敏銳地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就假託“璧有瑕”將璧收回;然後將趙王的“脩敬”與秦王的“甚倨”進行對比,當面斥責秦王的無理無信;最後以自己與璧同歸於盡的決心來懾服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其不得不同意以“十五都予趙”。

第二個回合,歸璧於趙。藺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齋戒五日”和“設九賓於廷”兩個條件,以獲得迴旋的餘地。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於是,藺相如採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將璧偷偷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用歷史上秦國失信的事實,揭露背信棄義是秦的慣用伎倆,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並表明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決心,使得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層(第7段),藺相如功成加官。

第三部分(第8-10段),澠池之會。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8—9段),會前計議。先寫“澠池之會”的背景和趙王的態度。形勢的嚴峻,趙王的畏懼,都從反面襯托出藺相如的膽識非凡。與此同時,通過廉頗的語言,表明他對趙國的忠心和深謀遠慮,為後文廉、藺矛盾的解決作鋪墊。

第二層(第10段),會上鬥爭及結果。澠池會上,秦王步步進逼,耍弄趙王;藺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秦王終於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懌”,雖“不懌”又不得不“為一擊甌”。運用對比把這場短兵相接的鬥爭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絃,把藺相如蔑視強權的凜然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正由於藺相如機智勇敢的鬥爭,使得秦國始終沒有佔到上風(秦“終不能加勝於趙”);也由於廉頗的謀略和準備(“趙亦盛設兵”),使“秦不敢動”。

第四部分(第11-12段),負荊請罪。

第11段,藺相如因功拜為上卿。這一段,前幾句承上,後一句啟下,引出廉藺矛盾。

第12段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廉頗居功自傲,藺相如退讓迴避。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廉頗的心胸狹窄,通過“稱”“望”“引”等動作表現藺相如的寬容忍讓。

第二層,藺相如說明避讓廉頗的原因。“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表現出藺相如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重的高貴品德。寫相如舍人“請辭去”,既引出相如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表現其內心思想,又是對相如的側面襯托,使行文自然,人物更加飽滿。

第三層,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成“刎頸之交”。相互映襯,人物性格更加豐滿。

接下來我們結合文本內容分析藺相如的人物形象。這篇文章時如何來凸顯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的呢?

一、通過典型事件刻畫人物性格。

課文選取“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則典型故事表現兩個人物的性格,我們這節課重點分析藺相如的人物形象,表現其智勇。

(一)藺相如的智,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文言知識見ppt】

他決定許璧於秦,確定與趙王赴會,寬容忍讓廉頗,都是以國勢的強弱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

審時度勢之智。

(2)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文言知識見ppt】

他能廷斥秦王,完璧歸趙,在於他深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對秦的現狀和秦王的心理十分了解。知人論事之智。

(3)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文言知識見ppt】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文言知識見ppt】

秦王以“書”騙璧,以“圖”騙璧,以“禮”騙璧,藺相如不為假象迷惑,不因一時獲勝麻痺,獻璧、取璧、歸璧,機智果斷。隨機應變之智。

(4)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文言知識見ppt】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文言知識見ppt】

秦以城易璧,他主張“寧許以負秦曲”,澠池之會,他對等地要求秦王擊瓴,以秦首都咸陽為趙王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趙王由被動地位轉為主動,迫使秦王理屈詞窮,無計可施。

爭取主動之智。

(二)藺相如的勇主要表現在:

(1)前文我們已經講過當秦求璧而趙無人可使時,藺相如不怕任務艱鉅,主動承擔了重任。

可見敢挑重擔之勇。

(2)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文言知識見ppt】

面對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藺相如臨場不慌,臨危不懼,從容應對,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不畏強暴之勇。

(3)還是這一段,為了維護趙國尊嚴,他決心頭與璧俱碎於柱,準備以頸血濺秦王。

不怕犧牲之勇。

(4)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文言知識見ppt】

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文言知識見ppt】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文言知識見ppt】

廉頗出語不遜,常人難忍,藺相如再三退讓,忍辱抱屈,盡力剋制自己,終於使廉頗主動承認錯誤。隱忍退讓之勇。

二、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性格。

(一)形勢上的矛盾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文言知識見ppt】

作者始終將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使人物特徵鮮明突出。秦王求璧,趙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處於“兩難”之地。繆賢薦才,相如入秦。虎狼之秦國勢強盛,以十五城易璧,名為交換實為強取。矛盾尖銳,處境艱難,愈加顯示藺相如的智與勇。

