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大變動?學生家長必看!

九年義務教育大變動?學生家長必看!

文:文棲

前一段時間內,教育部在新聞發佈上曾表態:在2020年前,全國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所有初中畢業生將正式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這一席話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很多人都說“中考要取消了”“九年義務教育要變成十二年義務教育”,其實都是誤解,教育部曾對此作出明確答覆:現階段不可能將九年義務教育升級為十二年制。

雖說九年義務教育不可能升級為十二年制,但教育部此番話的意義何在呢?那就是通過中小學改革的方式,變相降低中考的重要性,以達到平衡教育資源的目的。

初中升高中門檻一降低,考生的壓力,就從中考和高考兩大關,壓縮到了高考這一單點上,無形中減輕了學生的壓力,中考變得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重要”,那麼從初中乃至高中,優秀的師資力量將不再集中於某個學校,以此起到平衡教育的作用。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都知道,在一箇中國人的一生中,高考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瞬間之一。

在中國,文憑就是一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而這張身份證的優劣就取決自高考。好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在以高考為教育核心的普遍價值觀中,想要以此做到教育資源的平衡,現階段依然困難。

或者說,在不改變高考的大前提下,談教育資源平衡無異於空中樓閣。

初中生上高中變得容易了,並不意味著高中階段就變成了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帶有“強制”意味,甚至還有一定程度上的學雜費減免等政策。

教育部明確表示現階段高中將不被納入義務教育,取消中考也就不可能,那麼由中考帶來的生源劃分問題就依然得不到解決,教育資源就不可能平衡。

那麼教育部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其一、要想高中教育能夠普及,除了要降低入學門檻,還要擴大學生的考試優勢,這勢必要改變以往的中考方式,使中考的考核方式將更加多元化。

其二、降低高中入學門檻,勢必導致高中生的人數增多,高考考生也將劇增,高中生的競爭壓力也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這讓我想起了前不久呼聲很高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模式”。

近幾年,關於中考和高考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中國整體發展過快,然而中高考還是多年以前的制度,實際上有點託節奏,至少在教育內容和考核方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合時宜。

從這次的教育部發聲,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有關部門在有意地通過中小學改革,將中小學同高考的“多元化”“開放式”對接起來。

其實就目前看來,中考的考核方式相對於高考來說已經算是多元多樣,但是依然還不夠,並且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運用一個較好的方式將中考同高考串聯起來,並且如何讓素質教育能夠應用到往後的教育階段中,這似乎並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中國教育一直有一個斷層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學習內容一直在做減法,而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卻一直在做加法。

中考一般考九門課,外加體育實驗操作等各個綜合科目,有的地方還有藝術特長等;而到了高考,體育就不作硬性要求了,實驗更成了課堂甜點,跟考試毫無關係,考試科目變成了3+3,外加藝術音樂等特長。

這樣的考試節奏,簡化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體系。很多課程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只剩下一縷記憶,再去其他。

除此之外,眾多的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觀念始終停留在考卷上,即考什麼,能得多少分,如何得高分。

所以很多學生在高考完填報志願時,對著全國各個高校的諸多專業茫然無措,喜歡什麼適合幹什麼,很多學生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教育就意味著高分和名校,學習就意味著在向這兩者靠近,至於學到的對自己有沒有幫助,大多數人選擇高考之後就忘掉。

為什麼?因為用不上啊,什麼有用?文憑。

這種教育觀如何不同社會脫節?

所以一個對孩子對教育有著嚴格要求的家長,就不應該將教育侷限課堂上,至少從教育的改革的大趨勢上看,教育的核心是會向綜合素質教育上轉移的。

這並不是讓各位家長完全不重視課堂知識,而是要深刻理解到教育的本質,即課堂知識並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有的時候課堂之外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

也許最終幫到孩子的,並不是平時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而是平日裡的“不務正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