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前些年,一部現象級的圖書大賣,直到今天還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對象,是眾多明粉心目中的最愛。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很多讀者對該書愛不釋手,也對作者當年明月崇拜有加,作為一名花費十五年時間,逐字逐句讀完《明實錄》的作家,當年明月確實當得起這樣的讚譽,然而很多朋友都有一個疑問,對於明史造詣如此之深的明月,為何只寫到1644年崇禎上吊,此後40年,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國號,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南明,這一段歷史為什麼不寫呢?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南明歷史太過於混亂,整理難度很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關於南明的歷史已經有了一部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後來者再努力都難免相形見絀。而這部書就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原教授,博士生導師,明清史專家顧誠先生數年磨一劍的《南明史》

想知道這部書的口碑有多好麼?看看高達9.2的評分就知道了。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至於網友的口碑,更是一片叫好之聲,被奉為南明裡程碑式的鉅著。

嚴謹的史學大家,畢生心血凝結一部南明史

1934年,顧誠出生於江西南昌,1957年,23歲的他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正式開始了他的治史之路。做歷史研究是很苦的,現在有了計算機網絡和大數據,相對容易了很多。而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搞歷史研究那是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行。

顧誠上班之初,正趕上那十年,圖書資料等都是禁止外借的。為了收集史料,他總是帶著厚厚一疊稿紙溜進圖書館或者資料室手抄資料,因為普通稿紙不方便,他還聯繫印刷廠印製一批專門的稿紙,至今家中還剩下許多。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動亂結束後,圖書館開放,顧誠回憶說,那時候每天都會騎自行車去國圖,冬天太冷,經常要騎一段找個店家暖暖手。每天的午飯就是一個饅頭,直接在圖書館解決,一直要看到圖書館閉館才會回家。

從打算寫《南明史》以來,顧誠每天翻閱史料的時間都在10個小時朝上,他常常凌晨四五點才睡覺,靠著濃茶和一根根的抽菸來提神。長時間的不規律作息導致了顧誠後來需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即使這樣,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除了零散的一些論文,他也僅有一部《南明史》問世,可見其治學之嚴謹。

在《南明史》初稿完成後的幾年中,顧誠面對如雪花般飛來的催稿信函,卻遲遲不肯出手。因為在他看來許多關鍵的問題都還沒有可靠的文獻來佐證。為此他專門趕赴雲南,在昆明住了一個多月,每天早出晚歸,走遍了雲南省博物館和圖書館,逐本翻閱地方誌與相關典籍,只要有一點關於南明的蛛絲馬跡就會記錄下來。就這樣,他刪了又改,改了又刪,足足花了五年功夫,直到再也找不到一本新書為止才下定決心出版。

絕不遷就,嚴師方能出高徒

北師大流傳著許多關於顧誠的故事,據說他對學生的考核甚嚴,從不遷就。有一年,歷史專業的幾個學生迎來了畢業答辯,聽說答辯老師中有顧誠後,大家紛紛緊張的半死,把論文拿出來通宵修改,改了一遍又一遍,結果最後關頭顧誠有事,參加不了答辯。大家聽到後紛紛鬆了一口氣,謝天謝地,直呼“死裡逃生”。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現在各個高校紛紛擴招,本科生出門都不好意思說學歷,博士碩士滿街走。然而在顧誠任教的近20年裡,從他那裡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居然只有區區14人,他對於門下弟子的嚴在現在人眼裡近乎“偏執”。他要求弟子要定期到他家中接受考核,彙報近期的研究成果和進度。說得對顧誠會靜靜的聽,一旦發現一丁點錯誤,就會立刻搖頭打斷,如果出現了原則性錯誤,那麼學生一定會迎來一陣暴風雨般的劈頭痛斥。他的學生回憶到:每次去老師家就好像要奔赴刑場,而出來以後又感覺到雨過天晴,不過一想下次又要去,馬上痛不欲生。那些年的生活就是這樣的痛並快樂著。

關門弟子彭勇對此的感受最深,在到北師大讀博士之前,彭勇已經在大學裡當過好幾年歷史老師了,算是帶藝投師,造詣已經很深了。但是每次去老師家還是會被罵的狗血淋頭,他也恨過,甚至想過放棄,但是一次卻聽到顧誠說:別的老師都帶好幾個學生,我就帶你一個,你要學不好,我怎麼對得起學校,對得起你啊?那一瞬間,彭勇的眼淚奪眶而出。

令人敬佩的史德,物慾橫流社會的一股清流

當今的許多學者大師,研究學問的目的是換取優厚的物質報酬,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可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偽學者”,看幾天書就敢著書立說,妄圖一夜揚名立萬,名利雙收。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顧誠的一生淡泊名利,專心治學,展現出的史德讓人敬佩無比。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就住在學校裡的一間七十平小房子裡,房子沒有廳,只有三間屋子,最小的一間僅6平米,他的書房只能擺下一張單人床和書桌,到處滿滿堆的都是書,連落腳都困難。學校也曾給他分過一套大房,但是考慮到離圖書館較遠,顧誠果斷的選擇了放棄。

他學識淵博,是名滿海內外的大家,很多高校和機構都請他前去講學,這是名利雙收的好事,然而顧誠總是以生活習慣特殊,不適應為由拒絕,在他看來,浪費做學問的時間就是一種罪惡。也因此他一直過得都很清苦,有限的工資大都用來購買昂貴的原始史料。為此顧誠對家人一直懷著深深的歉意,他不讓女兒學歷史,而是為她選擇了外語專業。他認為,研究歷史太窮太苦,家人已經跟著自己過了一輩子苦日子了,今後應當過一些好日子,不能再讓女兒跟自己一樣。

《明朝那些事》為何只寫到1644年?許是因為當年明月致敬這位大師

今天,老先生已經逝世17年了,《南明史》也已經再版了好幾次,長夜孤燈下,翻開這本凝聚著老先生畢生心血的著作,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段塵封的歷史,更有老一輩學者令人敬佩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