入秦後矛盾步步激化,但由於藺相如智勇兼備,使形勢逐漸發生轉變。秦王得璧之後,藺相如一眼就看穿秦王無意償趙城。但璧已到了秦王手中,相如便提出“璧有瑕,請指示王”的要求,將璧取回,把握了鬥爭的主動權。藺相如抓住了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迫使其讓步,為歸璧創造了條件。

(二)通過秦王的詐和怯與藺相如的智和勇之間的矛盾,顯示人物的性格。秦王第二次接見,由“章臺”改為“廷”,人員由美人、侍從改為“九賓”,且已如約齋戒五日,可謂既“誠”且“尊”了,而相如卻要秦王先割城再獻璧,加之璧已歸趙,形成了“曲在藺”的態勢。藺相如先是據理力辯,從歷史和國勢兩方面說明趙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由“理屈”轉為有理;接著退中有進,柔中有剛,以“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暗示對方:璧已回趙,殺了相如,有害無利。

(三)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 【文言知識見ppt】

“澠池之會”充滿了尖銳激烈的矛盾。秦在“拔石城”,“復攻趙,殺二萬人”的情況下約趙王“相會”,明顯是恃強凌弱,不懷好意;趙王不想赴會又不敢不去,進退兩難。澠池之會,一主一賓,一眾一寡,一有預謀一為被動。藺相如卻在劍拔弩張的局勢下奪得了勝利。

(四)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文言知識見ppt】

“廉藺交歡”充滿了尖銳激烈的矛盾。“廉藺交歡”,矛盾的引起,在於廉頗的爭名位;矛盾的展開,是由於廉頗見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請辭去;矛盾的解決,首先是藺相如退讓避辱,委曲求全,繼而是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表白。這一組組矛盾,一方面使藺相如的智和勇更加突出,一方面又表現了他顧全大局、寬容忍讓的品格。

三、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性格。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前進缻,因跪請秦王”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一個“視”字,刻畫出藺相如察言觀色的情態和從容應對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先寫動作,“持”“卻”“倚”,顯示他運籌於胸,表露於形,動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髮衝冠”的表現,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態躍然紙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睨”不但說明了相如“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頭與璧俱碎於柱”的決心,顯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氣。澠池會上,藺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前”這一極為普通的動作,表現出藺相如極不平常的機智,惟其“前”,才構成與秦王“五步之內”的距離;“跪”,貌似恭敬,實則為其“以頸血濺大王”作準備。這些細節描寫,精練而準確,極為有力地顯示了他的智和勇。

四、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璧有瑕,請指示王”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

“趙王悉召群臣議”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償城恐不可得”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藺相如在秦廷上對秦王說的話,或語氣平和,謙恭有禮;或直言斥責,有理有據或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相濟,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他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辯。“璧有瑕,請指示王”,出語平和,意態從容,誠懇機巧,因而才會達到“王授璧”的目的。接著一番話,則雄辯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先交代事情的緣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請,通使對方不得無禮違諾;“趙王悉召群臣議”,顯示了趙的重視,暗示對方不可輕率;“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詐行為“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明為奉承秦王,實為諷刺秦的言而無信。接著再提出秦王齋戒五日,拜送書於庭的要求,並表明以死相拼的決心。有理有節,輕重得當,有剛有柔,緩急適度。

五、運用對比襯托之法刻畫人物。

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物,性格有同有異,一主一次,一詳一略,相映生輝,使性格特徵更加鮮明。藺相如的寬容,對比出廉頗的心胸狹隘;廉頗知錯就改,進一步襯托出藺相如的寬容大度,而兩個人之間矛盾的完美解決,則是因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藺相如考慮問題周密細緻,但不缺少勇氣和果敢;廉頗勇武粗豪但也不失深思熟慮。相互映襯,使兩個人的形象更加豐滿。另外,作者寫秦王得璧時的得意,被藺相如將璧騙回之後的無奈尷尬,藺相如請他擊瓿時的憤怒,不得不擊一下盆缶的難堪,以及秦王左右的種種表現,都非常有力地襯托了藺相如的智謀和勇氣。

同學們,《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篇章之一。以“將相和”為題材的戲曲、小說頗多。今天,我們研究這篇文章,學習其人物刻畫的方法,有助於傳記文學以及小說的學習甚至是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