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天即位 紀元順治——史說順治朝鑄幣…

世祖順治鑄幣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其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清世祖。次年九月,世祖入主北京,十月,"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因此也稱順治帝。

順治帝在政治上積極推行寬鬆和招撫政策,對各地出現的反清復明鬥爭不再採取堅決鎮壓態勢,藉以緩和矛盾。他認真吸取明王朝滅亡教訓,澄清吏治,加強對官員的控制,同時廣開言路,網羅人才。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以及提高衣業生產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推行屯田墾荒等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對困弊不堪的社會經濟起了一些復甦的作用。順治帝為現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重大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帝定鼎北京初期,清朝政權百廢待興,錢財匱乏,流通貨幣仍為明錢。為及時擺脫困局,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生產,清政府率先在北京設置中央直屬的戶部寶泉局及工部寶源局,始鑄仿明錢式樣的順治通寶錢,同時下旨令順治錢與崇禎錢同樣通用,其他銅錢一律禁用。除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外,隨著清軍在軍事上節節取勝,佔領地域日益擴大,先後在一些省、府、州也廣設錢局。

例如,首先令山西大同府等幾個重要省份地方府衙或戰略要地設局鼓鑄錢幣。這使得順治通寶錢鑄錢數量大,版別紛繁。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五次改制,最終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

隨著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錢,我們稱之為"順治五式錢",這五種版式錢幣面文皆為漢文楷書,對讀。

1,順治一式錢

告天即位 紀元順治——史說順治朝鑄幣…

又名順治仿古式(仿明錢式),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佔據北京之後,在貨

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制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多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錢徑2.4釐米,重3.6克左右。

2,順治二式錢

告天即位 紀元順治——史說順治朝鑄幣…


又名順治單字紀局式,多始鑄於順治二年(1645年),停鑄於順治十年(1653年),其形制類似唐代的會昌開元錢。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為其鑄錢局之意。該漢字位置在穿上,或穿右,還有的在穿左。

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紀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雲、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

各地鑄錢局設置的不斷增加,方面說明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能力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也說明清初經濟狀況越來越好轉,鑄幣需求量日增。最初錢重一錢二分,後改為一錢二分五釐。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錢局鑄錢數量很少,如延、宣、薊等,存世甚極為罕見。錢徑2.5~2.6釐米,重3.8~4.5克。

3,順治三式錢

告天即位 紀元順治——史說順治朝鑄幣…

又名順治"一釐"式,順治十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紀局錢,開鑄順治通寶背一釐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釐,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紀局漢字與穿左"一釐"組成。由於一釐二字取折銀釐之意(一千釐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又稱其為"計銀一釐式"。

據史料記載順治一釐式錢共有十九個錢局開鑄,分別為:戶、工、薊、宣、雲(密雲局)、東、臨、原、陽、陝、同、河、浙、寧、昌、江、福、雲(雲南省局)、荊。

密雲局和荊州局未見實物。各局版式基本固定,變化不大、除原浙、寧、昌、江、福、雲等幾個錢局使用較為特殊的面文書體外,其餘各局多數採用了戶部幣的標準面文這種情況表明清朝幣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統一。順治三式錢直徑2.5~2.7釐米,重4~5克。

4,順治四式錢

又名順治"滿文"式。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面文"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局,每文重量增至一錢四分,銅質呈金黃色,錢徑大且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形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從真正意義上鑄造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錢徑約2.6釐米,重約4.4克左右。

5,順治五式錢

告天即位 紀元順治——史說順治朝鑄幣…


又名順治"滿漢文"式。順治十七年(1660年)戶部提準十五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錢的規格重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分別有滿漢文:同、福、寧、東、江、宣、原、薊、昌、河、臨、浙陝、密、雲字。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則仍為滿文錢局。福建局少見,密、雲兩局未見實物。此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錢徑2.8釐米左右,重4~5克。

順治錢的第四和第五式樣錢存世很多,說明當時鑄造量巨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時清政府統治的加強和社會的穩定。此時的清朝統治可以說不僅早已剿滅了起義軍和南明等反清的各種軍事力量,而且歷經多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基本上保證了其統治地位的堅不可破,當時清政府統治者的執政理念從鎮壓、收服和避免衝突而轉為穩定、現固和強化統治。

在這種社會形勢下,寶泉、寶源及全國各鑄錢局同時發行帶有滿文的順治通寶錢,此兩種式樣的銅錢與背單漢字的第二式背一釐漢字的第三式比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各局鑄量均較大,這也恰恰說明當時清政府進一步規範制錢的鑄造。

順治通寶錢,定製以紅銅七成、白銅三成搭配鼓鑄。為調控制錢鑄造量,在具體的鑄造過程中,清政府實行"分卯鼓鑄",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年鑄造額為三十卯。

初時每錢重一錢,順治年(1645年),每錢增重二分,變為一錢二分,定錢為七枚準銀一分,舊錢加倍。順治八年(1651年),戶部認為本朝制錢應該厚重,每錢增重五釐,變為錢二分五釐。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定為每錢重一錢四分。此外,順治時期還曾鑄造折二以及折十大錢,但今很少見。順治通寶錢的幣制奠定了有清一朝錢幣制度的基礎@古玩古緣木子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